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影响之下的现代藏族建筑
学术论坛
文/仁青卓玛
藏族建筑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也带着其时代的烙印和民族独有的时代特性,在以喜马拉雅为主要脉络的藏族地区形成了符合当地居民生存所必须的建筑风格和带有民族人文气息的建筑工艺艺术。从原始的洞穴到巨石陵墓、再到神殿、藏王墓、民用建筑和军事建筑、寺庙、佛塔等等都代表着藏族建筑发展的历程和脚步。藏族五明文化中的工巧明更是提炼了藏族工艺文化的精髓,在藏式建筑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启发。也为藏族建筑的发展和自我提升方面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基础。
一、藏族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建筑,看似是物质的东西,实则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外在承载者,它承载着的文化寓意,代表着的人文思想都需要我们日积月累的品味与挖掘。任何文化都离不开人类社会,藏族建筑文化也不例外,作为藏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民族建筑里集聚了藏族文化的智慧、生活的理念与文化涵养、时代特征,同时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建设等,都对建筑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藏族高原地区的建筑也是在螺旋式的发展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其民族建筑区域化、园林建筑宫殿化、宫殿建筑寺院化的多样性风格特点。关于藏族建筑的形成阶段,参照《藏族文化通论》中的表述,可以分为史前时期藏族建筑、吐蕃王朝及分裂时期的藏族建筑、政教合一时期的藏族建筑、现代藏式建筑等四大类。史前时期的建筑又分为原始时期、萌芽时期、雏形时期三个阶段。分别以天然洞穴;半地穴棚窝式,地面建筑,栏式楼居(包括碉楼);堡寨式宫殿建筑,大石建筑,古墓葬建筑,帐篷建筑为其时段的主要建筑样式,其中位最具代表的是堡寨式宫殿建筑代表——雍布拉康。吐蕃王朝及分裂时期的藏族建筑又分为以布达拉宫为主的都市建筑和以查拉路甫为主的石窟建筑;以桑耶寺为主的佛教寺院建筑;还有分裂割据时期的古格王朝建筑等。政教合一时期的藏族建筑主要代表有萨迦政权时期的萨迦寺、藏汉建筑艺术结合的夏鲁寺;帕竹政权时期的庄园建筑、佛塔建筑、桥梁建筑;还有格鲁派时期的四大寺院建筑等都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文化内涵的建筑群体。现代藏式建筑也主要是指进入社会主义以后所涌现的建筑风格。这时期恰好就是藏族传统的建筑风格积极借鉴和吸收外来民族的建筑风格,突破了藏族传统建筑明显具有的僧俗界限、阶层界限和贵族专有界限。建筑文化包容性和创新性、特色性都展现在普通大众的视野。
从西藏博物馆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再到青海藏医院到玉树的格萨尔广场,这些建筑无不透露着藏式建筑的独特魅力。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藏式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扎•索南周扎老师为主的藏式现代建筑开创了藏式建筑在现代化社会的另外一种可能和道路。多元化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一大特色,从砖瓦平房到藏式土木平顶建筑、再到寺院建筑,庄园建筑、佛塔、桥梁建筑、医院、研究中心、广场设计、商店酒店设计等等都有了共享性的民族建筑特点和现代化藏族建筑风格。
二、多元文化冲击下的现代藏族建筑
藏族周边的外来文化影响在建筑中的表现尤为突出,最主要是受到了内地汉族文化和尼泊尔文化、印度文化等的影响。或许是政治联姻的作用、或是文化输入输出的需要下产生的。一边是汉族的文成公主,另一边是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两位公主嫁到吐蕃时随同带来的汉族的工匠和尼泊尔的画匠等在藏族建筑和工艺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再有就是当时赞普为了扩大自己的疆域和商贸商的往来推动当时和周边地区的交流,其中大昭寺、小昭寺、还有查拉路甫石窟的建筑与设计都带有不同于以往堡寨式建筑的风格,是三种文化在藏族地区融合的典型代表。藏族地区对外来文化的过度推崇和尊重让融合以后的民族都无法真正的区分出本土与外来的区别。以下简要列举一下具有代表性的藏式建筑:
(1)大昭寺创建于公元七世纪中期,以前的寺址是一个名叫卧塘措的湖泊,后来的传说中有山羊驮土填满了湖,大昭寺本身在藏语里就有很多叫法,“rwa sa ’phrul snang gtsug lag khang(羊土神变寺)”、“jo wo lha khang(觉沃神殿)。大昭寺的建筑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大昭寺殿有4 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主要的建筑有释迦摩尼殿、宗喀巴大师殿、弥勒佛殿、观音菩萨殿、度母殿等等。
