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贯坡村名的由来
今孟津县小浪底镇有和贯坡行政村,和贯坡村下辖东槐树凹、西槐树凹、红土坡、西和贯坡、东和贯坡、瓦沟、瓦沟后村、王谢沟东村、王谢沟南村、王谢沟西村、毛沟、黑坡、许家嘴等13个自然村。和贯坡村有林地面积200余亩,耕地2250亩,居民1900余口。
和贯坡村得名于何时?村名有什么寓意?
01 和贯坡村得名年代
据清乾隆版《孟津县志》,和贯坡村附近的村庄均属河清里辖。清代时河清里共管辖村庄77个,如下:落驾沟、乔家沟、石坂沟、李家岭、西河清、东河清、花马沟、杏家院、水泉沟、孙家凹、陈家凹、雷家庄、柿园坡、保障村、狮子院、湘留村、西湘留、东庙后、西庙后、王家湾、叶家沟、东达宿、南达宿、北达宿、田家沟、田家村、李家窑、班家沟、马家屯、盛家村、文公村、辉嶂沟、梁家村、铁炉庄、寒水村、谢家沟、刘家庄、陆家沟、王谢沟、毛家沟、栾家沟、前苇园、后苇园、前关庄、后关庄、乔家庄、小狼底、石门沟、横水镇、崔家凹、寒亮村、上院村、窦家庄、袁家庄、没梁殿、吉家沟、上梭罗沟、下梭罗沟、孟庄、官庄、张家庄、前煤窑沟、后煤窑沟、瀍阳、穀县、西穀县、大槐树庄、康家岭、打磨沟、新店、妯娌村、水泉头、清河口、柳家沟、畅家坪、黄鹿庄、后黄鹿庄。
从以上清代孟津县志记载村名中可知,今和贯坡行政村中的王谢沟、毛家沟名列其中。其中却没有和贯坡村,这说明和贯坡村得名较晚,其得名大约在清中叶至清末。
02 和贯坡村的姓氏
据2000年孟津户籍统计资料,和贯坡村居民的主要姓氏有李、王、任、常、马、薛、郭、陈、吴、卫、张、许、卢、杨、姚等姓。和贯坡村居民中前六大姓中李姓476人:王姓340人;任姓192人:常姓144人;马姓132人;薛姓101人,其他郭、陈、吴、卫、张、许、卢、杨、姚等姓氏人数都不足百人。
在中国姓氏谱中有和、贯两姓,今孟津县有和姓765人,分布全县42个村,小浪底镇无和姓,今孟津县也无贯姓。很明显,和贯坡村不是因姓氏而得名。
03 和贯坡村得名探讨
尽管关于和贯坡村的得名有不少传说,但诸多传说缺乏完整的故事性,不能令人信服。
在中华儒家文化中,“和”是核心中的核心,如今还流行有“和为贵”、“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家和万事兴”等等,连“共和国”一词中都有“和”字,足以说明中国人对“和”字的理解早已溶化在血液中了。
“贯”字,更是非同一般。和,是理念;贯,是行为。把“和”和“贯”字并联成词,是和贯坡人的独创。和平理念,一以贯之,这种境界非常之高。
中药中有贯众,《本草纲目》中说:“贯众,亦名贯节、贯渠、百头、凤尾草。气味苦、微寒、无毒。主治1.鼻血不止。用贯众根研末,取一钱,水冲服。 2.各种下血(包括痔下血、漏下血以及肠风久痢等)。用贯众去掉皮毛,焙干,研细。每服二钱,空心服,米汤送下。或加醋、糊和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汤送下。或将药烧存性,研细,加麝香少许。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3.妇女血崩。用贯众半两,煎酒服。 4.产后流血过多,心腹彻痛。用状如刺猬的大贯众一个,全用不锉,只去毛,以好醋蘸湿,慢火灸令香熟,冷后研细。每服三钱,空心服,米汤送下。此方名“独对汤”。5.赤白带下。治法同上。对久病者亦有效。 6.长期咳嗽,痰带脓血。用贯众、苏方木等份。每服三钱,以水一碗,生姜三片,煎服。日服二次。 7.白秃头疮。用贯众、白芷,共研为末,调油涂搽。 8.漆疮作痒。用贯众研末,调油涂搽。 9.鸡鱼骨鲠。用贯众、缩砂、甘草等分,研为精末。棉包少许含口中,嚼汁呖下。久则骨刺随痰吐出。
贯众从药名到药效被历代医家列为上品,充分体现了东方哲学辨证思维重实效的真谛。
04 和贯坡得名的传说
和贯坡村的得名真的与中医和中药有关,传说清代嘉庆年间,有一名陈姓中医落户和贯坡村,当时还没有和贯坡村这个村子。陈医生就在荒坡上搭了一间草房,自己采集炮制中药,诊病卖药。
当时,和贯坡村附近有一名姓李的举人,饱读诗书,略通医道。李举人钟情长生之术,平时烧丹炼药,服丹药之后身体虽然硬朗,双目炯炯有神,但食欲减退,面黄饥瘦,不久后就卧床不起了。
李举人的家人请来陈医生,陈医生把脉诊断了解了李举人的病情之后,仅开出了两味中药,一是甘草,二是贯众。陈医生嘱咐李家人:“这副药一不要钱,二不要对李举人说是什么药,只熬两碗,早晚空腹各一碗,保证痊癒。
李家人把中药拿回家后,李举人己经昏昏沉沉失去了意识。家人急忙煎好中药,将第一碗汤药喂给李举人服下。谁知汤药服下后,李举人肠鸣如雷,腹泻不止。
李家人急忙去找陈医生,询问第二碗药还敢不敢服。陈医生说:“一定要服,大军已经开战,阵前刀兵厮杀,血流成河,不能临阵败逃,半途而废。”
当天晚上,李举人将第二碗药服下,排出三寸多长节肢类黄虫七只。陈医生急忙赶来对李家人说:“敌人已经尽数歼灭,赶紧熬小米汤半碗,伺候服下,恢复体力。”
第二天午时,李举人终于醒来,顿时感到精神焕发,大病霍然痊癒。
第七天时,李举人病体康复,健步如飞。就设宴家中,请来好友陪客,答谢陈医生。席间,李举人举杯感谢陈医生救命之恩,询问陈医生用了什么贵重药物。
陈医生说:“兵不在多而在精,治病要治病根。我诊断你原来腹中就有蛊虫。你天天服用黄精、铅汞,正气已损。蛊虫得燥阳而亢奋,烦躁不安,奔蹿六腑。我用甘草和解,除去宿毒,扶其正气,保护臟腑;用贯众灭蛊,摧毁其巢穴。正气立,蛊虫灭,何患病不能除。”众人拜服。
李举人说:“陈医生真华陀再生,治病如治国,一个‘和’字,一个‘贯’字,真治世之宝典,足可警示后人。”
从此,陈医生行医这个地方人烟聚集,形成这个村子就叫“和贯坡。”据说,最早“和贯坡”这个村名是李举人书写,民国初年这块碑刻还树在村口。
Hash:a7dd4dae95cade53d78b6388afe3311f800846e2
声明:此文由 空山落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