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宁德] 了解蕉城很多的你,未必知道这一点!

身为蕉城人的你

或是在蕉城生活许久的你

亦或是对蕉城有兴趣的你

看过那么多蕉城的风景

品过那么多蕉城的美食

读过那么多蕉城的文化

可你知道蕉城为什么叫“蕉城”么?

带着这个疑问

小编问了问“度娘”

最先看到的不是官方解释

而是网友们的各种解答

@ zz蛋疼先生:是不是香蕉比较多?从没见过!

@ 怕黑却恋夜_:城形像芭蕉

@ 张氏兴旺:蕉城之名是后来老城区的大概形状,好像是城墙围出来的。

—— 摘自百度贴吧

......

所以有人说对了吗?

且听小编慢慢道来

宁德建城据史书记载要追到晚唐时期(听起来好像很久远了)。

蕉城区原名“宁德县”。

在唐长兴4年(公元933年),才有点雏形,建县初,始筑土城。当时立了4座城门:

东门故址:现在的八一五东路与八一五中路交接处。

西门故址:现在的西门路与蕉城北路交会处。

南门故址:现在大华路与南大路连接处。

北门故址:现在西北路与北大路相接处。

“蕉城”=“焦(礁)城”?

从公元933年立县后到公元1939年拆城址,其间1006年,原来的宁德县城都是那么大。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原宁德县城的轮廓,因为城墙拆除后还留下城基,而大部分城基就是现在的环城路,只有西北一小段成了蕉城北路的一部分,西北与西南还有部分城基被盖了房屋。这个城基的轮廓,尽管一点也不像“芭蕉叶”,但这个范围内却是后人所说“蕉城”或“芭蕉城”(就是这么任性)。

但其实也不是纯任性,还是有一定的缘由的。“蕉城”或“芭蕉城”,都只是所谓“焦(礁)城”的雅称。

那又为什么叫“焦城”呢?因为尽管当时的宁德县城很小,但它却由“纯石”筑成的,有“固若礁石”的意思。不过,大概认为“焦城”这个词不是美称吧。

其实,普通宁德人并不忌讳“焦”字。不过由于位于海滨,地名含“焦”的还有“焦坑”、“焦溪”、“三焦”、“焦门峡”(又称“礁头”)等等,所以一定要说那是“芭蕉叶式”,俗呼“芭蕉城”。

现代还有人认为宁德县城是“芭蕉叶式”?

因为呢,国民党政府在1939年拆除县城后,第二年又在原城里城外置立一个镇,也叫做“蕉城”。它辖碧山、福海、长璋、鹏南、务本、继光、中正、崇文、三元、莲峰、菰洋、后溪、金峰、古溪、金涵、仙笠、鳌江等17个街、村。从1943年绘制的宁德县《地籍图》来看,它似乎“呈现南北长,东西狭的”“芭蕉叶式”。

然而,这个“蕉城”并不是“城”名,而是“镇”名;它也不是所说的“城墙轮廓”像“芭蕉叶”,而是“城内外连片的地域地形”像芭蕉叶,但是这个形状也没存在多久。因为1950年改蕉城镇为第一区时,菰洋、莲峰、金峰等村改属第二区;1961年复称镇时,又把古溪、金涵、鳌江等,给新立的城郊区;到了1991年撤销镇建制,分设蕉南、蕉北两个街道办事处时,连“蕉城”这个名字也取消了。

不过,当然,这只是暂时的。1999年11月14日,国务院同意宁德地区撤地设市,市政府驻新设立的蕉城区。于是,2000年9月3日“蕉城区”正式挂牌;2000年11月14日又正式设立地级宁德市,辖原宁德地区霞浦柘荣寿宁古田屏南周宁六县和新设立的蕉城区,并代管省直辖的福安福鼎县级市

从此又有“蕉城”之称,但它不是原先的县城名,更不是镇名,而是原县级宁德市的整个行政区域名。

看到这儿,小伙伴们知道“蕉城”的由来了吗?

还没看明白的话...

那就只能麻烦倒回去

再回顾一遍啦~

智己策略丨文字编纂

《宁德一都》丨素材参考

宁德网、部分自网络丨图片来源

Hash:ad5f5c1500dfecdf077b89d0b5dad7e11cab526e

声明:此文由 爱宁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