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弥渡
《我的故乡——XX》系列九
弥渡县,地处大理州东南部,古称“六诏咽喉”。弥渡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矿藏丰富,生态良好,区位优越,历史文化灿烂,发展潜力巨大,素有“文献名邦”、“花灯之乡”、“民歌之乡”的誉称,是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发源地。
1
弥渡美景
小河淌水
《小河淌水》犹如一个传递纯朴人性之美的典型符号传遍世界,被西方音乐界誉为“东方小夜曲。”并被编入美国高等教育音乐教材。《小河淌水》由尹宜公创作于1947年,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感情真挚。国内外众多艺术家匠心独具,将这首名曲改编成多个不同风格的版本,它的旋律,它的情感已经渗透到了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的心里,而且让人由此产生对爱情、幸福生活的追求和美的感受。《小河淌水》是弥渡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民间音乐土壤与弥渡人丰富的思想感情水乳交融的结晶。自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像一轮汪汪的月亮,如一个遥远的梦,带着乡音、乡情走过了六十余载。
密祉小镇
密祉小镇中的文盛街是一条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古驿道,是滇西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称。小镇里的历史文化景观,魁星阁、土主庙、文宫、聂家马店、杨家桂花店、老戏台、李家大院、碧云庵等错落有序。传统建筑风格和白族民居样式相结合,成为了别具特色的房屋样式。凤凰桥畔珍珠泉,大大小小的气泡相互追赶,连成一串宛如珍珠。随意的四处走动,便会偶遇那些历史遗落在红尘中的珍珠,美不胜收。有时候让你流连忘返的并不一定是名山大川,它可能是一处不起眼的清幽小径,或是远离喧嚣的山野人家,随意地走进,不期一瞥,很可能它就是你梦里的世外桃源。
文盛街
文盛街在历史上是一条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古驿道,在滇西茶马古道中是昆明通往印度、缅甸的交通咽喉。昔日的繁华虽然已清风一缕,踪迹难觅。然而,当人们徘徊于引马石,观赏现存的古建筑,尝一尝文盛大街特色豆腐,听一曲当地的花灯小调,却也是一种享受。文盛街两条古驿道如双龙出海般伸向太极山麓,恰似虔诚的朝拜者。驿道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石块紧紧相依,相互帮衬,历史的大手笔在它们身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烙印下曾经发生过的动人故事,在无语中享受着逝去的拥有。当你漫步在古驿道,望着道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的各式古建筑和铺面,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繁华的文盛街。
铁柱庙位于弥渡县西面约6公里的太花乡铁柱庙村,它是弥渡县最为著名的文物古迹。古称崖川铁柱或建宁铁柱,俗称天尊柱。 1988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众所周知,在世界各地,庙宇里敬的都是神佛。然而在这里,人们敬拜的却是一根立于铁柱庙大殿佛台正中的铁柱。它象征说法各异,元代郭松年的《大理行记》认为铁柱为南诏蒙世隆所建,祭之求福,是祭祀柱。而明嘉靖年间的《大理府志》认为蜀汉诸葛亮平南蛮、斩雍闿、擒孟获、缴兵器,铸铁柱记功,是记功柱。众多说法层出不穷,俨然成为了一个谜。就这样,几千年来,铁柱默默的目睹着弥渡的变迁,护佑着弥渡这片土地的同时,也见证着弥渡不断走向昌盛的历程。
