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快接福转起!寿佛爷巡街“赐寿福”惊艳全国

春意浓浓,百花争艳。在这个生机盎然的美好季节,广西灌阳县迎来了2018年桂林灌阳千家洞瑶族文化旅游节暨“二月八”农具节。3月24日,来自区内外的10多万客商、游人云集灌阳,一时间,平时宁静安逸的灌阳县城成为了欢乐的海洋

(此图为马震宇摄)

今年灌阳的“二月八”除了传统的开幕式文艺演出、寿佛爷巡街、传统美食和民间艺术品展示等活动外,还新增了地方风味十足的金茶锅巡游、有趣的“叫叫”展示等精彩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比以往更接地气、更能体现灌阳民族特色、群众参与更为广泛、活动开支更为节俭,丰富多彩的节日氛围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和交口称赞。特别是寿佛爷巡街活动更是吸引国内外游客、商人们的眼球。

舞獅龙

(此图为马震宇摄)

千人桂剧广场舞

说起“二月八”农具节还不得不说起它的起源,它初于黄关云台寺。自唐代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是黄关云台寺的庙会历史变迁,国家兴衰,但香火始终不断。

相传,唐武后则天初年(约公元687年),长安法师洞源高僧抵达今黄关镇狮山寨,见此处西向一条条山岭云雾荡漾,若传说中“混沌初开,莲花拥坐”之状,颇如佛意圣地,逐至七道岭脚夯土为墙,盖以树皮,结芦为刹,以每朝云雾四冥为其启名“云台寺”。

洞源法师在化缘过程中,见乡间诸多百姓疾苦,每到春天,连锄犁农具、稻粟种子都买不起,误春误年。于是,洞源法师在早春二月初八日即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道这一天,将每年化缘所得来的钱全部施舍给买不起农具、种子的贫困人家,以度穷人春耕。如此年复一年,此举似乎成了云台寺的规矩。每年“二月八”这天,都有诸多穷人到云台寺烧香拜佛,领受布施。而制作农具、种子多余的人们则也在这天赶往云台寺拜佛卖货。布施买卖相聚,拜佛交易结缘。这就是“二月八”的雏形。

下肥队

犁耙队

插秧队

灌阳“二月八”农具节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又据相传,这天是洞源高僧的生辰,据《佛学大词典》记载,这位高僧名为无量寿佛,俗名周宝,法名全真,号宗慧,生于郴州程水(今属湖南资兴市)。据《湘山志》说,寿佛“法腊百有六十六岁”(166岁),唐咸通八年(867年)二月十日圆寂于广西全州湘山净土院。因其为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长寿者,因此人们尊称“寿佛”。又因无量寿佛是梵文Amitayus(阿弥多庚斯)的意译,即阿弥陀佛,所以人们也习惯地称其为“无量寿佛”。寿佛圆寂后常显灵于湘南(今桂北一带),因此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寿佛生辰这天,各地善男信女喜欢齐聚寺庙朝拜,形成了“二月初八朝寿佛”的民俗。而始建于唐代的灌阳云台寺,也是湘桂十余邻县数百万各族同胞信奉无量寿佛的朝拜胜地。于是,每逢此日,附近各县的人们纷纷涌进灌阳朝拜,可谓热闹非凡,形成盛大的“二月八”庙会。起初各地的民众只是相约农历二月初八到灌阳县城赶庙会,并借此机会进行各种农具、农产品的交易。但随着参加“二月八”庙会的商人越来越多,农具生意也越发兴旺,赶庙会逐渐演变成了农具及农副产品交易会,农具节也因此形成,并于清朝达到顶峰,形成了灌阳县一道独有风景

耕耘队

收割队

迎亲队

如今,历史上与湘山寺齐名的原灌阳云台寺没有昔日的辉煌,但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二月八”文化却深深地扎根在灌阳百姓中了。现在的二月八,宗教的意义已经不大,反倒是农耕文化扎根最深。近年来,灌阳县以“二月八”农具节节庆活动为载体,崇文化、兴旅游、促脱贫。如今,“二月八”系列节庆活动业已成为灌阳一张靓丽的名片,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和一座开放合作的桥梁,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灌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据悉,参与人数最多时,全县二十九万居民中有近十万人从四面八方赶到县城共庆佳节,农具节已超越春节,成为当地第一大节日。

(陆仕臣 刘柏攸)

Hash:eb70446341eff0c87d2cf3fc7eb6213107e8cdba

声明:此文由 观察八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