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庄村的古街、古庙、古树、古戏台

早就听说保岱镇的易庄是一个古老的村庄,那里古街、古庙、古树、古戏台保存完好,可一直没有去过。昨天,张家口市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一行四人到下葫芦村参加婚礼后,经下葫芦沙坡,翻过石板梁,绕道方家沟,特意来看一看这个传说中的古村落。

我们在薛春孝这个易庄村姑爷(女婿)的带领下,径直来到易庄村北的北堡门。

涿鹿县志》载:“易庄,地处河川区,中壤质灌淤土土质。明景泰三年(1452年),山东济南府陈、王、易几户奉诏迁此定居取名移庄,后演变为易庄。”《涿鹿县志》所说的“移庄”是根据村寺庙中的一块碑文编写的。据村里老人讲,因为易姓是这里的大户,早年这里叫易家庄,并非“移庄”。碑文所记录“移庄”二字极有可能是撰文者非当地人,不懂当地的民俗和姓氏所致。

古村始建时就有严密的规划。“兴安门”是建村时的北门,是全村最靠北的地方,向南是村庄的中轴线和主街道,村庄的四周原建有高大的围墙,东西围墙内,各有两条与中轴线平行的街道,与中轴线主街道一起,全村共有三条南北向的主街;中轴线的两侧,东西各均匀的分布着三条小巷。这样,整个村庄是一个方方正正的“三街六巷”的布局。

“两门为堡,一门为寨(庄),三门为池,四门为城”。因为易庄只是个普通的民居村庄,所以只开有北门。村庄建好以后,请来风水先生堪舆,先生登高一望感叹地说:“好一个蝎子撩尾!只是还需稍作点缀。”于是,人们按照先生的指点,在村庄东北角西北角的围墙外挖了两个沤麻的麻潢,称作东麻潢、西麻潢。

又在中轴钱南端靠东一点围墙开一个小口子,向南再向西南修了一条窄窄的小巷。这样,整个村庄成了一个大大的“蝎子撩尾”,这与栾庄乡黄土坡村的建构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北门是蝎子的头部,村内的三街六巷是蝎子的身躯和六条腿,南边那条又长又窄向西南弯曲的小巷是蝎子的尾巴,而那两个麻潢则是蝎子的眼睛。

因为易庄村地势南高北低,登上村西的山头俯瞰,整个村庄就像一只巨大的蝎子,那蝎子头正伸向桑干河去饮水。如今,堡门犹在,古街尚存,因为白麻已经不是村民所必需,当年沤麻的麻潢坑也被填平,那条弯弯的蝎子尾巴也变成了一排一排“排字房”式整齐的民居。“蝎子撩尾”成了老人们茶余饭后讲不完的故事。

庙宇和神灵是过去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旧时不论村庄大小都会建有寺庙的。易庄村的寺庙可谓不少。北门,村里人都称堡门,早年为青砖券洞,券洞长8.2米,宽3.2米,高3米,墩台上建有阁楼,1966年“破四旧”时被毁。现在的堡门是前几年人们在原来的基础上,两边石头砌墙,水泥楼板盖顶,上面新建了一个阁楼,供奉南极仙翁,称作“南极大仙”殿,这座门也被今人称作兴安门。

实际上易庄不是“堡”,那么何缘来的堡门呢?关于为什么称作堡门,还需进一步考证,或许这里原来就叫做XX堡。所以,我们姑且按照惯例叫它堡门吧!

堡门外有座关帝庙,据碑文记载,为清咸丰二年重修。正北正殿三间关帝殿,西侧偏殿一间供奉泰山圣母,东侧偏殿一间,供奉三官大帝。东西各有禅房三间。解放后这里改为学校,现已修葺一新。

西禅房烟囱立一石兽,叫做“望天吼”。

关帝庙前原有两根旗杆,现旗杆已经不知去向,唯留一个旗杆基座。

关帝庙选址还有一段故事。据村人回忆,本来设计关帝庙与北门都在中轴线上。因为这块地是文家的场院,建庙的发起人易通、闫起、刘士宝、霍永□、广□□、郭玉□等与文家多次协商未果,只好在向东偏离中轴线1.2丈的地方修建。前几年修缮时,发现了房柁中间瓜柱上有建造发起人的名字。

庙前广场原有一通石碑和一口水井,后水井废弃,将石碑推倒盖在了井口上。相信如果把这通石碑挖出来,会有意想不到的古代信息。

关帝庙西侧有一照壁,照壁后早年是龙王庙所在,龙王庙竟是被桑干河的洪水冲毁的,这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这里本是桑干河的南岸的边缘,如今,滔滔的桑干河水已经变成一条温顺的小溪。现代人谁也不敢想象,距离桑干河这么远的地方,哪里来的洪水呢?其实,历史并不遥远,但有谁还想得起1967年的“桑干秋涨”?

堡门内,两侧都建有寺庙。东侧,绕过南极大仙殿,北边是真武庙一楹,南边则是圆通殿,供奉着观音菩萨。早年,观音殿在村中轴线的南端,与堡门遥遥相对。后庙宇损毁,今人在此修建。

堡门的西侧是玉皇殿。殿前东南处有马王殿,早年这里建有钟楼

堡门的西侧,玉皇殿的东边有一棵古槐三人合抱不拢,枝似虬龙,冠如伞盖,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为古堡门、古寺庙平添了几分沧桑和神秘。

早年,村南头观音庙东西各有两株同样的老槐树,与北边这株呈品字形。1980年代初,两株古槐日渐枯萎,人们都以为老槐死去了。然而,奇迹出现了,时隔15年,其中的一棵竟然奇迹般地长出了枝丫,且越发茂盛。这才是,“千年的松,万年的柏(涿鹿人读作;bie),不如老槐歇一歇。”其实,这并非奇迹,所有的千年古槐都会经过这样“凤凰涅槃”般的经历。

玉皇殿的对面,有古戏台一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咸丰年间重修。

早年,易庄村有自己的戏班,唱的是山西梆子,只是没有行头,属于自娱自乐的那种。解放初期,为了配合《婚姻法》的宣传,加之不需要蟒、靠等行头,戏班编排了山西梆子《罗汉钱》《小二黑结婚》《刘巧儿》等剧目。“四清”运动期间,编排了《夺印》《三世仇》等现代戏。“文革中”,又编排了《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

易庄村人爱唱戏,更爱看戏,每年都要变着法儿凑齐钱唱戏。由于古戏台不能满足现在灯光布景的大场面演出,1982年新建戏台一座。因村里的戏班解散,戏台建成后请来六堡、保岱村的戏班唱了六天六夜大戏。以后每年都邀请方家沟、窑子头、陈家窑、下葫芦等村的戏班唱戏。2000年前后,涿鹿县各村的业余剧团相继解散,便请山西等外地的戏班来唱。

徜徉在古街古巷,行走在庙宇之间,仰望着那株葱郁的千年古槐,我们都陷入了沉思。这古街、古庙、古树、古戏台,不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乡愁吗?试想,那些已经没有了古街、古庙、古树、古戏台的千年古村,还称得上是千年古村落吗?因此,保护好这些古街、古庙、古树、古戏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不然,我们只能望着覆盖在这些古迹上面那些拔地而起的新民居或者高楼大厦,然后对后人讲述,我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曾经是座庙宇,这里曾有一棵千年古树,这里曾经是……

作者:霍汉清

Hash:356c5f08f9515b69c8b66691b223ee7b9434e84c

声明:此文由 涿鹿县广播电视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