东山国家森林公园距弥渡县城约11公里,园内有视野辽阔的瞭望台,风光绮丽,景色怡人;花香四溢的兰园内,虎头兰、莲瓣等各种兰花争奇斗艳,千姿百态。园内还饲养了孔雀、野鸡、猕猴等野生动物,呈现出一幅动植物齐聚一堂的和谐画面。移步云海山庄,全部建筑均为仿古风格,金碧辉煌,古色古香。雕梁画栋,塑有八仙过海、西游记等神话人物栩栩如生。周围古木参天,仙气升起,清风拂来,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而在人造天池中,游人在此可以尽情的嬉戏,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快乐时光。这些金碧辉煌的亭子和翠绿的箭竹相应成趣,选择在这里静心养心修心悦心。让人感觉犹如置身入画一般的梦幻世界。
花鱼洞,可谓名不副实,只因花鱼洞的“洞”,其实是位于弥渡县德苴乡的两个龙潭。南为公龙潭,北为母龙潭,它们隔河相望,宛如相爱的恋人在深情对望。龙潭周围,绿树成荫,野花遍地,鸟鸣声时而传来,更觉几分幽静。水从石洞涌入潭内,潭水清澈如镜,轻尝一口,全身凉爽,真是一种荡涤身心的享受,龙潭当中花鱼繁多,它们头尾皆小,但身腰粗壮,腹部呈黄色,在潭中成群结队,追逐嬉戏,别有一番趣味。很久以前,相传洞中的鱼原本不花,有位商人途经花鱼洞,时值黄昏,他耐不住饥饿,便从潭中打捞了许多鱼,放在锅中浸炒,顿时,一场大雨倾盆而至,鱼儿便从锅中跃出,回到潭中,获得了新生,浸炒时底部被浸黄,遂成了花鱼,于是当地人便认为洞中之鱼是龙的化身,无人再敢亵渎。动听的传说让人神往,更吸引人的还是大自然那一抹碧绿和那一潭碧水。
天生桥距弥渡县城东南约四公里,它构造奇峻,可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诗人郭沫若游大理时曾留下了“天下第一桥,人间无双景”的名句。天生桥整个风景区由天生桥、东峙壁、西峙壁、龙潭等构成,此地东西石壁对峙,两山如门,万花溪从下而过,溪上有一巨石横跨于东西峙壁上,形状就像一座天然城门洞,形成天生石桥。桥身高30米,宽约17米,桥孔直径7米,桥身长21米。由此可见,天生桥的天然构造,令人叹为观止。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举行的天生桥庙会,游人香客成千上万,热闹非凡。千百年中,来一览妙景的游人络绎不绝,许多远道而来的文人墨客在游天生桥时,纷纷都为它的奇、险、壮而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天桥营锁水阁位于弥城东约3公里的太花乡天桥营村西。始建于清光绪丁酉年的天桥营锁水阁,历史悠久,临水面山,景色宜人。整院古建筑由锁水阁、北耳房、南北两厢一照壁组成,锁水阁重檐歇山顶殿阁式建筑,古色古香。院内的紫薇悄然开放,芳香四溢,青素淡雅。百年古树巍巍挺立,尤其古松参天而立,主干周长达2米,树高有10佘米,树冠亭亭如盖,是弥渡坝区最难得的古树。柏树、古松一起护佑着锁水阁,此古建筑北依天生桥文物景区大道,是通往天生桥途中最适宜、最清幽的一个文物景点。已有百佘年历史的天桥营锁水阁建筑,至今仍保存着原来的建筑格局,古韵犹存,是一处独具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
太极顶
太极顶,位于密祉乡政府驻地西5公里的太极山巅,海拔3064米,为弥渡县第二高峰,冬春积雪,夏秋多雨,气候变化万千。开发于明代,殿阁别具风格,多为巨石垒成,有转石阁、竹扫寺、玉皇阁、忠义祠等宇。太极顶不仅自然景观神秘瑰丽,而且是天然中草药资源的宝库,植物王国的缩影,蕴藏着大片原始杜鹃林。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届会,祥云、南涧、巍山、大理等地善男信女竞相聚会,耍龙舞狮,踏歌赛唱,虔诚朝拜。1995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列为州级自然保护区。
太极顶,雄峙红土南疆,层峦叠翠,距县城40余公里,密祉乡5公里,位于弥渡、巍山、南涧三县交界处,脉以西北而来的群山承接,使之成为山系结集的地方,1988年被列为州级自然保护区。有九溪八岭十三峰,纵横2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064米,古称小巷山,万历《赵州志》有“传说细奴逻避难耕牧于此”之证。太极顶山峰巍峨,为弥渡第二高峰,冬春积雪,夏秋多雨,气候瞬息万变。因形似易象太极而得名。这里山岭绵亘,群峰拥翠,花俏叶碧,异景纷呈。
