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项目183项 新机场发现清代家族墓
速读考古工作者还在大兴区榆垡镇东庄营村东的新机场南航基地机务维修设施项目中,发掘清代墓葬228座。这些墓葬均为竖穴土圹木棺墓,分单人葬、双人合葬、多人合葬及迁葬墓四种埋葬形式,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器物有陶罐、釉陶罐、瓷罐、瓷碗及银、铜簪、镯、指环及铜钱等。
上午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今年本市共开展考古勘探183项,勘探总面积达2206万平方米,大小相当于3090个足球场。考古发掘67项,发掘面积66000平方米,相当于9个足球场的面积。保护各时期古代墓葬3000座、窑址140座、灰坑905座、房址30座、井140口、道路16条。出土文物共计1万余件(套),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银器、金器、玉器等。
市文物局新闻发言人于平表示,这些考古新发现,是建设“一城三带”的重要文化内容,擦亮了北京深藏在地下的文物遗产金名片,对于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通州副中心的考古发现,是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内容;大兴新机场、圆明园、房山河北镇等地的考古成果,为建设“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发掘了新的内涵;延庆世园会处于“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结合地带,发掘成果为研究历史上北京地区民族交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路县故城发现两汉生活区
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市文物研究所等单位今年在A3—A11、B03—B13、D02综合管廊四标段、1号能源站等地块完成勘探259万平方米,发掘面积33951平方米;保护战国至清代墓葬1023座、窑址81座、水井20口、灰坑25余座,其中较重要的有战国墓葬、唐代潞县县丞艾演墓、辽代仿木结构墓等。
在路县故城城址南部,为配合高压线塔的迁移,发掘出大量汉代灰坑、水井、汉代道路、辽金时期窑址、唐代墓葬,出土的完整器物有卷云纹瓦当、陶罐、陶瓶、陶豆、陶釜、陶纺轮、陶璧、铜镞等。此外,在路县故城的西南,为配合京唐高铁及城际联络线建设,发掘了大量密集的汉代灰坑、水井、房址、墓葬,特别是水井的形制多样,在以往北京的考古发现中较为少见,由此可推断这里是两汉时期路县城外的生活和手工业生产区,与古城本身密切相关。
新机场考古发现清代家族墓
考古工作者还在大兴区榆垡镇东庄营村东的新机场南航基地机务维修设施项目中,发掘清代墓葬228座。这些墓葬均为竖穴土圹木棺墓,分单人葬、双人合葬、多人合葬及迁葬墓四种埋葬形式,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器物有陶罐、釉陶罐、瓷罐、瓷碗及银、铜簪、镯、指环及铜钱等。
这些墓葬分布十分密集,从埋葬形式和排列方式来看,该批墓葬中相邻集中分布的墓葬可能属于家族墓葬,整个墓区应为不同家族的分区墓地。这批墓葬的发现,为研究北京地区清代墓葬的形制特点、丧葬习俗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世园会工地发现魏晋家族墓
为配合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建设,考古工作者发掘西汉至清代墓葬1146座,出土金、银、铜、陶、瓷等各类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两处保存较为完整的魏晋时期家族墓,形制和规模在北京考古史上罕见。
墓葬中出土了“太康六年”、“上谷”、“阿秋侯君”等字样的铭文砖,以及银质龟钮“偏将军印章”等珍贵文物,对于研究 “上谷侯氏”的发展及此地的军事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遗址中还出土了两盒唐代墓志,内容提及“儒州”、“儒价城”、“新妫州”等多处地名,为研究北京地区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资料。
圆明园如园发现嘉庆御笔诗
