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祥门不止有丝路群雕,还有一桩不为人知的血泪往事

长安处处有故事,此话一点也不假。

在这座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的世界历史名城,一砖一瓦里都潜藏着数不清,道不尽的故事。

城墙作为这座城市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在悠悠岁月之中,以其伟岸厚重之躯,阻挡了金戈铁马,见证了荣辱兴衰,留下了激情豪迈,让每一个居住在古城的人,对它都有难舍难分的情怀。

今天,我们来谈一段镌刻在这座城墙上的血泪故事。更确切的说,是关于这座城墙上一处城门的故事。

01

西安城墙,普遍意义上是指现在的西安明城墙,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成的古代城垣。

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共有18座城门,其中,永宁门安远门、长乐门、安定门四座城门,是西安明城墙原有城门,而其余十四座,均是后来新开的城门。

今天要说的就是其中一座在被炮火打开的城墙豁口上建起来的城门——玉祥门。

玉祥门又叫小西门,位于城墙西北方向,西边是大庆路,东边是莲湖路,南北方向则是环城西路贯穿。

玉祥门,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和一位近代史上的将军有关,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冯玉祥将军。

玉祥门的背后是一段触目惊心,充满血泪的故事,更是一段反抗军阀暴政,挽救古城存亡的悲壮故事。这个故事还得从一个叫刘镇华的军阀说起。

刘镇华

02

刘镇华,1883年出生在河南巩义县河洛镇一个小商贩的家庭,家中兄弟七人,他排行老大。

幼年时,家道中落,在父亲的亲自督导教授下,修习四书五经,二十一岁时便考中了秀才,依靠家庭教育便能博取些许功名,想来也是天资聪颖。

按照传统文人的发展之路,接下来就是考举人、考进士,入仕为官,光耀门楣。

废除科举

然而,在那个大清王朝风雨飘摇的年代,旧学式微,新学渐兴,清政府为了推广实学,在1906年,彻底废除了在中国历史上绵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刘镇华也就成为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绝版”秀才。

第二年,二十二岁的刘镇华不得不另做打算,前往保定,进入北洋优级师范学堂就读,曾一度返回河南开封,与同盟会会员,有“中州才子”之称的杨源懋共同创办中州公学,刘镇华担任监学一职,开始从事教育工作。

后来,他又进入保定法政专门学堂监狱科学习深造,毕业后返回河南省担任视学。

在这一身份的掩饰下,于1908年已经加入同盟会的刘镇华在豫西一带奔走,从事反清革命的秘密活动,并同时结识了豫西一带很多三教九流人物,这一时期的刘镇华可以说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革命青年一样,表面看来,还算是“青年才俊”、“仁人志士”。

03

豫西,崇山峻岭,林木森然,石厚土薄,河流纵横,自古就是绿林刀客,草莽英雄的呼啸山林的理想之地。

在近代史上,豫西匪患也是“闻名遐迩”。豫西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南岸,大致包括今天的洛阳平顶山三门峡等地区,是河南、陕西山西三省的交汇枢要之地,战乱年代,一般也是行政上的“三不管”地带,兵家的必争之地。