平坝海
平坝海位于弥渡县境内,提起平坝海,人们便由然想起平坝海鸟,想起与鸟和睦相处的人,正是那里的人与鸟构成一幅和谐的画景,吸引着越来也多的人到平坝海旅游观光。逐渐成了弥渡一道亮丽的图景。
弥渡西山,如一道风屏,把平坝海网在其中,于是,整个平坝海地区,即便是寒冷的冬天,也温暖如春。走入其中,春风拂面,春光如情,春雨如绵,春意如波,你可以去感受一草一木所诉说的那份春情,最奇的是岸边那一片片的芦苇,无语而有深情地见证这里的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平坝海日出最早,日落最迟,每当日出,红霞满天,红霞与红日便辉映在其中,多变的海霞幻化出许许多多神奇的形状,如龙宫福殿,又如仙境彩楼,使人浮想联翩,心意畅然。走在每个海塘边,都有同样的感觉,而细细品味,要有不同的感受。平坝海附近,撒落着星星点的农户,一望无际的田野迷漫着稻香,人在平坝海,心却醉了。
2
弥渡民俗
花灯节
弥渡有花灯之乡的美誉,弥渡花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正月十五的密祉闹花灯,是弥渡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农历正月十五闹花灯是弥渡县密祉乡的传统活动,已传承了上千年的历史。节日期间,密祉乡花灯广场上耍龙、舞狮、跳灯、唱灯、赛灯、闹灯、放鞭炮等庆祝表演活动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届时,弥渡花灯广场上通宵达旦、昼夜狂欢、人山人海;密祉乡花灯节被誉为“东方花灯狂欢节”。
太极顶会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六、初七,太极顶会在太极顶举行,先是在巡山土主殿前打歌,然后是龙灯舞狮表演。
打歌
打歌是弥渡群众一直保留的传统民俗。
3
弥渡美食
密祉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花灯节,在吃上还有一绝,那就是农家乐“豆腐宴”。游人沿着文盛街,踏着引马石,一边观赏古街建筑,一边游览小河淌水边上的珍珠泉,然后再到农家小院听当地花灯小戏,品尝“豆腐宴”八大碗:一碗豆浆、一碗豆花、一碗油炸豆腐、一碗豆腐肉圆子、一碗麻婆豆腐、一碗荷花豆腐、一碗毛豆腐煮大蒜,再加一碗野芭子黑肉鸡,真是别有情趣。
密祉豆腐之所以味道纯正、质地优良,一方面利益于密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珍珠泉水,据有关专家称,珍珠泉水所含的矿物质较适中,用于做豆腐最好,另一方面靠的是严格的制作工序:
①淘洗,选用密祉种植的优质黄豆,用水淘洗干净;
②磨浆,将淘洗好的黄豆加适量水用石磨磨成浆;
③滤浆,用细沙布将磨好的浆进行一次过滤;
④煮豆腐,把过滤好的浆在大锅中煮沸,就成了豆浆;
⑤点豆腐,将煮好的豆浆倒在瓦缸中,然后加入一定比例的酸浆水,就成豆腐脑了(豆花);
⑥压豆腐,把豆花舀到专用的木器中,除水冷却后用豆腐刀划成块,做出的就是白豆腐;
⑦捂豆腐,把划好的白豆腐放在铺有稻草的木箱中,待3—4天发生霉变,长出淡黄色的菌毛后就成了毛豆腐,可以煮吃、煎、炖、蒸、烤烤等,还可腌制成卤腐,味道十分可口。
弥渡独有的腌制肉食品,500多年来久负盛名。传统的制作工艺为:选用清洗干净的完整猪脚和猪里脊肉或猪后腿精瘦肉,猪脚剔出骨头,里脊肉和后腿精瘦肉切成条块状,用50度左右的白酒浸泡弥渡果子园村600年独家祖传工艺生产的无公害有机生物食品防腐剂及调味剂——粬米粉,加入草果粉、胡椒粉、茴香粉、食盐、等20多种佐料拌匀,均匀的涂抹于剔骨后的猪脚里和切好的肉条后填塞于猪脚内,然后用清洗好的糯谷稻草裹绑腿似的裹紧,放入容器内腌渍3天左右后或煮或蒸熟,待完全冷却后,装入弥渡特产的土陶罐内,间隙用大米炒面拌萝卜丝填充,密封罐口,一月后即可取出食用。
因其与鲜猪脚外形一样,故名“卷蹄”。传统的弥渡卷蹄色香味俱佳,略带酸味,鲜嫩酸香可口,别具风味。食用极为方便,食用时勿需再加工,从罐里取出切开即可食用,冷热皆可,冷食尤佳,实为美味佳肴。20世纪80年代后,传统制作已不能满足需求,弥渡卷蹄在创新中有了突破,采用科学卫生方法精制出真空袋装卷蹄,携带方便,是馈赠亲友、外出旅游的首选佳品。1998年荣获第三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风肝
