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平谷镇罗营有个明代的长城吗?

烽火城头花似雪,

玉皇台上客愁新。

诗怀纵揽千山秀,

笔下难描万壑春。

镇罗营长城,为明代万里长城北京段一部分,属于蓟镇墙子路管辖。清代随着满人入关,清王朝建立,过去的边关重镇失去了旧有的军事作用,却被清朝继续利用,成为守护 “东陵后龙之地”。

镇罗营长城全长13.4公里,其中山险8.9公里,城墙4.4公里,敌台25座,烟墩3座,关口3座,采石场1处、窑址1处。2010年,市文物部门对玻璃台长城进行了抢险修缮。从整体看,即有守关,又有守营,还有墙体,以及敌台、烟墩、仓库,甚至修筑长城的采石场等,这些都集中于十几里长的一条山谷间,且遗址、遗迹尚存,如此丰富、齐全不多见,可谓石长城自然博物馆

上营南楼

上营南面200来米的梁岗(gàng)儿上,有一座敌楼那样的建筑,应是镇罗营上营的附属建筑,或为站岗瞭望之所,村里人称其为南楼。而最初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时,称作“烽堠”。市文物专家、80岁的吴梦麟女士说,烽堠为我国烽火台的早期称呼,明代称烟墩,这个楼子应该是空心敌楼。此为单体建筑,正方形,两层三眼。砖石结构,基础为大块条石,上为砖筑,“井”字形格局。北侧中间有一门,两侧各有一了望窗,东、南、西三面各有3个了望窗口。内有两道隔墙,将其分为三室。建筑通高9.1米,上口长10米,底长11.3米。建筑整体保存完整,顶部西北角坍塌,外墙砖部分剥落。

上营下营

在长城内外,或沿长城,或离开长城较远的地方,修有各种城堡,明代称为营寨。实际上就是各种兵营,和长城构成犄角之势,一旦有急,互相支援,形成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平谷区境内共有9座营寨:镇虏营、峨嵋山营、东上营、熊儿峪营、黑水湾寨、熊儿峪寨、渔子山寨、峨嵋山寨。镇虏营即在镇罗营境内。

镇虏营,初名猪圈头营,清时改称镇罗营、镇鲁营,位于镇罗营镇,与密云区接壤,应是初为猪圈头营关、后改为镇虏关、清时改为镇罗关的守营。据《四镇三关志》载:“原为猪圈头营,永乐年建。”《畿辅通志》载:“镇罗关,在墙子岭关南(《畿辅舆图》)。县东六十里,有二城,东为新城,西为旧城。北去墙子峪三十里,有把总戍守。其东南接蓟州将军关(《雍正志》)。一名镇鲁营(《方舆纪要》)。镇鲁营下关砦五:鱼子山砦、熊儿谷砦、南水谷关、北水谷关、灰石口砦,俱洪武年建(《四镇三关志》)。由峨眉山砦十五里至鱼子山砦(在平谷县)、桃园墩、南北顺墩、大青山岭墩、窑墩等处,平漫,通骑。又二十里至熊儿峪口,又二十里南水谷,又八里至北水谷,又十里至灰谷口、腰子石,墩空,通单骑(《三镇边务总要》)。”

镇虏营分上下两营,东为上营,西为下营。如《畿辅通志》所记:镇罗关,“东为新城,西为旧城”。所谓旧城,应是猪圈头关初建时,所建的守营猪圈头营城堡,较为简陋。后来改为镇虏营,简单修缮旧城。而后不久,在东面另建高大坚固的新城,即是上营。

《四镇三关志》

镇虏关

在南水峪关、北水峪关之外,当初还应有一座猪圈头关,后改为镇虏关,清时改作镇罗关,所守的应是南水峪、北水峪两个谷口。

如《畿辅通志》所记:“关之北三里曰北水谷,南八里曰南水谷。成化中,各因山增设二关。”或因此关守卫南北水峪二关,且在二关之上,才有“上关”之称。今关上村东两山间,旧有南北向一道城墙,长约2里来地,村人称作横城子。横城子北头山上,有一座方城,称作北城。横城子东边约2里来地,还有一座上关城,自是上关的城堡之意了,今遗址尚存。

