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知它有井,可知它孕育了杭州八成的百年老店

这样的市井生活至今怀恋。

“下午去逛西湖回来路过老屋,看见门口那棵树,长得越发好,特地用手机拍了照片,纪念一下。” 前两天,我大舅在大家庭的微信群里发了这么一条消息,整个家族的聊天核心瞬间拉回了20年前。

这棵种在大井巷外婆家门前的树,已经有20多年树龄,如今物是人非,唯有它郁郁葱葱。

大井巷,杭州城南吴山北麓一条古老的巷,东起鼓楼湾,顺沿山脚往西延伸,渐渐向北起翘,止于河坊街与后市街对望。它好像是一条腰带,连接起了中山中路和河坊街。

据《杭州坊巷录》记载,“(此巷)宋时为吴山坊,坊内有大井,称吴山井巷,俗称大井巷。相传此井为五代吴越时德昭国师所凿,周四丈,其水甘洌莹洁,异于众泉。南宋绍兴年间,太尉董德元捐钱购石板盖上,中凿五眼。”

巷内有五眼大井,因此得名大井巷。

一口井

大井巷,钱塘第一井

但凡有点年代的巷子,基本上都会类似这样的井台,比如皮市巷南北两端的四眼井,吴山郭璞井等。但大井巷的五眼大井却有着“钱塘第一井”的称号。因为据说在南宋年间,有一年临安大旱,城内几乎所有的井都干涸了,唯独这口,泉水不增不减,依旧清冽。

我的外婆家,就住在这五眼井的斜对面。小时候,每年暑假,最喜欢就是和妹妹提着铁皮水桶,去吊井水。五眼井里,中间的井口最大,井水比较深,水桶的吊绳长得能在我的手上绕上好多圈。把铁通丢下水,晃两下绳子,等桶里水满了,就使劲往上提。有一次,吊绳“脱缰”,铁通噗通沉入井里,把我和妹妹急的哇哇哭,后来还是“万能”的大舅,找了根竹竿,把水桶给捞上来。

一到夏天,井口边就特别热闹。那年头没有空调,住在大井巷里的人们,都靠这口井水度夏。

夏天,这井水就是宝啊。我们一群孩子打水仗不说,每次外婆都会在巷口买个大西瓜,在晚饭前直接放进水桶里,只需要一顿饭功夫,这冰镇效果一点都不比冰箱差。偶尔西瓜旁边,还会多几瓶啤酒,那肯定是我小舅和我爸都来吃饭了。

外婆家门口有一小块空地,也是大家饭后纳凉聊天的地方。外婆会把家里大大小小的竹凳儿都搬出来,人多的时候,还会直接搁上一张藤席。而在大家入座前,我妈的“任务”就是用井水,把桌凳都擦一遍。被井水“洗礼”过的篾(miè)席(杭州话,指一种凉席)你睡过么?那是后来即便有空调之后,再也找不回的感觉。

隔了两代人,古井却还是那口古井

90年代,井水就是大井巷居民的日常用水来源。

2009年时,因为大井巷改造,“钱塘第一井”闭门修缮。2012年,再度开放。现在的五眼井,已经成为一个“景点”,每天都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寻来,感受老巷一去不复返的市井味道。

一间药厂

大井巷内围绕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年代最早的是:明代万历元年(1573),井旁开设了一家朱养心药室,汲取井水炼制专治疮毒的膏药。据《乾隆府志》记载:朱养心,余姚人,幼年入山采得方书,专治外科。迁来大井巷开药室,手到病除,远近驰名。旧时杭城多火灾,惟朱养心从不受害,传说曾有乞丐(道士)遍体生疮,哀求诊救,经主人款留调治百日而愈;乞丐临别时在堂上画了一条喷水的乌龙,掷笔而去。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已经没有朱养心药室(故居还在,但不对外营业)了。但井旁边的一排民居二楼,倒是经常有名中医坐诊,我妈那会儿就去帮亲戚的孩子挂过号,看小儿脾虚。

要说看病挂号配药,大井巷最出门的自然还是胡庆余堂。

那会儿胡庆余堂的厂房和门诊都在大井巷的西侧(靠近河坊街),每次去外婆家,路过河坊街那四个字“胡庆余堂”,我都会想这沙孟海是巨人吧,不然怎么能在墙上写下这么大的字?

