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长安城遗址,纠结40年是否列为文保单位

隋唐长安城遗址是否该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纠结长达40年

■原因是遗址范围大,宫城皇城遗址被叠压,郭城范围与城市发展矛盾突出,保护管理难度大

作者为西安市文史馆馆员、西安市文物局原总工程师

隋唐长安城气势恢弘,制度精严,是中国都城建设的空前创举、古代东方文明的象征。西安市城市建设大规模开展的时期,正是隋唐长安城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上世纪90年代之后,如何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仍面对许多难题。

▲ 唐长安城复原图

从“空前创举”到“遗址依旧”

隋开皇二年(582年),隋文帝在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营建新都——大兴城(唐继隋后改名为长安城)。战国以来,都城建设大都是在旧城基础上或依前代宫殿建筑规划布局,逐渐扩建而成,故难以有大的突破。像隋文帝营建大兴城这种舍弃旧城另辟新址的做法,是战国以来都城建设中仅有的。隋大兴城的建设是依照了一个既吸取了历代都城建设的经验,又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有所创新的总体规划进行的,是中国都城建设的空前创举。

隋唐长安城气势恢弘,规模空前,平面略呈方形,都城周长36.7公里,城垣面积84平方公里,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宫城是皇帝居住的宫殿建筑区,位于宫城北部正中。其南部皇城,是百官衙署所在。外郭城则拱卫在宫城、皇城的东、西、南三面,郭城北面为皇室禁苑。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把郭城内分为110坊。以朱雀大街为中轴,东西各55坊,这些坊内分布着宗教寺观、贵族宅邸和一般民居。商业和手工业集中在东、西两市。都城每面各开三个城门,以南墙正中的明德门规模最大。

▲ 唐长安城坊示意图

隋唐长安城繁花似锦,气象万千,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人文荟萃的文化中心,盛时人口有百万之众,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最前列,是交往频繁、宾客辐辏的国际都会。

唐末战乱及藩镇军阀的混战,使隋唐长安城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公元904年,朱温逼迫昭宗迁都洛阳时,对唐长安城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使营建300年的壮丽京华,顿成一片瓦砾。

迁都洛阳后,唐长安失去了国都地位。昭宗天佑元年(904年)对唐长安城进行了收缩性改建,放弃了宫城和外郭城,仅保留了皇城(仅是原来长安城的1/16)。以皇城为基础缩建的新城,一直为宋、金、元沿用,没有大的变化。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次年(1370年)扩建西安城。扩建仍以唐末缩建的新城为基础,除西、南两面仍为原城位置外,东、北两面城垣位置则各向外扩建约1/3。明初扩建后把原属宫城的大部划为城区,故隋唐长安城的皇城、宫城为后来的城市叠压,破坏比较严重。但郭城以内的里坊街市,大都成为农田。小农生产方式对地下遗址损害不大。在上世纪50年代,城市基本建设还没有全面展开,隋唐长安城遗址面貌依旧,大体保持着多年来的状况。

考古工作者探明城址

1957年,陕西省文管会对隋唐长安城遗址进行勘测钻探,基本搞清了城垣的位置、长度和门址。四面城垣的遗存状况,以南部墙基保存最好,东、西两面城墙有破坏,唯北垣破坏比较严重,这是由于连接市区的缘故。

四面城垣在地面都有遗存可见,有的长达百十米,高2~3米。特别是西墙上的金光门、延平门,南墙上的安化门、明德门、启夏门,东墙上的延兴门、春明门等城门遗址,地面上都有高大的夯土堆,堆积有大量的砖瓦残块、白灰墙皮和红烧土,有的还有石柱础,大都能清楚地看到3个门洞的结构。

从对兴庆宫遗址的勘测来看,除北部被现代建筑叠压外,南部探测到地下的建筑遗址与宋刻兴庆宫图基本相符。郭城东北的大明宫遗址除南端为近代建筑占据外,宫城的东、西、北三面宫墙在地上逶迤不断,有的高达四五米,丹凤门、重玄门都在地表数米,清晰可见。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等殿基上的巨大夯土台基,仍巍然屹立,遗址的保存状况是最好的。

1957年陕西省文管会对隋唐长安城遗址勘察探测后,中科院考古所又在1959~1962年对隋唐长安城遗址的东、西两市及部分街道、里坊进行勘测,后又对外郭城、宫城、皇城等的范围形制进行了勘察。为慎重起见,最后又对城址、里坊和街道建筑布局和形制,进行了全面的复查。根据复查的结果,对长安城遗址的范围和形制作了测绘。根据钻探和实测的成果,对隋唐长安城进行了初步的复原。这样,隋唐长安城的城郭、里坊、两市和街道的布局和形制都搞清楚了。此后,又对大明宫遗址作了全面系统的勘探和发掘。

隋唐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勘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项工作将这座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时期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繁盛的都城的范围、形制、格局科学地、全面地揭示在世人面前。