过去关上村药王庙内大铁钟,现存。此钟铸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钟上铸有铭文。其中不止一处铸有“镇虏关”、“镇虏营”的字迹。这一切,证明镇虏关与镇虏营当同时存在无疑。

关上村东两山间谷口,即横城子所在,为过去猪圈头关关口处。

上关城

今关上村东两山间,旧有南北向一道城墙,长约2里来地,村人称作横城子。横城子北头山上,有一座方城,称作北城。横城子东边约2里来地,还有一座上关城,自是上关的城堡之意了,今遗址尚存。

上关城堡,在关上村,现为果树地。城堡三面环山,西面有出口,东西南各残存一段墙基,外侧以大石块垒砌,内部碎石填芯。东墙基残长90米,西墙基残长169米,北墙基基本无存。上关城遗址没有民居等建筑物。这座遗址应与原猪圈头关有关,为明代驻军场所。

《四镇三关志》记载

采石场

在南水峪关口北侧,张家台村东山半山处,保存着当年修长城时的采石场,面积约几百平方米。可见已经凿好的大条石,尚未运到城墙或敌楼上去,后被村里人砌筑坝墙上了。还有正在开凿的大条石,上面可见錾子印痕。或为开采石料,已经凿出沟缝以加铁楔,便于铁锤加力劈开条石。还有裸露的大块花岗岩,似准备开采。附近,还发现建造关口及敌楼的烧砖窑址一处。采石场和窑址的发现,充分证明长城修建往往是就地取材,石头为就地所开采,青砖为就地所烧制。

南水峪关

南水峪关,位于镇罗营镇张家台村东南,据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四镇三关志》载:“南水谷关,洪武年建正关河口,平漫,通众骑,冲,余通步缓。”古时“谷”通“峪”,“南水谷”即“南水峪”。《畿辅通志》载:“南水谷关,在县东墙子路南。又北水谷关,在墙子路北(《畿辅舆图》。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都御史屠勋奏:故猪圈头关平漫难守,关之北三里曰北水谷,南八里曰南水谷。成化中,各因山增设二关,险要可守,但区画未备。请于二关内加修城垛,增立墩堡。从之《明孝宗实录》)。南水谷正关平漫,通骑,冲。北水谷正关水口,并挂弓顶、卧狗岭三空通单骑,余通步(《三镇边务总要》)。”由记载可知,南水峪关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加修城垛,增设墩台及城堡。而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密云县志》“关隘”亦有记:“南水峪口,通步。县东南八十里,在熊儿河口东北,有堡。”经调查,原关城基址长约800米,宽120米,为石砌土墙。

《四镇三关志》

玻璃台长城

镇罗营段长城,为平谷段明长城的一部分。长城过熊儿寨乡花峪河口向北至东牛角峪,向东至四座楼(仅存3座敌楼),再向东北张家台南水峪关,至玻璃台,长城以险为障,以崖代墙,部分城段楼、台密集。南水峪关北,长城保存完好。玻璃台至北水峪口,依山势而建,偶有城墙相接,达北水峪北山,长城出平谷区境,进入密云、兴隆境内。

玻璃台北面山上的敌楼,其形制与四座楼山顶敌楼类似,可大致看出高大的花岗岩基座,三眼楼的形制,且以白灰勾缝。

为便于防御,长城沿线往往在两山之间、山河之间或山海之间修有关口,并派重兵把守。平时是长城线上进出的通道,战时则是进攻和防守的重点。

平谷境内有6座烟墩,镇罗营境内有3座。其中2座在南水峪关段(长城资源调查资料汇编写作“玻璃台段”)长城内侧(西侧),有1座建于尖山顶上,以石垒砌,塌毁严重。

镇罗营的长城历史悠久

怎么能不来一探究竟呢!

智慧镇罗营

微信ID:zhihuizhenluoying

是平谷区镇罗营镇的官方微信服务号,是镇罗营镇权威的信息发布和宣传推广平台,是全镇居民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请你来爆料

渠道如下:

17600899228;

)给我们留言

关注

Hash:11674dd8052aa42f0b2bb8ca99df81072e7d2284

声明:此文由 爱平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