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春生:黄山风景区现存古塔考

作者简介:施春生,一九八一年安徽省人民警察学校毕业后即分配到黄山风景区公安局工作工作至今,从事刑事侦查工作三十余年。现任黄山风景公安局副调研员,云谷综治组组长。

施春生:黄山风景区现存古塔

塔是一种在我国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传统建筑。塔,名出自梵语“浮屠”。塔,这个字在隋唐以后才流行的,隋唐之前不叫塔,而是叫浮屠。俗语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最初是用于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14世纪以后,塔逐渐世俗化。据《黄山图经》记载,佛教早在南朝刘宋间就传入黄山,历代先后修建寺庙近百座,佛教在黄山的鼎盛时期是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普门禅师入山,创建法海禅院后,得到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厚赐,建成雄伟的“护国慈光寺”。至清未衰落,仅留下几座寺宇,到了1949年,全山僧人不足十名,景区内基本没有宗教活动,云谷寺慈光阁松谷庵、钓桥庵仅作为地名留存至今。作为与佛教息息相关的“塔”有记载的也仅十余座。据黄山志(2008年版)记载,黄山风景区内古塔有:“普门和尚塔、檗庵大师塔、狮林开山和尚塔、慈明塔、松谷祖师塔、弘济禅师塔、李法周居士塔、慈光寺塔林”。除李法周居士塔建于民国时期,这些塔多建于明清二代,经历岁月的侵蚀,时隔几百年后,现状如何呢?近期,笔者做了一番调查考证,成文于后,以飨读者。

普门和尚塔

1、普门和尚塔。在慈光阁西北角法眼泉后,塔身呈六面柱形,正面刻有“明赐紫开山普门禅师安公全身塔”一行14字。塔后石碑上是崇祯年间任山西巡抚的儒臣许鼎臣所撰的塔铭。塔在林木环绕的清静山坳,有合抱粗的香榧树、玉兰树,塔身掩映在翠竹青松、玉兰木莲绿荫中,犹为难得的塔前三株木莲树如同三柱香烛,似为清供岁岁年年为禅师点燃缭绕的清香,更显几分寂静与禅意,来者莫不肃然起敬。原塔损毁,现塔依原样由管委会重修于2004年。普门(1546—1625),明僧,俗姓奚,名淮安陕西郿县人。幼时孤苦,入佛门受戒,明万历三十四年来黄山。除开创慈光寺外,尚建有文殊院、大悲院,并修建登山道路,有功于黄山的开发。普门卒后,其徒弟将遗体从山西清徐背回葬于黄山。

檗庵大师塔

2、檗庵大师塔。在云谷寺“乾隆御道”下行约百余步的道右侧,占地面积百余平方米,塔身采用花岗岩垒砌,通高2.9米,由底座、塔身、七级浮屠塔顶三部分组成。塔正面镌刻“明遗民檗庵大师之塔”九字。原塔毁损严重,曾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修,塔铭“明遗民檗庵大师之塔”为民国政要、同盟会会员邵元冲题。2012年管委会对塔及周边环境进行了修缮。檗庵(1599-1676年),俗姓熊,名开元,字鱼山,法名正志,湖北嘉鱼人。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初任崇明县令,后调吴江。崇祯四年(1631)殿试第一名。后因直谏而入狱,出狱后入佛门隐居,七年不为人知。晚年开堂黄山掷钵禅院,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苏州圆寂后遗命归葬黄山。著有《檗庵别录》六卷。

狮林开山和尚塔

3、狮林开山和尚塔。在北海景区狮林大酒店后路边,与麒麟松隔路相对。塔围半园,正中碑刻“开山和尚位”。塔高1米,六面柱形花岗岩石塔,塔身柱上刻字已经模糊不清。开山和尚,所指何人不详。据戴耕玖先生在其所著的“黄山逸闻掌故四十二,狮林三塔”中描述:明万历壬子(1612年)三月,高僧一乘禅师从山西五台寻访至此,见这里土壤五色,佛光常现,环境完美,是一方千金难求的宝地。禅师化榛莽为佛土,在这里建起当时黄山山巅唯一的一座木墙覆瓦的永久性的“狮林”。开山和尚疑为高僧一乘。一乘,明僧。从五台山来黄山,开辟狮子林。在始信峰绝顶创建定空室,每晚功课完毕,必住始信峰顶,三年如故。一乘早年曾遍访海内道场,直到黄山才结茅定居。爱好咏诗,著有《黄山记胜集》。