如园遗址位于长春园宫门区的东侧,于乾隆三十二年即1767基本建成,仿自江宁(今南京)瞻园,即明代中山王徐达西花园。嘉庆十六年即1811年又大规模重修,形成如园十景。前不久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宫门、延清堂、含碧楼、挹霞亭、观丰榭、西花园等建筑遗迹及假山、甬路、湖泊等附属遗迹。
其中延清堂是如园遗址最大的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台帮用巨大石条砌成,殿内大部用金砖墁地,局部使用粉彩瓷砖。大殿前后均有月台,后月台处设有码头,前月台上有凉棚遗迹。各处建筑遗址的台阶均用自然石块砌成,四周多用太湖石随处点景,体现了江南园林建筑的风格。
遗址内还发现两处用太湖石堆积的假山,四周用卵石砌成散水,假山周围还有道路环绕。考古人员在遗址内还发现了完整的路网,各建筑之间均有甬路连通。
遗址内出土文物主要有嘉庆御笔石刻、金砖、粉彩瓷砖、玉器、葫芦范等上千件。其中《披青蹬》石刻上的文字为“碧萝青藓午阴凝,沿蹬寻幽缓步登。小憩方亭欣造极,披襟挹爽早秋澄”,抒发了嘉庆皇帝在如园休憩的闲适之情。另外一块石刻上首钤“嘉庆御笔之宝”,末钤“夙闻诗礼凛心传”,为探寻嘉庆如园十景之一“镜香湖”提供了线索。
如园遗址是近年来圆明园首座经过考古发掘的仿江南园林的建筑景群。通过发掘,基本摸清了如园遗址嘉庆时期的布局、形制和工程做法;发现的嘉庆皇帝御笔石刻印证了嘉庆重修如园的史实。泛红的地面、酥粉的金砖、断裂的石材,说明如园曾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
紫碧山房遗址发掘填补史料
紫碧山房遗址位于圆明园西北隅,始建于雍正时期,乾隆二十五年即1760年前后进行了大规模改建。
今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值房、宫门、紫碧山房、含余清、澄素楼等建筑遗迹及码头、石桥、围墙、道路系统、河道、山体、排水道等附属设施,出土了瓷片、琉璃及石质建筑构件等少量文物;发掘确认了紫碧山房现存遗迹布局与乾隆全盛时期基本吻合,并发现下层可能属于雍正时期的遗存,为探讨该景区的修建历史提供了考古依据。除湖中建筑澄素楼外,紫碧山房的建筑遗迹均修建于三合土夯筑的“满堂红”基础之上,体现了清代皇家建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考古资料可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在现存的样式雷图档上,宫门南侧、东侧均临水。但从发掘情况看,宫门东侧为陆地,未发现河道堆积;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早期墙基及其散水、山体拦土墙及基础、半圆形码头、排水道、石板路等不见于文献的遗迹现象,丰富了圆明园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
记者还了解到,未来圆明园将调整定位,打造成一座占地5000亩的考古博物院。目前圆明园存在地上可见遗存86处,包括文渊阁、田字房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关部门将对圆明园周边遗址逐渐收回,“比如海淀区拆迁一亩园和西苑菜市场,遗址回归圆明园;圆明园周边的散佚文物也在逐步收回,目前已收回了8万件。”
清代庄亲王园寝群惊现房山
在对房山区河北镇棚户区改造水泥二厂片区土地开发项目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清代地宫4座、房址8处、墙址14处、灶址2处。
该遗址由南向北分别由碑亭、茶饭房、宫门、享殿、地宫及周围园墙组成,结合考古发掘情况及文献资料分析判断,该遗址应属清代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庄亲王家族园寝群。园寝群目前可基本确认墓主人身份及大致位置的有“前陵”硕塞、“后陵”博果铎、“西陵”允禄及“大立峪”载勋。
本次发掘的清代园寝规模宏大,整体格局保存较为完整,是清代亲王园寝制度的典型代表和实物史证,具有较高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是迄今用考古发掘出的唯一一组清代亲王园寝,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来源/北京晚报
Hash:537514b1a5cfe1801ea666b15550cb9f8f183a4d
声明:此文由 大兴这些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