频仍的战争、贫瘠的土地、无力的政府、彪悍的民风,为土匪提供了滋生壮大的土壤。

提及近代史上的豫西巨匪,当属有“中州大侠”之称的王天纵。18岁时,便在嵩县羊山聚众拉杆子,拉起千人以上的队伍,盘踞一方。而这支队伍,便是日后刘镇华的发家资本。

话说1911年,刘镇华来到嵩县,以革命党人的身份动员王天纵参加反清斗争,早年曾游历日本的王天纵也是有所见闻,胸怀大志,不愿长期落草为寇。

因此,在刘镇华的鼓动下,武昌起义之后,王天纵率部队攻打洛阳。

结果可想而知,这样一群乌合之众如何能够攻下中原重镇古都洛阳,然而,这不并重要,虽然能力不够,但起码“信仰”正确。

攻城失利后的刘镇华与王天纵转战陕西,因为当时的陕西已经光复,脱离清政府领导。

这支部队便赶来投奔到当时的陕西军政府秦陇复汉军东路大都督张钫麾下。

王天纵被任命为东征先锋官,刘镇华被任命为书记官,后来被提升为参议。

不久之后,按照当时的提法,民国已经建立,革命已经成功,全国进入建设时期,不需要太多军队了,陕西军政府也要实行裁军,张钫部队需要裁下来四五千人。

恰在此时,河南都督张镇芳正为豫西一带动荡不安的社会治安而发愁,双方一拍即合,决定把这支原本就是豫西的部队调回,帮助当地维持社会治安,因这一带靠近嵩山,故这支军队便被称为“镇嵩军”。

而此时的王天纵受到袁世凯的赏识,被调往北京,委任为京师总督察处副处长,加陆军少将衔。那么,“镇嵩军”由谁来带就成了大问题。

张钫

这个时候,刘镇华钻营拉关系的功夫就派上了用场。他多次去找张钫求情,张钫看在他是半个老乡的面子上,亲自赴北京晋见袁世凯,为刘镇华说情。

经过几番交涉,袁世凯同意了。

随后,刘镇华赶到开封,张钫向张镇芳作了引荐,张镇芳也同意了让刘镇华出任这支部队的协统(职级大约相当于师长)。

就这样,刘镇华掌握了这支4000余人的镇嵩军,开始了他的军阀生涯。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刘协统在豫西剿匪、洗白他的军队、为袁世凯做马前卒,也不会和陕西发生什么关系。

可世道沧桑,人事多变,历史的走向往往出乎意料。

04

1916年,袁世凯病逝,失去庇护的刘镇华转投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麾下。

1917年,张勋复辟的闹剧被段祺瑞镇压下去,段祺瑞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大权,但却顽固地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

在这种情况之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的护法运动便爆发了。

陕西也响应号召,成立了陕西靖国军,讨伐皖系军阀,当时的陕西督军陈树藩便是皖系骨干,面对汹涌而起的陕西靖国军,陈树藩没人没枪,便以省长一职为条件邀请刘镇华率镇嵩军入陕相助,正愁没出打秋风的刘镇华当然乐不可支,入陕后一顿猛攻,打败了靖国军,署理陕西省长。

段祺瑞

刘镇华当了陕西省长之后,是匪性不改,无恶不作,逼迫百姓种植鸦片,广征烟税,大发横财。

对反抗的百姓大肆屠戮,甚至还指使手下多次把陕西一带的妇女掠捕后,贩卖至河南一带。

同时大肆扩张势力,先后收编靖国军及北洋军的一部分残余力量,这时候的镇嵩军已达到数万之众,在刘镇华的统治下,陕西社会怨声载道,生活凋敝,民不聊生。

1920年直皖战争之后,刘镇华眼见皖系败局已定,便见风使舵,大耍两面派。

表面对皖系陕西督军陈树藩唯命是从,暗地里向直系吴佩孚投诚,直系军队在刘镇华的策应下,顺利打入陕西,赶走了皖系陈树藩。

刘镇华不仅保住了省长位置,还趁机兼并了陈树藩的残部,扩大了实力。

而当时攻打陕西皖系势力的正是直系军阀阎相文,在进入西安之后,阎相文当即就任陕西督军,为了笼络人心,巩固皖系在陕西的统治,阎相文将一直在坚持反抗陈树藩斗争的将陕西靖国军各路将领相继邀到西安,宣扬和平团结。

阎相文自登上督军宝座,整天吸食大烟,懒于军政事务,凡事多委托给冯玉祥代办,在后来陕西局势动荡不安,直军内部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况下,阎相文穷于应付,竟然吞服鸦片,自杀身亡了。