2021年8月下旬因调查八廓街建筑的因缘,我有幸目睹了大昭寺建筑群,大昭寺里面的一层右侧的壁画上详细的记载了大昭寺的修建史,和我以前听到的传说一样,有详细的描述此建筑的构成之图。当传说真实存在的时候,才知道这段宏伟建筑的形成是来之不易的,有迹可循的实实在在之事。从壁画中我看到了在湖心上修建宫殿的步骤,沃塘湖湖心出现佛光之塔,塔在中央做支撑地基,背石、扛木、并在湖的四面八方支起长长的柱子,穿过湖心,搭过塔身,佛塔的顶部支撑起了整个建筑支架。之后就是“羊驮土”,填湖夷为平地,砌墙、和泥、运木、裁木、量木、劈木、劈石、削木等一系列的土木工程作业,把建设过程活灵活现的呈现在画上。但是都带着一点神秘之感。这可能与当时佛教被很多苯教贵族和王室成员否定,从而赞普为了衬托佛教神秘感和圣神化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形式,但是还有待考证。
(2)小昭寺于公元646 年建成,由文成公主选址和设计,它是由汉族工匠按照内地寺院的建筑风格来建造的,是文成公主宗教信仰活动的场所,随文成公主的汉僧诵经礼佛。小昭寺神殿有三层:底层分为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门庭和经堂里除了有佛像和雕像之外,佛殿左右及后部有一周狭窄回廓,是可以围绕小昭寺转的转经道。金顶为汉式风格,属歇山式表现出庄严的建筑风格特点,以斗拱承托;金顶垂脊末端套有羯摩鱼头,是为套兽。殿内门窗壁画、柱子等则是藏式风格,体现了藏汉建筑的巧妙结合。《拉萨掌故》一文记载:“公元663年,又因历史缘由把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佛像进行了调换,从此吉雪卧塘改名为拉萨,大昭寺周围的八廓街也由此形成。”不管怎么说,大小昭寺的建立预示着八廓街轮廓的初步形成,因此有了“先有大小昭寺,后有拉萨八廓”的民间谚语。
(3)印度文化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查拉路甫石窟,查拉路甫石窟是西藏石窟的典型范例,也是吐蕃时期开凿最早的石窟。该石窟位于布达拉宫西南的药王山麓。窟内共有71 尊造像,除两尊泥塑外,其余均为石像。分布于中心柱的四周和石窟的南、北、西壁上。查拉路甫石像造像题材包括两类。第一类为释迦、三世佛、弟子、菩萨、金刚力士等,为我国其他石窟所共见;第二类为西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该石窟的早期造像具有鲜明的印度曼陀罗风格。这说明当时印度对藏地的影响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佛像制造上,而且还渗透在手工艺石窟建筑上,文化交融之下在藏地又形成了其独有的风格。
(4)桑耶寺是在赤松德赞的主持和倡导下,由印度高僧寂护、莲花生等人筹划,于公元8世纪后半期建成的。该寺位于山南地区扎囊县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日山下,依山临水,气势宏伟壮丽。桑耶寺建筑规模宏大,殿塔林立,以金碧辉煌的“乌孜”大殿为主体,组成一座庞大、完整的建筑群。主体建筑乌孜大殿共为三层,其底层为藏式建筑;中层为汉式建筑;上层殿的塑像以印度式为准。各层的壁画和塑像也都是按照各自的法度进行绘制和雕塑的。除此之外,桑耶寺的壁画题材除了有本土西藏史话之外还有一些民间文化如舞蹈杂技和体育活动。外来文化内容包括莲花生传等也在其艺术与框架里。
(5)夏鲁寺始建于公元1087 年,以藏汉结合的建筑风格闻名于藏区。它是用藏式殿楼配以汉式宫殿楼阁式的琉璃砖瓦房顶,飞檐兽吻,加上木架斗拱支撑,两种不同建筑风貌。其内部的菩萨画像等掺杂了尼泊尔和印度作风,夏鲁寺的主体建筑是夏鲁大殿,也即“夏鲁拉康”。“殿顶高脊斗拱,琉璃瓦槽,翘着飞檐,如翼如飞。檐下是叠木雕刻,没有铁件联结,造型结构仿照内地建寺的风格。”视觉冲击极强的红墙与土坯石垒砌筑结构体现了西藏建寺独有的民族特点,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以上建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外来文化影响在建筑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并且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建筑材料的多样新型化和内容的本土化,建筑设计的民族化都在这些设计中有明显痕迹。
三、外来文化对藏族建筑的影响
1. 结构设计多样化
建筑结构设计多样化主要表现在建筑样式上。萨迦政权时期出现了以萨迦寺为主要代表的寺宫合⼀的建筑风格。这也是象征着当时藏区最高的权力与地位。“萨迦南寺的布局除具有佛教坛城的布局内涵外,在实际建造中采⽤了中原城池的内、外城墙和护城河的传统结构方式。”这就说明了印汉文化在建筑结构设计方面也发挥了其影响。还有帕竹政权时期的宗堡建筑风格和庄园建筑风格。宗堡建筑主要在人较集中的山上或者制高点,是依山而居的藏式建筑代表。按照当时的物质条件来说庄园建筑的内设是相当齐全的,外围如铁城、墙上设关卡、内设四层楼、经堂居住办公区、赛场娱乐跳神场、样样俱全在庄园。
