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城区唯一千年文化的遗址,实拍!
堌堆,字典上解释:大土堆,用于地名,在鲁西南的方言中“堌堆”就是土丘。目前,已知菏泽的堌堆有151处,以“堌堆”命名的村庄有100多个,占全市“堌堆”的三分二。
上古时期的鲁西南地区黄河经常泛滥。当时菏泽的很多地方都是沼泽与湖泊。先民们为了躲避洪水,便兴建了一座又一座这样的大土堆。每当洪水来时,先民们便躲到土堆上。每一个堌堆都是一处居民点。可想而知,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鲁西南地区就应该是人口较为稠密的地方了。
凤嘴堌堆是菏泽境内最著名的堌堆,是一处春秋时期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从堌堆断崖上观察,堌堆上部均为黄褐土。夯筑而成,夯层清晰且排列有序。由于土台酷似凤嘴,故称“凤嘴堌堆”。
据世代相传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此揭竿而起,踏上了推翻唐王朝的历程,故当地群众又称该堌堆为‘黄巢点将台’。
凤嘴堌堆和黄巢颇有渊源。黄巢,820年出生在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唐末农民起义首领,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五岁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874年,全国各地爆发水旱灾害,老百姓收成锐减,而当时的皇帝加重了老百姓的赋税。老百姓苦不堪言,王仙芝聚众起义。875年6月攻占黄巢老家曹州的时候,黄巢率几千人响应王仙芝起义。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880年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
从875年发动起义到884年失败的近十年时间里,黄巢曾五次兵临家乡菏泽。当时的凤嘴山高高隆起,适宜于点将发兵,最后一次于884年,一路败退的大齐皇帝黄巢,被李克用的沙陀兵一路追击到了曹州境内。此时的黄巢,无颜面对家乡父老,在这里进行了最后一次点将散兵。由此,后人就把凤嘴山改名为黄巢点将台。
点将台呈方形,高约四五米,广十数米,北和西北丈许有合抱粗大树若干。被称为黄巢点将台的地方,国内不下八九处,广东、福建有,河南、陕西有,山东有,河北也有。
外省这些地名的来历,多是当年黄巢军驻扎发兵的地方,惟独曹州点将台既是黄巢在这里发起起义,又曾在这里驻扎发兵。
凤嘴堌堆呈四棱台形状,下宽上窄,台高五六米,底边约长三十米。早前在凤嘴堌堆的南侧、东南侧各有一条人为攀爬踩踏形成的小道。可攀上台顶。
如今这里 建设成了一座现代化小区,四周已砌上石墙来保护。
千百年来,这座历史遗存饱经风雨洗礼。
明代“山东曹州新作教场记”碑记详细地记录了这个堌堆的由来。 碑文记载:以凤嘴堌堆为主轴,形成的教场用地有300亩。这里原是明朝(明正德十四年(1520))修建的一个教武场,原址叫凤嘴山。
1977年春,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过调查,从其西壁观察,文化层属两次堆积而成。上部:黄褐土,夯筑而成。其中包含有大量的龙山时期至汉代的陶器残片。下部:呈覆锅状,中心高出地表约2.5米,灰褐土,汉粘土较多。在其西北角,曾切除一小部分,土质较硬,夯层清晰,南北连成一条线,并无间断,每层厚约15—20厘米不等,夯面平整,排列有序,夯窝为圆形圜底状,直径4厘米。夯土土质较纯,无包含物。该遗址包含龙山、岳石、东周、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凤嘴堌堆作为城区唯一一处有着千年文化的遗址,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余韵,她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挪移、不可复制的,为鲁西南地区古文化聚落分布、区域文化类型、堌堆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1979年,凤嘴堌堆被当时的菏泽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一大批历史遗址正在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历史的身影离我们越来越远。
摄影、编辑:与端
来源:掌上菏泽摄影团
Hash:d96ecf3b8897e2d0140adddc5c81e0aeb6502913
声明:此文由 掌上菏泽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