阎相文之后,冯玉祥继任陕西督军。

刘镇华深知冯玉祥不是陈树藩那么好忽悠,这时候刘镇华变的异常“乖巧”起来。

根据冯玉祥艰苦朴素、治军严谨、信奉基督教等特点,投其所好,毕恭毕敬,很快就取得了冯玉祥的好感,两人竟然还结拜为兄弟了。

冯玉祥

05

恰在此时,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了,冯玉祥率军离陕参战,将陕西督军让给了刘镇华,此后三年,刘镇华以陕西督军兼省长的身份,独揽全省军政大权,成为陕西地面上真正的“土皇帝”。

在其统治期间,继续扩编队伍,到了1923年,镇嵩军已发展至六七万之众,号称十万大军。

政治上,刘镇华完全依附于直系,深受曹锟、吴佩孚器重,吴佩孚视刘镇华为“西北长城”。

直奉战争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政府倒台,刘镇华见风向又有变化,一方面指示部下憨玉琨东出潼关,趁火打劫,抢占河南地盘;另一方面通电支持被奉系张作霖和国民军总司令冯玉祥推上台的皖系段祺瑞。

憨玉琨东进河南之后,占领洛阳,赶走了吴佩孚。

正在高兴之时,受命段祺瑞执政府出任河南军务督办的冯玉祥国民军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胡景翼正在赶来的路上。

这就闹乌龙了,胡景翼和憨玉琨为了争夺河南地盘,大打出手,刘镇华这时候也卯足了劲儿,出陕支援憨玉琨。

结果,镇嵩军运气不佳,全线溃败,憨玉琨自杀,刘镇华只身逃过黄河,投奔阎锡山,猫起来了。

之后,豫陕两省均落入国民军的手中。

吴佩孚

1925年,国内战端又起,吴佩孚东山再起,在汉口通电就任“讨贼联军总司令”。要搞掉其他军阀,见风使舵的刘镇华眼瞅机会又来了,经阎锡山与吴佩孚取得联系,再次投在吴佩孚门下,被任命为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

刘镇华迅速召集散落豫西的镇嵩军,并纠集土匪、红枪会、大刀会等各种武装势力,凑起来数万部队,由阎锡山提供枪支弹药,准备大显身手了。

1926年初,难以为继的国民军第二军已经败退至豫西一带,恰好又被刘镇华部队打了个伏击,国民军第二军算是彻底败了。

这时候,原本属于国民军地盘的陕西,河南的国民军主力已被消灭殆尽。关中守备薄弱。刘镇华又再一次放飞自我了,做着重回陕西当“土皇帝”的美梦。

这时候的刘镇华得意忘形,“以打到陕西去升官发财”号召镇嵩军向陕西进发,刘镇华一路长驱直入,直逼西安。

一场围绕古都西安的恶战,迫在眉睫。

06

1926年4月15日,纠集十万余乌合之众的刘镇华,进抵西安东郊十里铺。

千年古都就在眼前,重回“土皇帝”宝座的美梦就在眼前,刘镇华是兴奋不已。

当时西安仅有李虎臣的守军四千余人,刘镇华以为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迟迟不肯进攻,打算“兵不血刃”不费一枪一弹的进入西安,坐等李虎臣前来投诚。

当时城内的一些土豪劣绅已经做好投降的准备,甚至做起了内应。李虎臣也电联杨虎城,你来我就守,你要是不来,我也撤啊。

古城西安黑云压顶,危在旦夕。

杨虎城

关中老乡杨虎城果然不负众望,率领五千人,从三原星火驰援西安,乘隙入城,会合城内的李虎臣国民二军第二师,然而两支队伍的人数加起来也凑不到一万人,面对刘镇华的十万大军,只能闭城死守待援。

几战下来,血染城头,残垣断壁,然而,面对城下震天动地的喊杀声,枪炮声,强悍勇武的三秦子弟并没有退缩,并没有让刘镇华占到半点便宜,刘镇华眼见久攻不下,便决定围困西安,瓦解守军士气。

