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这间私塾题写门额的是这位遗老书法家,大名鼎鼎的一代硕儒​

黄埔文化遗产

挖掘黄埔文化遗产

传播文化黄埔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军人陈济棠主政广东。当时,陈济棠大力推行复古政策,当时就有一大批旧式文人,以“吴太史玉臣”为首,向陈济棠请愿,要求恢复尊孔读经。这位吴太史玉臣,就是其时大名鼎鼎的一代硕儒、寄籍广东的绍兴名士、前清遗老书法家吴道镕。

吴道镕的书法遗迹现存于广东各地,比较有名的地方包括开平碉楼、番禺屈大均墓蕉岭丘逢甲故居汕头陈慈黉故居等。

在黄埔,其实也有吴道镕的书法,萝岗街竹松村颐乐家塾石门额就是一例。这幅门额题字于民国辛未年,即1931年,属吴道镕晚年书法作品。

一代硕儒吴道镕(1853—1936),广东番禺人。原名国镇,字玉臣,号澹庵。祖籍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祖上因经营盐业入粤,寄籍广东番禺。至吴道镕父辈,已极衰落,以卖猪肉为生。

光绪六年(1880)与同乡梁鼎芬同科进士,入翰林院,散馆授编修,中年辞官返粤不复出仕,自此“被服儒素,讲学终其身”。先后主讲潮州韩山、金山书院惠州丰湖书院广州应元书院等,与石德芬在郡学设馆,从学者数万人。后补为三水县肆江书院、学海堂学长、主持广东大学堂、广东高等学堂监督八年,以能贯通新说旧学,使诸生诚服,又为部咨议官、广东学务公所议长。

到晚年,更是淡泊名利,谢绝一切功名,省志局、学海堂礼聘皆不就,闭门著述,几乎以鬻字为生,但仍专力编辑乡邦文献,历二十年之功,著述颇丰。著有《澹庵文存》、《澹庵诗存》、《明史乐府》,并主修《番禺县志》,选辑《广东文徵》等二百四十卷。 

少年时曾入应元书院从李文田学,为李文田弟子。李文田为咸丰九年(1859)已未科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放江苏、浙江、四川乡试主考,提督江西、顺天学政。入直南书房,官至礼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勤于治学,是清代著名的蒙古史专家和碑学名家。

吴道镕在学术上深受李氏的影响,书法亦不例外。走的路径是由法度谨严的唐楷再上溯骨格雄强的隋碑和北碑,似乎与李文田的承传有直接的关联。

吴道镕在《跋李文诚师临醴泉铭》中忆述:

余丙戌(1886)散馆,习书于先师李文诚公邸第。出都,师以缩临醴泉铭赠,曾付石印,得者宝之……其结字运笔,收束精神,细入毫发,而肌理血脉骨韵姿势皆肖。他人矜意为之所不能到。犹忆曩寓邸第时,师每下值,不脱衣冠,就案评骘余书毕,信手展纸,背临欧书,顷刻累幅,无一懈笔。此不惟绝艺入神,亦有精力过人远也。

从上评述中可知,吴道镕的书法,初宗晚唐的柳公权书法,骨格刚劲挺拔,笔画瘦硬遒劲,方整有势。他散馆后,曾于李文田家研习书法,在李氏的悉心指导下,临习初唐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得其方劲的用笔和坚挺的骨格。

吴道镕是清末民初极具影响力的遗老书法家,但是他向来不以书法闻名于世。他的书法虽受到馆阁体的影响,但在遗老群体中,却能独树一帜,并对岭南有着极大的影响,与当时的陈融、桂坫、叶恭绰并称“岭南四大家”,广东各地不少楼堂馆院的匾额楹联出自其手笔。

入民国后,吴道镕以清廷遗老自居,闭户著书。又在罗浮山黄龙观列名道籍,盘辫于头顶,声言“死以道服葬”。1915年袁世凯谋称帝,袁党拟在广州开广东志局,网罗遗老,企图借此诱使他们签名劝进,而吴辞不就。1932年,吴道镕八十大寿,清逊帝溥仪赏给“行为士表”横额。

1936年,吴道镕病逝于广州。

Hash:f9aeb38e7172cc17b22a1b9cb4ef2b8eb8afc66b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