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默默无闻的小县,却藏着7处国宝古迹,其中这座古迹值得一去看

什么浑源?它是隶属于山西省大同的小县,因境内悬空寺北岳恒山景点而闻名。翻开浑圆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它始置于西汉,定名于唐,可谓是历史悠久,除了刚才提到的悬空寺外,其境内还藏着其他6处全国文保单位。

今天马且停要分享的是地处浑源县城北侧的栗毓美墓,可以说山西境内被列入全国文保单位的古迹有531处,然后仅只有3处为个人墓葬,浑源的栗毓美墓就是其中一座。

栗毓美生于道光年间,祖籍山西大同浑源,曾任职于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要管理河南山东河务。在担任河务的时候,栗毓美可谓是成绩显著,首次创造了“抛砖筑坝法”,使得防洪工程既省时省力,又减少了开支。

在其上任五年后,虽然洪水肆虐,染堤坝去坚挺并未让百姓收到洪灾之困,如此的丰功伟绩受到了当时朝野的一众认可。遗憾的是栗毓美在巡视郑州河段堤防时,因为积劳成疾在途中不幸逝世。

他的一生为百姓免受洪灾,为国库也节省了130多万两官银,道光皇帝也对其极其器重,因此当听闻栗毓美死讯后甚是伤心,不仅敕赠“太子太保”,谥“恭勤”,还下旨将他厚葬在祖地浑源。

如今我们在浑源县城看到的就是当时修建的陵墓,现存的栗毓美陵占地99324平方米,主要包含了砖券拱门、碑亭、二门过殿、甬道、永怀亭以及墓丘。

穿过新修的山门之后,首先看到的就是用汉白玉打造的三门石牌坊,石牌坊的形制有点类似之前在山东青州看到的衡王府石牌坊,分成了底座,石柱和匾额几个部分。

基座部分为底座和麒麟组成,麒麟栩栩如生,石敦鼓雕花很是精美。石柱之上为三门额,左门的匾额刻有"崇祀名宦",右门的匾额刻有"崇祀乡贤",中间的门相比左右要华丽很多,顶部有一小碑亭,上书"谕赐祭奠",可见其地位。

在亭子下面雕刻着"宫太保河东道河总督栗恭勤公茔",左右有刻有对联一副,通过这组对联和题字我们可以了解到皇帝大臣们对于栗毓美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三门石牌坊的东西两侧各立有一跟华表,以及一处碑亭,全部采用了汉白玉为原材料制作。

据说这些汉白玉石料都是修建道光皇帝的慕陵时候剩下来的材料,在当时的社会中,也有亲王以上的陵墓才可以使用到这些汉白玉制作的石桥和牌坊。

牌坊北侧为中门,也就是二门过殿。殿堂前面的两座石狮子很是可爱。穿过中门后门之后,往北走就是神道,五对石像生相向而立,所谓的石像生也就是帝王陵墓之前的石人、石兽总称。

明朝只要是举办大典的时候,除了文武百官和仪仗队外,还会将驯养的狮子大象装在笼子里一同放置在御道两旁,这也是为何陵前会设置石像生。而作为一个地方的河道总督能够有如此的地位和待遇,可见皇帝对栗公的器重。

道北侧为新修的“永怀堂”,中间供奉着新塑的汉白玉栗公半身像,温文尔雅俨然一副清官的样子。殿堂两侧新绘制的壁画展示了栗公的丰功伟绩和治水故事。

“永怀堂”的后面就是整个景区的栗毓美墓所在,高大的封土四周用汉白玉围砌。据说栗毓美墓按照了清代规定台高二尺五寸,左右两阶,阶五级这种高规格建造。

墓两旁均立有多块碑刻,其中又以墓旁稍北的石碑最为珍贵,其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了陵墓建设、缘由、结构布局等规则,成为了后人研究清代墓葬的重要资料。(作者:马且停,人生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记录!)

大同栗毓美墓旅游贴士:

怎么去:

门票:20元,并且因为游客不多不用提前预约

Hash:a9e93bc1708e772d5e3adfc7f314e5b66ba61f24

声明:此文由 马且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