云谷和尚葬母塔

4、云谷和尚葬母塔。北海景区狮林大酒店连根松边。立塔时间是清乾隆十年(1745年)春天,墓塔残损,墓塔的石柱上,中刻“先妣陈世发老孺人之墓”,左列“云谷七世岳宗德公”,右列“云谷八世慈舟御公”。云谷寺的和尚为什么将母亲葬在“狮林”?云谷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高僧大德常驻,善男信女慷慨相助。经济实力自然雄厚,而“狮林”因处于高山之颠,山高路远,道路崎岖,往来不易,香客自然廖廖,香火不旺,僧众生活艰苦,久而久之成为云谷寺的分院。云谷和尚将母亲葬于此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现塔被杂草所完全掩盖,仅露塔顶,难以辨识,亟待加以保护。

慈明塔

5、慈明塔。又名慈愍塔。在西海景区排云楼宾馆东侧十余米丛林中。塔高2米,塔下为墓,上圆下方,顶部为葫芦造型。慈明是明万历年间高僧,创建西海慈明庵。现塔周围杂草灌木丛生,墓碑、塔身为藓苔覆盖,难以辨识。

松谷师祖塔

6、松谷师祖塔。在松谷庵侧门外山边。塔下为墓,墓上塔高1米,靠山为石砌半圆护塝。张尹甫 (1244——1300),号松谷,浙江人。少时学儒,后携妻室隐居钱塘江。宋宝祐间(1253——1258),曾在天水任官,被革职后学道,来黄山建松谷道场。元大德四年(1300)五月二十日卒于黄山。据《黄山志定本》(闵麟嗣)记载,松谷寺,在叠障峰下。张真人初居太平南乡花山寺,后迁此。松谷,其别号也,遂以名庵,今为寺。庵额罗公汝芳笔,又“东土雪山”四字,亦公书,甚苍劲。堂后“禘黄”二字,汤祭酒宾尹题。真人塔在殿后。

弘济禅师塔

7、弘济禅师塔。 在“人字瀑”边的小黄楼上方100米路边。 塔已毁,基尚存,规模颇大。弘济,即吴山大师。俗姓汪,名沐日,字扶光,歙县人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次年会试第一,后官至兵部武选司主事。年幼时在黄山读书,后在福建入佛门。康熙十七年(1678年)回黄山,次年五月卒,葬于黄山,其墓在青鸾峰下。

一斋禅师塔

8、一斋禅师塔。 在慈光阁山门之阳。塔已毁,基尚存,规模宏大。程公嘉燧为撰缘起,勒碑塔所。一斋大师,名性寿,邵阳人。得五台成芳和尚钵,戒律森严。明惠王朱常润闻师高德,迎至荆南。不久大师辞归。惠王派亲信护送大师回云谷寺,又赐金字匾额“掷钵大宝王刹”,亲笔手书的金字(金光明胜王经)和银字的《妙法莲花经》二十余册,还有干佛绣衣等。大师在云谷寺建设已见规模后,主慈光寺方丈事,教化大行,凡吴越之士,听法者云集。

9、慈光阁塔林。在慈光阁东侧公路转弯处。原有石塔20余座,后毁于“文革”,石料用于修建公路。(因时代久远,现无遗迹。)

李法周居士塔

10、李法周居士塔。在北海往西海的路边,塔高1、5米,塔身六面柱形花岗岩石塔,塔身正面镌刻“金陵李法周居士之塔”九字,左例镌“民国三十年冬月吉立”九字,右例镌“甲山庚向兼寅申”七字。李法周,南京俗家弟子。民国十二年,捐金重建狮子林并主持狮子林经营活动,后与清凉寺僧法空因利益之争,为法空设计害死。现塔保存完好,镌刻字迹清晰可辨。

山风景区内的古塔,作为文化遗存已经列入遗产保护名列,对于研究黄山的佛教历史是重要的实物资料,也是一种难得的人文景观。为子孙后代留下客观真实的古塔形制,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古塔是我们的义务更是责任,如此才能永续利用,进一步提升景区的文化品味。

编辑:黄景宣

图文:施春生

Hash:6190e1d98fba87d2a51378ca5d90077b5eb4b8ad

声明:此文由 中国黄山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