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居之王”日斯满巴碉房
日斯满巴碉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宗科乡。是一处典型的藏族传统民居碉房,背山面水,坐西向东,依山势而建。
日斯满巴碉房是一处典型的藏族传统民居碉房,背山面水,坐西向东, 平面布局为长方形。碉房共分九层,下大上小,通高25米,自二层起层层靠北内收成台,如拾级阶梯一般,北石墙自底直通顶部,顶层面积仅为底层的六分之一,十分精美壮观。碉房底层是牲畜圈,二层北为厨房,南为客厅,三四层为寝室,五层为佛经堂,六层以上为杂物库房。自二层起各层均置木质走廊,用于晾晒粮食或乘凉。三四层还建有木质吊脚楼厕所,二层以上每层皆开有一扇大窗户和若干小窗孔,作通风或瞭望之用。日斯满巴碉房系该地土司为其画师修建的,现已传承使用十三代。根据当地传孙不传子的习俗计算,其建筑年代应在元末明初。日斯满巴碉房反映了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崇高的审美意识,堪称藏民族建筑艺术宝库里一颗明珠。日斯满巴碉房是四川省乃至全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规模最大、层数最多、建筑最高的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被誉为“藏族民房之王”。
前临绿水,左右两则是乡村公路、农田和石波寨,且坐西向东依山顺势而建。墙基北高南低,平面布局为长方形。碉房共分九层,下大上小,通高25米,自二层起层层靠北内收成台,北石墙自底直通顶部,顶层面积仅为底层的六分之一。因而无论侧观或正看均如拾级阶梯一般,十分精美壮观。碉房底层是牲畜圈,二层北为厨房,南为客厅,三四层为寝室,五层为佛经堂,六层以上为杂物库房。自二层起各层均置木质走廊,用于晾晒粮食或乘凉。三四层还建有木质吊脚楼厕所,二层以上每层皆开有一扇大窗户和若干小窗孔,作通风或了望之用。日斯满巴碉房系该地土司为其画师修建的,现已传承使用十三代。根据当地传孙不传子的习俗计算,其建筑年代应在元末明初。
走进加斯满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加斯满山前台地南沿高高耸立的碉房,远远看去,像高大伟岸的巨人巍然挺立。走近一看,便可发现这座碉房十分浑厚、凝重、雄伟,
一石一木都浸透了藏族古建筑的雄风石韵,信手搬拾一块石片就能触及它数百年的石脉。它反映了藏族人民豁达的气度、博大的胸怀和民族的伟力,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藏族的民居建筑,大部分为二三层的石木结构,主要依据山形地势而修筑,建筑格式为方形平顶,平面略为错开造成体块搭接,各翼以厚实的矩形的块体为基调,耸立而上,逐次收合。色彩上习惯大片石墙上粉白或涂红,嵌上梯形黑框的小窗,具有鲜明的线条和整齐的韵律,既表现了生活的热情和生命的律动,又表现了沉思的理性和脱俗的风度。在青藏高原,藏族人民创造了不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碉房是藏东地区藏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藏族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分布广,在阿坝州和甘孜州都有,其中以阿坝碉房最为典型。 这种碉房一般是三到四层的楼房,朝向大多是南向或东南向,平面方正,外墙坚实。以四层碉房为例,其典型布置是:底层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二层为灶房和贮藏室,三层为卧室,顶层设经堂和晒台。楼上主要房间敷设地板,人席地而坐,屋中间有一小天井贯通楼层,作通风采光之用,各层之间以独木梯相连。底层一般无窗。只设通气孔,二层以上窗口既少又小,且排列不齐。墙身上窄下宽,厚实粗重,有明显收合。整座碉房外形简朴,很少装饰,在山区中显得比较活泼和富有生气。这些碉房,有的临街临河,有的傍山偎翠,特色鲜明,犹如灿烂的山花,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
给人一种崇高、伟力的美感。藏族先民修建碉房既是为了在高寒地区保暖、贮藏粮食,也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扰。因此重在厚实坚固,而不求表面的光洁,并且大多建于险要之地,以便防守。碉房在布局上错落有致,体现了一种整体意识和非凡的气势。这种民居形式与《史记》、《后汉书》等文献所载秦汉时期盛行于川西北地区的“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十余丈”之“邛笼”建筑可谓一脉相承,具有较高的历史及科学研究价值。
Hash:5f9025d4a806fedea9acf8d1378d7aebaaa965e1
声明:此文由 非常假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