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古堂 | 福建巡抚王凯泰:读书人请勿“空谈误国”

▲王凯泰 同一上款(1823—1875)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子卿先生

王凯泰(1823-1875),清江苏宝应人,字幼轩,号补帆,原名敦敏,字幼徇。道光三十年进士。授编修。咸丰间在籍办团练。同治间赴上海,入李鸿章幕府,治营务及厘金。旋以道员留浙江,升任浙江按察使,官至福建巡抚。在浙浚三江闸沙,泄山阴、会稽、萧山三县之水。在闽设致用堂于西湖书院中,以经学课士。光绪初巡视台湾,还省病卒。谥文勤。

清官廉吏,士者楷模

福建巡抚王凯泰:读书人请勿“空谈误国”

文/ 同古堂

乘桴过斗六门边,瘴雨蛮烟,不辞辛苦,立功在绝徼,盖视传郑尤难,伟矣半载经营,尽辟天南生熟地; 回头思廿七年事,敝车羸马,时相过从,同谱若弟兄,遂订朱陈之好,伤哉一朝诀别,未完吴下倡酬篇。

此为闻知王凯泰去世噩耗后,俞樾为其所恸作之挽联,以寄哀思。国学大师如此褒扬,王凯泰究竟何许人也?

有识之士

王凯泰,字补帆,江苏宝应人,其自幼饱读诗书,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道光三十年(1850),又高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协修,可谓年少得志。

而自入李鸿章幕府,成为高级参谋以后,王凯泰从此更是官运亨通。五年之内其由普通正七品翰林院编修而转任浙江按察使、广东布政使、福建巡抚等要职,跻身一方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也多次赞言其“躬亲行阵,洞悉机宜”,为麾下最得力之员。

▲李鸿章

除了李鸿章的赏识以外,王凯泰亦慨然有匡济时艰的抱负,立志于改革时弊,是晚清地主官僚中难得的有识之士。

如1873年其应同治皇帝诏,上疏陈言六事,分别为“停捐例、汰冗员、限保举、复廉俸、重学额、立练营”等,皆是治国安邦的良策。

学以致用

此外,王凯泰虽以科举入仕,却迥异于一般腐儒。

彼时,读书人只习课试之文、帖括之学,书院教授的也是八股制义的文章。为复兴书院,摒弃虚浮学风,王凯泰坚持以“经世致用”为办学宗旨,以求“补救时艺之偏”,培养“明体达用之才”。

在任浙江按察使时,其便效阮元建训诂精舍,在西湖边创设考廉书院;而后迁广东布政使,又创办应元书院,立见成效。应元书院的学生,第一次应试梁耀枢即高中状元,第二次应试谭宗浚又夺得探花。升任福建巡抚后,王凯泰为振兴闽学,再度主持重修了福州西湖旁的书院旧址,设立“致用堂”,改称致用书院,以崇实学。

▲致用堂

由于其整饬科场积弊,文风大振,被充任为福建乡试监临。关于王凯泰办学实干之举,不乏书札有提及,如刘存仁致其呈稿诗札。

▲刘存仁致王凯泰 诗札

刘存仁(1802-1877),字炯甫,福建闽县人。道光二十九年(公元一八四九年)举人。官至甘肃秦州知州。存仁工诗,生平遭际坎壈,益以骨肉死丧之戚,故多苦语。

▲刘存仁致王凯泰 诗札 部分

诗札中“公尝刊先世白田公读书记疑,孟亭公诗集拟稿,刊白田王氏清芬集”,即王凯泰在办学前,曾多次刊刻书籍。其中“白田公”为王懋竑,曾任翰林院编修,王式丹之侄;“孟亭公”为王孟亭,曾任扬州知府。

王凯泰出身望族,其为王式丹六世侄孙,而王式丹是康熙四十二年状元,为清代科举史上年纪最大的状元,又称“白头状元”。因此诗札中言及“公先世楼村公以会状大魁天下”。

▲刘存仁致王凯泰 诗札 部分

“公由名翰林督兵防河三转至闽抚,于浙粤累著官绩”,则是言及王凯泰由翰林院编修,督率清军进攻苏北捻军,后入李鸿章幕,负责淮军营务处事务。此后官升至福建巡抚,而在浙江广东二地也是官绩斐然。

