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首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发生在民国,两个著名统帅制造

上一篇文章,咱们说到张作霖和吴佩孚准备第二次大打出手,掐架地点选在了山海关。吴佩孚第一次赢了,有心理优势;张作霖战败后两年把奉军建设得空前强大,有实力优势。

直奉两军这次大战,谁会笑到最后?

张作霖

吴佩孚

吴佩孚战前就放出话来,要把张作霖彻底搞定。所以,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利用地理上的优势,令第1军司令彭寿莘率部开进山海关中立区,重兵布防。这一路是直军主力,也是遏制奉军南下的第一道屏障。

9月18日(注意,这个日子很特殊哦),奉军主力第1军和第3军在军长姜登选和张学良的指挥下,也抵达山海关战场。直奉两军的主力相遇,开始交火。

为了击败张作霖,吴佩孚命令温树德指挥渤海舰队,由秦皇岛出发进攻葫芦岛,包抄奉军后路。张作霖也不甘示弱,派出大将沈鸿烈,指挥东北舰队加强东北沿海防御。

9月19日开始,奉军飞机出动轰炸滦州、山海关、北戴河等地的直军阵地。直军以牙还牙,也派飞机飞过山海关攻击奉军。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空中对战,同时也是第一次出现海陆空三军协同作战。不过,由于双方的飞行员都还有些业余,所以投弹误差极高,没炸死多少敌军,倒炸死炸伤不少平民。

9月25日,西方外交团联合起来,严重警告直奉两方,不许再用飞机轰炸城市,以免造成中国民和外国侨民的无谓死伤,如不听从,一切后果自负。张作霖和吴佩孚都不敢得罪老外,飞机战只能就此作罢。

山海关战役从9月28日开始,越来越激烈。直军虽然人数相对较少,但由于提前占了山海关口,有地形优势。奉军则有兵力和炮火优势,尤其是第3军,在军长张学良和副军长郭松龄亲自指挥下,兵分几路,前仆后继向山海关发起猛攻。

9月30日,奉军援兵一个混成旅和一个炮团赶到。由于该旅是生力军,郭松龄下令该旅不断派兵偷袭直军姜女庙,石牌坊和大荆河阵地,同时炮兵以重炮轰击直军前沿阵地,为主力部队进攻扫清障碍。10月1日,奉军在优势炮火的帮助下,连克直军阵地,逐渐逼近山海关直军第15师核心阵地。

山海关战事对直军十分不利。直军第1军司令兼15师师长彭寿莘发现,当面的奉军主力达2万人之多,而自己的人马满打满算才1.1万人。

不过,彭寿莘并不慌张。为啥?他接到吴佩孚的命令是利用阵地优势,尽量杀死杀伤更多奉军。在彭寿莘看来,自己麾下好歹也有一万多精兵,几十门大炮,几十个机枪队,奉军尽管有兵力优势,但要想打进山海关来,不付出惨重代价是不可能的。

直军第1军司令兼15师师长彭寿莘

10月7日凌晨4点,奉军主力发起总攻。山海关守将彭寿莘不慌不忙,令第29旅旅长郭敬臣,第30旅旅长郭之祯固守阵地,不要轻易出击。面对2万多奉军的攻击,直军的防守异常稳固,奉军还没到达直军阵地,就被直军炮火消灭400多人。张学良恼羞成怒,调集大批炮兵,重新压制直军,双方在山海关打得天昏地暗。

直奉两军争夺的关键阵地是姜女庙,守方是直军郭之祯旅,攻方是奉军第3军副军长郭松龄,刚好是本家。不过,两位郭将军丝毫不给对方留面子,拼尽全力厮杀在一起。最后,郭松龄依靠优势渐渐取得了主动权。

郭之祯眼看扛不住了,赶紧向彭司令官求救,要求援军。结果,彭让他后撤,收缩兵力,守住山海关主战场。于是,郭之祯带领残余部队,后撤到山海关。张学良觉得奇怪:打了几天血战,直军怎么突然后撤了?

其实,后撤是彭寿莘的诡计。原来,彭在命令郭之祯后撤的同时,派出工兵部队,在姜女庙到山海关的路上埋设了大量地雷。奉军完全不知情,继续追杀败退的直军,结果误入地雷阵。不到一个小时,奉军在地雷阵里死伤达740多人。奉军手忙脚乱的时候,彭寿莘亲自指挥山海关主力部队杀过来,重创奉军第3军。张学良和郭松龄被迫仓皇撤退,姜女庙阵地重新回到直军手里。

姜女庙

当天晚上,彭寿莘给总司令吴佩孚发电报捷,就写了八个字:“血肉拼杀,巍然不动。”吴佩孚复电嘉奖,也用了八个字:“将军忠勇,兵士可嘉。”

山海关战场正面,奉军的进攻全线失利,号称最能打的张学良部第3军伤亡惨重。奉军见正面的山海关搞不定,又转兵九门口,希望从侧翼打开一个缺口,威胁正面直军。

九门口是什么地方,奉军为什么选择这里作为突破口?

九门口(一片石)

九门口又名“一片石”,这个名字眼熟吧?没错,就是明末吴三桂和多尔衮联手击败李自成的地方。这一次,直奉两军又将在这里一决雌雄,笑到最后的又是谁呢?我们下一篇接着说。

参考资料:

1. 张明金:《民国时期的战争》

2. 张祥斌:《张作霖传 》

3. 陶菊隐:《吴佩孚将军传》

4. 张祥斌:《曹锟传》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

Hash:72d7e4551c7398698defc483cf422e34bf90e4b6

声明:此文由 脑洞大开的历史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