2.空间布局多元化
藏式建筑多元化的空间布局来自于其多元化的建筑功能,建筑功能有体现在文化属性上。桑耶寺的建筑结构模仿的是印度的超戒寺,其主体建筑乌孜大殿共为三层,其底层为藏式建筑;中层为汉式建筑;上层殿的塑像以印度式为准。各层的壁画和塑像也都是按照各自的法度进行绘制和雕塑的。洛桑开珠老师在上课时说过其暗含的文化内容为佛教由印度和汉地传入藏族地区之意。整个乌孜大殿象征的是佛教的须弥山。其东南西北四座神殿代表着佛教的四大部洲。还有八座山神殿和日殿、月殿、还有四个角落的白红黑绿佛塔都有其相应的佛教文化的解读和文化内涵。很难区分纯粹的藏族地区特有的建筑,因为建筑设计和位置规划、民族文化都深深的被印度佛教文化所侵蚀和影响。很难区分本文化或者提炼出纯本土的建筑特性。只能说藏族建筑主要与印度的佛教宇宙观深深牵连,本土与外来文化的接触使藏族的建筑风格成为新的本土化的佛教建筑物。依靠政治和佛教在藏区的特殊地位,外来文化逐渐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逐渐在文化互相融合中形成了以寺院为代表的环喜马拉雅藏族建筑群。藏式建筑中的歇山式金顶和歇山式琉璃顶的建筑风格及其屋檐下和门窗上的多层小逐层挑出的建造风格文化元素都源于汉式建筑风格。这种多元文化的建筑群体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
3.装饰色彩民族化
藏式建筑的色彩搭配与藏族宇宙构成五元素金水风火土与白蓝绿红黄五色相呼应有消灾、调伏、救苦、怀爱、增益的佛教教义内涵。如布达拉宫的红白宫殿就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红的代表宗教,白的代表政治。僧俗文化在色彩的运用上就有明显的界限,其色彩的禁忌俗用和人神区分的色彩调和正是建筑装饰色彩民族化的重要表现。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藏式建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扎•索南周扎老师的建筑和装饰色彩运用设计主要以藏族文化为底蕴和支撑,所以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中各种符号和色彩应用得自如到位,给人一种民族色彩符号现代化的感觉。
4.图案符号象征化
藏式建筑在发展中形成了严格的本民族特点,具有很强的民族宗教文化属性。而且各类建筑风格和装饰方式都有其严格的阶级划分和层次界限,不许模仿和使用特定的图案符号和具有宗教内容的特殊符号。在《建筑的民族文化属性》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卫藏地区由于政教合一制度等影响,房屋建筑形成了严格的阶级等级形态,民居建筑的外墙以其材料本色显现,大都不加色彩涂饰和符号装饰,只是门窗边框以黑白两色进行涂饰。内室绘制或布置三色帷幔。房屋形体及门窗相对矮小。安多地区由于受到局部性的政教合一制度和周边多元文化的影响,其房屋建筑僧俗界限分明,在民居建筑中没有出现明显的等级形态。民居住宅被高大的院落夯墙封闭,建筑外形墙体不做任何装饰,房梁、椽、柱、板皆以保持木头本色为原则,室内也不做任何色彩符号装饰,体现出素雅、纯朴的北方田园特色。康巴地区由于土司势力大于宗教势力,而土司制度建立在部落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因此制度文化的限制和影响相对小些,其房屋建筑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于是形成了开放性、张扬性和随意的建筑特征。康巴民居主体建筑以色彩进行装饰,以吉祥符号进行点缀。”但是现代藏式建筑从阶级等级、区域划分、僧俗偏见、民族类型等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民族建筑局限,为新时代的藏式建筑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四、结 语
总的来说,藏族建筑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化的定型,而是经过常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多元化的一个融合与传承。从最初的的传承到最后的定型,都免不了数年累月的发展历程和饱经沧桑的文人雅士、有志之士的奉献精神。从夯土基础到建筑结构、从建筑布局到设计理论、从图案符号到色彩搭配都包含着周边汉、印、尼等边缘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而这种文化的融合和美美与共的精神更是通过建筑这个实体物质中呈现出来,也是因为建筑有了这样的一个文化寓意才会被多数人认可,才会在高原上闪闪发光。
(本文作者:仁青卓玛,女,拉萨市设计院青藏极地建筑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Hash:c5b6bcffeff69a76f83d3319e95ca472d2baa38a
声明:此文由 中国民族建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