“吾闽贡院本科新增五百余号,近万间之数”、“是科弊实尽净”、“榜发翕然名下士多出公门下”等,则言及王凯泰对于闽地科举、教育的贡献。

致用书院培养的学生,如林纾、陈宝琛、力钧、陈衍等人,皆是耳熟能详,首任山长林寿图,亦系清代名宦。

▲刘存仁致王凯泰 诗札 部分

诗札中“十三本梅花书屋楼村公所居也,公莅浙粤闽讲院,遍植梅花。公在粤建应元书院,越辛未顺德梁君大魁天下”,其中“十三本梅花书屋”为藏书所,是王凯泰为纪念先德而建屋植梅,同时还题一联云:“览胜溯前游,惯向长湖看柳色;传家留故事,又从福地种梅花。”,应元书院亦植有梅花。

王凯泰创办书院,十分注重士子的品德操守,所以遍植梅花,以此为高洁明镜。“梁君大魁天下”即同治是年(1871)应元书院顺德人梁耀枢高中状元。

“书院已废,公重葺新之,建致用堂延名师课经学斋,曰枕经葄史之斋,亭曰望湖亭,详志略”,为其拨款重修西湖书院旧址,并聘用谢章铤、刘存仁等名儒教授。

“公饬三书院、监院、官院中藏书楼,听诸生借读勿禁,惟籍记收发维谨”,则是王凯泰认为正谊、鳌峰、凤池三书院藏书甚富,应允许致用书院学生随时借读共享。此外,其又捐赠藏书,并号召福州将军文煜、闽浙总督李鹤年、藏书家陆心源等同僚捐赠。

▲刘存仁致王凯泰 诗札 部分

“唐李琦 、常衮与闽文学比诸文翁化蜀,今李常二公祠也”,其中李琦为唐代宗时 ,福建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有兴学之举;常衮为福建观察使,也极力鼓励科举仕进。书札中以此二人,褒扬王凯泰对于科举发展的推动。

“公饬外郡延请主讲,择师重道,诸生亦蒸蒸向学”、“公以整顿风俗,兴起教化为己任”,俱是指其以提升闽省经世致用之风为己任。

“公自道光丁酉科初应省试,即焚香告天以诚意戒欺自勖”,言及王凯泰科举之路顺利。

▲刘存仁致王凯泰 诗札 部分

“存仁奉檄催甘饷回闽晋谒”、“连年公屡位置主讲,存仁以课雏孙不能离家辞,今年仰体德意,始应延平道南、印山讲席”,言及刘存仁应王凯泰多次邀请,而答应主讲延平道南书院及印山书院

早前,刘存仁以“雏孙不能离家为辞”,事实上,其生平遭际坎壈,益以骨肉死丧之戚,故多苦语。

▲刘存仁致王凯泰 诗札 部分

“平时关防严密,公自言行将别矣,无可引嫌,可与绅士倡和,结翰墨缘”,则是阐明呈稿缘由。此时,王凯泰将入京述职,因而乡绅士子感慨其为闽中学风之官绩,呈诗稿相赠。

诗稿送别

除刘存仁外,官绅中另有多人呈诗稿相赠,以表达对王凯泰改革科场弊病,复兴书院的崇敬及感激之情。

如周懋琦、朱衍绪、高望曾、李文敏、陈铨、陈坤、孙翼谋、梁鸣谦、陈景曾、肇增等名士。

▲周懋琦致王凯泰 诗札

周懋琦(公元1836—1896年),字子玉,号韩侯,晚清时期的一位爱国官员,其宦迹涉及闽台及天津湖北等地,还曾作为福州船政局的提调道员率留学生赴英、法留学,为清末洋务运动的一位踏实的践行者,他所撰写的《全台图说》,更成为钓鱼岛自古就是我国领土的铁证。