从前只有4个字胡庆余堂,而且字体颜色没那么深,墙面也是黄白斑驳。

我外公就是胡庆余堂的员工。从打杂做起,一直到煮药车间。我妈到现在还经常说起她小时候,尽管家里条件不怎么样,但吃“零食”的机会还挺多的:外公有时候会挑一大担煎药煮烂了的红枣(其实是药渣)回家给孩子吃,“那红枣真当是甜啊!”

那年头都是子承父业。所以我外婆这面的大家族里,4女2儿,除了三个姐妹之外,其余都是在胡庆余堂工作。我小时候也会跟着妹妹和舅舅去厂里玩,胡庆余堂现在还开放的门诊部,里面曲径通幽,是天然玩躲猫猫的好地方。

胡庆余堂门诊部,一进去就能闻到一股中药味。这里面也是夏天纳凉的好去处。

不过,相比名声在外的胡庆余堂。从小在大井巷玩到大的我,还知道一条“秘密通道”,直达位于中山中路种德堂(也是一家中药铺)的后门。秘密通道就在外婆家对面,那会儿里头都是租住着的人家,一个个院子被割成不同大小的平房,我们一群孩子就在一户户人家家里串门疯跑。

一爿店铺

据史料记载,自明清以来,大井巷内即开设了众多商铺和作坊,且在百年后依然声名远播,除了上面提到的朱养心膏药店、胡庆余堂之外,还有张小泉剪刀店、保大参号等等。到清末民初,大井巷已经成为清河商业金三角”之一。

朱养心膏药店旧址

朱养心膏药店内熬药处,手绘

不过,与两端人声鼎沸的河坊街、中山中路不同,大井巷相对静谧,更像是抽身于闹市之外,但商业气息不减。

张小泉剪刀店(旧址)就在我外婆家隔壁的隔壁。小时候在门口玩个跳房子,石头一不小心丢远点就丢到那头去了。不过我的童年里,剪刀店也已经变成民居了,我妈年轻的时候倒是见过:一个玻璃的方的大柜子里,剪刀、菜刀都摆在那里,上面花纹和印字,都是现场手工篆刻。

张小泉剪刀店旧址

我的记忆里,整条大井巷也是被各种小店给串联起来的。东侧的巷口是家香烟店,我爸经常给我一把零钱,“去,帮爸爸买包烟”;保大参号对面,曾经开过一家室内滑冰场,在学生时代,这里也是我去外婆家最大的理由,现在这块地方开了家民宿和餐厅。

张小泉剪刀店(旧址)旁边,原先是一家食品小店,小时候的巧克力、糖、虾条、话梅,都是在这里“解决”;外婆家隔壁,还曾开出一家租书和碟片的小店,我最爱看琼瑶和卫斯理,一张小凳子,一本书,门口能坐上整整一个下午。后来,外婆家对面还开过理发店、文具店,西侧巷口也有些卖杂货、卖鞋子的(神奇的鞋店现在还开着)。那年头没有电商,手里只捏着几块钱,也能从头到尾走上好几遍。

改造后的大井巷,还是保持着自己独有的安静。有些民居已经改建成了民宿、餐厅、咖啡馆,也有些改成老字号或是特色商铺。

现在的大井巷,已经是几家小有名气的餐厅和民宿聚集地(我的布尔哈通\摄)

有时候,记忆也是一道坎。

即便已经回不去了,但还是会重复想念。

相信每一个老巷子里生活过的杭州人,除去那些纳入历史的记载,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份独家记忆。

你曾有过怎样的老巷记忆?

期待你的留言~~

文|悦小文·图 | 来源于网络

悦杭州原创文

谢绝一切形式转载

本号不授权,侵权必究

Hash:9b5a86fabe9c118bb792790fe8a86d8691d45f2f

声明:此文由 悦杭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