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贺州有座隐藏在乡间的百年豪宅 历时八年建造 花费白银百万两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土楼、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对于围屋,我们并不陌生,福建永定、广东梅州的圆形、方形土楼,便是围屋的一种。然而,在广西贺州,还有着这样一种围屋,吸收了南方天井院的建筑风格的围合式建筑风格,由井字形纵横交错的房、堂、廊组成,非常大气壮观。
贺州客家围屋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仁冲村,距贺州市区8公里,建于清乾隆末期,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客家古建筑之一。
整个围屋占地30多亩,分北、南两座,相距300米,呈崎角之势。围屋的设计布局以正堂纵轴为基点,成轴对称,正屋是四进式四大栋,地势为后栋略高于前栋,寓意为“步步高升”。
南座三横六纵,有厅堂8个,天井18处,厢房94间;北座四横六纵,有厅堂9个,天井18处,厢房132间,如今仍居住着32户,近200人。
围屋为客家人江家兄弟所建,所以又名江家围屋,也叫“大江屋”。客家人并非贺州原居民,而是居于中原。自两晋开始,客家人经历了五次大规模南迁,时间跨度达1500年。
由于平原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家”。
贺州位于广西的东北部,地处广西、湖南、广东三省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相对而言,贺州是交通不方便、经济不发达、山高皇帝远。因此成为客家人在广西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他们从战乱纷飞的地方迁徙至此,抱团生活,聚群而居。为了抵御外界的侵犯,他们筑起了高墙,将一幢幢房子用砖瓦高墙围护起来,被人们称作围屋。
据江氏族谱记载,江氐先祖最早从广东五华县迁徙到贺州,靠着聪明和勤劳,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按照安全防盗的要求,大兴土木,房屋越建越大。江氐先祖,历时8年,花费白银百万两,终于建造了这座宏大的客家围屋。
江氐先祖在建造房屋时,非常重视防御外来侵扰。整座围屋对内开放,对外封闭,在门厅、走廊、转弯处设有枪眼达72处之多。
还设计出有一种让窃贼进得来出不去的特制门闩,其内部构造至今无人破解。全屋楼上楼下可以相互连通,又可以相互关闭,生人进来如入迷宫,没有人指点,休想走出这座大屋。
客家围屋与众不同,建造在在一个大沼泽地中,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为了解决地基不稳问题,围屋基底先用桐油浸泡过的松木一层层纵横堆叠,再填上沙石、黄泥土、石灰混合土,一层层夯实。
围屋四周齐人高的围墙,也用这种三合土夯筑而成,形成了一个相连的墙体。围屋上部为普通泥砖,墙顶和屋檐用青砖进行密实镶边,非常精致。200多年过去了,客家围屋的地面、墙体均未见下沉,甚至连裂缝都很少。
在客家围屋,横竖房屋相互连接,屋顶连城一片。大院前面左右各有一个大门,一侧叫“青龙门”,另一侧叫“淮阳第”。因为建造围屋的江海清的祖上是从河南淮阳迁徙到此,故名淮阳第。
客家围屋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冬暖夏凉的功能,其布局可谓别出心裁。
整座围屋外圆内方,形状似古钱,从大门及内呈南北纵向布局,由低至高共有四个递进厅堂。
四大栋主屋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用9个大厅和18个天井进行通风和采光。
整座房屋厅、廊、房联成一体,厅与廊相连,廊与房相通,迂回曲折,错落有致,透光性好。大宅的前面是个宽广的晒场,四周有3米高墙与外界相隔,又显示了安全防卫的意识。
除了占地面积大,房间多,设计巧妙之外,此围屋还有很多奇特的现象令人费解。你会发现,正屋的大门不正向,而是偏左斜向。
据说风水先生曾指点江家人:斜门对笔架山,可保江家出文人、增寿。围屋里的江家子孙用功读书,出了不少文人,有的出国留学,有的在大学里当教授。书香围屋,名不虚传呀!
朋友骄傲地告诉我们,在客家围屋里,还曾曾拍摄过一部电视剧《围屋里的女人》。该剧2004年不仅在江浙地区播出时创了收视率第一的成绩,还在戛纳电视节上,被法国媒体热捧。
如今的江家人,绝大部分已搬出围屋另建楼房。寂静下来的客家围屋,只有少部分人留守着。
但江家子孙们只要一有时间,都会回到围屋看望亲人,关心长辈。江家子孙无论走的多远,都会眷顾自己的根源。
文/图 纳兰小鱼
Hash:af5686fdfae03f7e12b67edc550616656fb88c4e
声明:此文由 纳兰小鱼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