周懋琦的诗稿,亦是自王凯泰道光丁酉科初应省试,焚香告天以诚意戒欺自勖,历数其历任在位时,对于科举选才、复兴书院的振兴之举。

▲高望曾、朱衍绪 致王凯泰 诗札

高望曾,字稚颜,号茶庵,仁和人。诸生,官将乐知县。有《茶梦庵诗稿》。

朱衍绪,字镇夫,余姚人。同治丁卯举人,例授奉政大夫。有《大椿山房诗集》。

高望曾诗札中提及“公培植士子,增建书院,闽人向学者愈众”,朱衍绪诗云“龟山讲学场,朱门弟子盛”等,亦是王凯泰对于书院及教育发展的贡献。

▲梁鸣谦 致王凯泰 诗札

梁鸣谦(1826-1877年),字礼堂,闽县(今福州)人,世居仓山梁厝。清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授吏部考功司主事、福建抚署文案,被沈葆桢聘入福建船政幕府,随沈巡台,兼办各国通商事务,一切奏章多出其手;又随沈赴两江总督任,倚为左右手。著有《静远堂诗文集》。

梁鸣谦的诗稿也赞言王凯泰建立书院,功绩如常衮,并提及其以先德王式丹“十三本梅花书屋”命名藏书楼等。

另有其余官绅诗稿,不一一列举。

▲陈坤 致王凯泰 诗札

▲陈景曾 致王凯泰 诗札

▲陈铨 致王凯泰 诗札

▲孙翼谋 致王凯泰 诗札

▲李文敏 致王凯泰 诗札

积劳成疾

在诸位乡绅的诗歌送别中,王凯泰北上入京述职,途经苏州时,其因旧疾复发,寓居安徽会馆养病。

彼时俞樾亦为吴门寓公,二人在苏州清谈竞日,诗文相和,酬答达十余首。

其与王凯泰为庚戌同年,曾同官翰林。在京师时,彼此交契,晨夕往还无间也。后来王凯泰仲子娶俞樾长女为妻,双方结为儿女亲家,更是情谊匪浅。

▲俞樾、俞平伯合影

无奈人有旦夕祸福。

1874年,日本以“琉球漂民”被杀为由,率兵侵略台湾,发动了“中日甲戌战争”,清军很快溃败,震惊朝野。由于军情紧急,清政府下令彼时仍在病中的王凯泰急速东渡赴台,处理相关外交事务。

在台期间,王凯泰不顾病体,奔波于征兵筹饷,整顿防务,击退了日军的多次侵略,使得台海局势暂得以安宁。此外,其又开山抚番,地尽其利,人尽其责,对于台湾的开发建设及人民教化卓有成效。

可惜,积劳成疾的王凯泰终因病情加剧而不幸病故,赠太子少保,谥号文勤,并建祠祭祀

▲中日甲戌战争

对于俞樾而言,二人去岁清谈余音犹在而天不假年,令人涕泪。

《申报》亦报道,深表痛惜:“现在闽省军民靡不同声叹息,谓中丞之才能气概,迥越寻常;乃竟不永其年,仅得享寿五十三岁,未免叹天道之无知矣!”

结语

王凯泰兼工诗文,其复兴书院,力求“经世致用”,而非“空谈误国”,对于整顿士子浮夸文风,影响深远。如其所言“成名繇积善;致用在通经”,如今看来,依旧是治学良言。

此外,其对于台湾的用心建设及经营,是两岸血浓于水的见证,而在“甲戌战争”中,英勇击退日寇侵略,捍卫国土的功绩,也无愧“名臣”之誉。

相关阅读:

鲜为人知的“中日甲戌战争”

参考资料:

福州晚报:致用书院的经世教育;扬州日报:“王凯泰:半载经营台湾的扬州人”

▲ 同古堂坚持原创

感谢关注并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Hash:4317a124053a9ad12f70d4d093aa7861f4a5b3ef

声明:此文由 同古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