风肝因切面似蜂窝,又名蜂肝,味香醇厚,是弥渡的又一名特食品,明代中期就有制作风肝。其制作过程是用新鲜猪肝(完整不破损且带苦胆的猪肝)洗净,用导管放入肝叶管内加气,使整个猪肝峰状膨胀后,灌入用白酒调制好的以红粬米粉为主的多种佐料混合物,直到灌满为止,然后加气输送,使灌入的佐料均匀分布整个肝体,扎紧管口,挂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即成。
酸腌菜
只有用弥渡特有的兴隆烧制的陶罐和弥渡特产白杆大青菜才能腌制出色香味具佳的弥渡酸腌菜这一老少妇孺皆宜的四季开胃食品。弥渡传统的酸腌菜因制作方法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分时间季节一年四季随做随吃的酸腌菜,叫水腌菜。
另一种制作时间必须在冬季,腌制后可以存放一年左右的时间,叫扑菜。弥渡酸腌菜在云南很有名,深受消费者和旅游者青睐。昆明的各大超市均有销售。
寅街启官营民间传统工艺,用汪豆淀粉煮制而成,历史悠久,早在400多年前就以色正味纯而远近闻名。1965年时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阎红彦到弥渡调研时,在县委代理书记张玉琪陪同品偿后连声称赞。有“黄粉下酒越吃越有”的民间俗语为证。
密祉豆腐
密祉独特传统工艺,用特制的酸浆水点制,《小河淌水》之源“珍珠泉”水煮而成。白豆腐、毛(臭)豆腐,随你炸、煮、蒸、炒、煎,豆浆也好,豆花也罢,冷热皆宜、营养丰富,味道极佳,自成一体豆腐宴。
黄粉皮
弥渡马尾村、马官厂传统工艺制作的黄粉皮,金黄透亮,在明末清初就远近闻名。食用可油炸,味道香脆回甜,可深度加工为旅游特色小卖,黄粉皮加弥渡酸腌菜烧汤,佐饭那个爽,语言没的说。在弥渡流传着“家有千财万贯,不如吃黄粉皮腌菜汤下饭”的俗语。
香酥梨盛产于气候温和、水分充足的弥渡东山红星、新庄一带,尤以朱坊、黄矿厂的更佳,它以皮薄、味甜香脆、果肉细嫩而闻名于省内外。香酥梨是弥渡特有的一种水果,成熟较早,一般在农历七月至中秋节前收获,果实不大,两头稍扁,大小均匀。底色金黄,阳面胭脂红,肉质细嫩无渣,香甜酥脆如蜜。金秋时节,硕果满枝,熟透的香酥梨皮薄、鲜红透亮,尤如那青春美少女的脸蛋一样娇艳,甚是惹人喜爱。离果数米香气诱人,置于室内满屋飘香,故名香酥梨,现年产量近2万吨。在炎热的夏季,吃上一个香酥梨,一定会满口清香,心矿神怡,回味无穷。
大芋头
弥渡大芋头因个大体重味佳而得名,有极强的生命力,适种于湿润的土壤之中。据《民国农业要事录》载,民国11年组织农展,曾展出弥渡13.50公斤重的单个大芋头。一般3~5公斤左右1个的最普遍。弥渡大芋头产量颇高,亩产4~5吨,九月份上市。
大芋头可烧、煮、炒,是一方百姓的美食佳肴,“家有芋头,无米不用愁”,说出了大芋头既能做菜,又能当粮的特点。芋头煮吃为最佳,削去皮,切成块,伴弥渡大青菜煮之,有酥、面、香、甜的口感,汤洁白如乳汁,营养丰富之至。清代有“村妇结群朝上市,提篮紫芋大如瓜”的记述,又有“芋大如瓜,水涨就粑,香腻可口,营养最佳”的美誉。
4
小河淌水
哎!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妹在深山,在深山。
妹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郎啊!郎啊!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清悠悠。
……
《小河淌水》曲调从容舒展,自由的节奏回环起伏,清新的旋律充满了浓郁的弥渡民间音乐韵味,散发着弥渡泥土芳香的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淋漓尽致地吟咏出了聪慧的阿妹在深山望月抒怀、思念阿哥的淳朴心情,唱出了恋人相思却不能见面的浓浓牵挂和荡气回肠的眷念,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一幅“两情相依山隔断,相望不知人何处。月光照着两颗心,缱绻羡爱难相见”的艺术意境。
编后语~
欢迎大家到弥渡来
我在弥渡等你哦!
♥
Hash:6be47707cb80eb35146f0bcf6e5edaf47fa48c8a
声明:此文由 大理人文化传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