绕城一周挖了宽深各6米的外壕,并加筑防御工事,甚至别出心裁的从河南募集一批矿工,在西安东关一带挖掘地道偷袭。

当时,杨虎城甚至调去一个营专门防御镇嵩军的地道偷袭。在镇嵩军围困城下的同时,城内守军也想尽办法突围,然而,敌众我寡,力量悬殊过大,突围最终未能成功。

李虎臣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安城内的粮食越来越紧张,及至9月,城内民众不得不以麦麸、油炸、酒糟、野菜为食,再后来所有可以吃的东西、甚至皮革制品、可以食用的药材都被吃得精光。

城内守军也是弹尽炮绝,和镇嵩军的作战,也改为白刃战,再加上阴雨绵绵的天气,寒意袭人,城中许多人抵挡不住饥饿和寒冷,病死、饿死者,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随着尸体越来越多,覆盖尸体的白石灰也已经用完,城内尸臭熏天、白骨累累,惨不忍睹,昔日繁盛的千年古都变成了一座人间炼狱。

然而,城中军民却依然同仇敌忾,誓死与刘镇华对抗到底。到了10月份,战事终于出现了转机。

这一年的7月份,北伐已经开始,国民联军10月份攻占武汉,刘镇华的主子吴佩孚垮掉了。

全国危难之际,远在苏联学习的冯玉祥在李大钊先后三次电请与于右任的邀请下,冯玉祥马不停蹄的赶回来,并提出:"进军西北,解围西安,出兵潼关,策应北伐"的战略方针。

9月初,冯玉祥到达内蒙古五原。整合国民军的流散部队,成立国民军联军。17日,国民联军在五原城内举行了誓师授旗典礼,冯玉祥就任联军总司令。

随后,冯玉祥立即率部出师甘、陕,剑指西安,向刘镇华发起了总攻。在隆隆的枪炮声中,城内的守军士气大涨,11月27日,冯玉祥将军用3000公斤炸药,炸开了西北角城墙,城内守军和冯玉祥的军队前后夹击,内外策应,击溃镇嵩军,刘镇华见大势已去,下令撤军,向豫西老巢退去。

07

1926年11月28日,西安重见天日。然而,城内所见,树无皮,草无根,残屋破瓦,尸横遍野,死亡的恐怖气息笼罩着整座城市。

短短八个月时间,对于身处水深火热的守城军民来说,比八年还要漫长。

由于断粮,守城期间,死难军民达到五万多人,而当时西安的人口也才不过十几万。何其惨烈,何其悲怆。

革命公园

11月28日,冯玉祥援军彻底解围,西安重见天日。城内所见,树无皮,草无根,人无颜色,满目疮痍。

守城期间,由于断粮,死难军民达五万多人。

1927年2月,为纪念守城期间的死难军民,冯玉祥率众公祭,西安城内,万人空巷,举城哀悼,男女老少,负土筑坟,从草滩到西五路之间,肩担车拉,人流滚滚,堆起两座坟茔,在两墓之间建亭,命名“革命亭”,并将周围150亩建成公园,命名为“革命公园”。

1928年,西安军民在被炸开的城墙豁口上,修建一座城门,为了纪念冯玉祥解围西安城的丰功伟绩,将其命名为“玉祥门”。这便是玉祥门的来历。

如今,这段故事无论是在《白鹿原》电视连续剧中还是在《二虎守长安》的实景舞台剧中,均有演绎。

玉祥门这座巍然屹立的城门是对那段军阀混战,百姓遭殃的血泪历史的控诉,是烙印在西安人民心中永远的伤疤,也是三秦子弟浴血奋战、保卫家乡、不屈不挠、壮烈豪迈的精神坐标。

反观刘镇华这样见风使舵、蝇营狗苟、两面三刀、忘恩负义的投机主义军阀,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屡见不鲜,也许,这正是那个年代的生存法则。从革命党人到厚黑军阀,从陆军上将到精神病患,从祸乱陕豫到病故台湾

刘镇华最终被牢牢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而那五万铁骨忠魂却化作了三秦子弟永不屈服的精神脊梁。

Hash:16c38bac8d41611c3329bfe4ae2c2d4ab623ed85

声明:此文由 低吾文化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