充满文化韵味的芜湖老街“儒林街”

儒林街

儒林街始建于公元960年,是芜湖现存最古老的街巷之一。因紧靠孔庙南墙,地处儒生考场,成为明清时期考生来芜湖投考的住地,儒林街即由此得名。儒林街为东西走向,呈"一"字形,东起环城东路,西接南门湾,全长365米,宽3米左右。

儒林街历史悠久,早在芜湖最早的县志——康熙版《芜湖县志》中就有记载:“儒林街,由南门内东至儒学前”,之后的志书中依然保留有儒林街的地名。儒林街始建于北宋时期,至今已跨越千年的历史烟尘。

图为康熙版《芜湖县志》中关于儒林街的记载

图为民国八年《芜湖县志》中关于儒林街的记载

儒林街明清时期已是名震江南文化街,这里不仅有芜湖县儒学(旧时芜湖最高学府),还有香火旺盛的文庙和众多文化名人的故居。

儒林街两侧的房屋大多是清代和民国年间的古建筑,有的人家打门用花岗石砌成,有的人家墙根有“石敢当”石碑,有的人家门楼嵌刻着福禄寿三星。其中最显赫的当属儒林街十八号的“雅积楼”、四十八号的“小天朝”等,为儒林街增添阔绰的气派。

儒林街为东西走向,儒林街的东端有一座气势雄伟的夫子庙(现大成殿),这座夫子庙对于儒林街而言,既是地理位置上的起点,也是历史坐标上的起点。而它的西端又是市声如潮的南门大街,书香与市俗在这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儒林街的一道独特景色,亦真亦幻,天生一幅江南市井图。

图为儒林街青石浮雕“福禄寿”

芜湖“小天朝”,位于芜湖市儒林街48号

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李鸿章送给侄女结婚的陪嫁房

图为儒林街墙基石

儒林街-文化

大成殿是北宋至清末芜湖最高学府的主体建筑。始建叫芜湖县儒学宫,又名文庙、夫子庙,位于古城儒林街(原市十二中学校园内),自古作为最早的芜湖官办教育基地,大成殿延续至千年,可以说是芜湖真正的翰林墨院之圣地。直到清光绪三十一(1905年)废除科举后,改办为襄垣学堂,县儒学才结束它805年的历史。

儒学宫初建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崇宁二年(1103年)奉诏广拓,至南宋建炎初年毁于火灾绍兴十三年(1143年)重建;南宋、元朝历代间或时有重修增建。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重修,兴建明伦讲堂并两斋房;之后明清两朝相继建有射圃、潘池、大成坊、大成桥、状元桥、尊经阁等,构成一处文蕴壮观的建筑群。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燹,其建筑荡然无存;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正殿、崇圣祠、大成坊。清光绪年间又两度重修。

民国三年(1914年)因大殿椽梁毁损倾复,大修大成殿,之后其他建筑渐废拆除,仅存今日的大成殿。

图为民国时期芜湖的夫子庙

图为大成殿

图为大成殿内米芾撰写的《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碑》

儒林街-文人

儒林街并不长,但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却是芜湖任何一条老街都无法比肩的,历史上众多文化名人曾漫步在这条热闹的街上。

宋代“四大书法家”都曾从这里走过,那高门大户的拴马石上,还留着苏轼手拴马缰的印记;那高耸的大成坊上还隐约残留着黄庭坚书写的刻痕;那闪动智慧灵光的大殿内,至今还保留着米芾撰写的《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碑》。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晚年曾在这条街的“雅积楼”歌吟弹唱,写出许多吟咏芜湖风光的动人诗篇,已成了江城妇孺皆知的故事。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也曾在这条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街上流连忘返,并将他熟悉的芜湖乡土人物陶镛、朱卉、诸葛祚,作为范进、牛布衣和郭铁笔的原型,写进《儒林外史》中,为这条文化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芜湖档案

如果文章内容涉及侵权,请私信小编予以处理。

Hash:13801d1f5e69595e596175357dee496af9bbed1e

声明:此文由 芜湖镜湖城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