在隋唐长安城遗址保存得最好的时期,对遗址的考古勘测工作虽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考古测量工作只能绘制考古工地的平面、剖面图,没有与周围环境条件相关联的准确的坐标图纸,故无法落实到城市建设规划图上,致使考古科研成果与城市建设脱节,考古成果没有完全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40年纠结:是否列为文保单位

对隋唐长安城遗址的重要价值的评估是毫无争议的。但地方政府,特别是地方文物管理部门,纠结于隋唐长安城遗址范围特别大,宫城、皇城遗址已被城市建筑叠压,郭城范围也连接市区,与城市发展的矛盾突出,保护管理的难度很大,故一直犹豫是否将其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远在1956年和195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了第一批133处、第二批168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唐长安城遗址都榜上无名。

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对原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调整和增补,也未涉及隋唐长安城遗址。

1984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在公布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仅将掖廷宫南墙遗址(西五台)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地方政府未将隋唐长安城遗址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国务院于1962年、1982年和1988年先后三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没有隋唐长安城遗址。直到1996年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隋大兴、唐长安城才被列入。这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国务院核定公布。”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就是在地方政府没有将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下,国家文物行政部门因其重要性而“直接确定”,“报国务院核定公布”的。

至此,对隋唐长安城遗址是否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犹豫不定,纠结已长达40年。

1996年隋唐长安城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文物管理部门一直没有明确界定其保护范围,只对此前公布为全国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宫殿、古建等遗址,诸如大明宫遗址、兴庆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青龙寺、天坛遗址等,界定了保护范围。

此外,只对已经发掘取得考古成果的重要遗址,诸如明德门、延平门、含光门、掖庭宫南墙(西五台)等遗址进行了征地保护、树立标志和展示开放,对其他遗址还缺少划定保护范围、树立保护标志等必要的保护措施。在这样的情况下:

原在莲湖公园湖岸南侧的宫城南墙的正门——承天门遗址,地面存有的门址夯土堆及可见的门洞遗址已无迹可寻;

城西墙遗存最好的金光门,地面上高3米多、直径达10米的夯土墩已荡然无存;

唐城南墙西侧的安化门遗址,地面原有巨大的夯土门墩,宽7.2米的三个门道清晰可见,1996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调查时尚存,今已无迹可寻;

启夏门、延兴门、春明门等遗址也都地面无迹可寻,或被现代建筑叠压。

4 月13 日西安大雁塔北广场地铁站施工现场。工程现场约3000 平方米,没有进行考古发掘,这里是唐长安城晋昌坊慈恩寺遗址范围,地层中已暴露出唐代砖瓦堆积。(张建林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建设大规模开展,隋唐长安城遗址基本为现代建筑覆盖。在隋唐长安城遗址中进行的建设工程,基本上都未能遵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履行报批手续、进行必要的考古钻探和发掘,对长安城遗址保护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当前,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建议采取以下办法:

一是划定隋唐长安城遗址的保护范围。

鉴于遗址极复杂的现状,划定保护范围是难度极大的一项工作,但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有效管理基建工程对遗址的损害,扭转目前缺失管理的状况。

二是对一些关键部位的遗址进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如承天门、开远门等遗址。对所有考古点利用GPS定位系统,落实到城市建设规划CAD图上。

三是编制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切实保护其长久存在。

四是显示隋唐长安城遗址的宏大规模。

在隋唐长安城遗址的四隅树立显著的保护标志,对城墙周围可依照西墙唐延路的模式,种植保护林带。估计东墙遗址基本在东二环一线,建立保护林带困难,但可用其他方式予以标示。对四面12个城门遗址树立标志,以方便今人形象地了解唐城的恢弘。

五是展示隋唐长安城遗址的基本格局。

对隋唐长安城遗址的中轴线——朱雀大街,郭城内的主干道——六街和东、西两市,与今天路网相合的可标示唐代街名,让今人能了解唐长安城的基本格局。

六是显示唐皇城的基本格局:千年来西安一直沿袭唐皇城的格局,没有大的变化。故可通过标示唐皇城的城门、街道,与现代西安的城门街道相对照,从城市基本格局上反映西安与唐皇城一脉相承的历史轨迹。

七是标示唐皇城重要的中央衙署所在的位置及职能。

如在钟鼓楼广场标示唐尚书省及其所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等,反映这里是当时全国的政令中心,以彰显古城西安的历史辉煌。

八是标示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及历史名人故居的位置,如见证唐太宗兄弟喋血的玄武门之变的玄武门遗址、隋大兴城总设计师宇文恺和贞观之治的重臣魏征的故居位置(在今西安人民大厦),使人们感受西安古城多彩缤纷的历史文化。

文章原题为《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回眸》

刊于《瞭望》2016年第16期

Hash:e1a407536438cfaa578a574649e4e14c6e2c15bd

声明:此文由 丝路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