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庭千年古村研究---序 言

戴氏家庙 黄国盛摄于 2015 年

泉州南安市大庭村,古时亦称大廷乡。聚落分布在高盖山(即诗山)之下河谷盆地。大庭村既是闽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唐代著名诗人欧阳詹家族之故里,也是泉州地区戴氏最早的开山祖居地,是戴姓在福建较为集中的一个聚居点。大庭村是唐末中原人口入闽后逐渐繁衍壮大的典型村落,在福建古代村镇与人口发展史上颇具代表性。清初以来,大庭村成为闽省著名台胞祖籍地和著名侨乡。大庭村距离南安市丰州九日山约 40 余公里。南安自三国东吴永安三年(260 年)作为闽南首置的东安县治起,曾是包括漳州厦门、泉州、莆田在内的闽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概括起来,大庭村传统文化具有如下鲜明特色。

图:大廷戴氏始祖九郎公画像

黄国盛摄于 2016 年

第一,大庭村是福建唐代中原人口“南迁”的典型村落。唐朝末年中原变乱,人口大量迁徙。大庭村戴氏始祖九郎公,古光州固始县戴家巷人,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 年)“以民籍”随王绪、王潮南下入闽。“王氏既刺泉,则公之分居泉属,势所必然也。惟诗山为八闽胜地,公能择美于诗山之阳,挈妣陈氏而家焉。”九郎公“择居诗山之锦坂”。境内有一座古式大厝,门前铺乌石晒谷物,因晒谷埕位于村落中心,俗作大廷,遂以“大廷戴”为村名。诗山戴氏拓基锦坂,得山川灵秀,生息蕃衍,人文鼎盛,遂为“武荣望族”(南安别称武荣)。

清宣统三年(1911 年)“赐进士及第诰授通奉大夫赏戴花翎翰林院撰修典试陕西正考官安徽云南提督学政吉林提学使学部右丞”吴鲁撰《诗山戴氏族谱序》云:“诗山为吾闽名区;戴氏为吾闽望族。自欧阳四门破荒于此,诗山之名踔绝古今,而足以欧阳后先辉映者,莫如戴氏唐光启间启宇是山”;“先正谓:南安氏族虽多,求其自唐开基千余年聚族于斯,而世阀累累相望者,惟北门傅氏、诗山戴氏二家。是戴氏在诗山岿然一鲁灵光矣。陈介石称为诗山第一家。”

上述吴鲁这段文字,表达了两个观点:

其一,之所以“诗山之名卓绝古今”,原因就在于,先有“欧阳四门破荒于此”;接着,“今而足以欧阳后先辉映者,莫如戴氏。唐光启间启宇是山。”此语足见继欧阳詹之后,诗山戴氏对“诗山之名踔绝古今”所做的贡献与影响。

其二,从唐代到清代的千余年间,聚族于南安地域者众多,“而世阀累累相望者,惟北门傅氏、诗山戴氏二家。是戴氏在诗山岿然一鲁灵光矣。陈介石称为诗山第一家。”此语足见诗山戴氏古代曾在南安众多家族中所处的显赫地位。

因此,吴鲁称“诗山为吾闽名区;戴氏为吾闽望族”。

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唐末九郎公以“民籍”身份入闽,无权无势;为何落户诗山之后,其子孙经过千余年繁衍生息,竟然演绎为“吾闽望族”?由此,称大庭村是福建唐代中原人口“南迁”典型村落,毫不夸张。

图:欧阳詹画像 黄国盛摄于 2016 年

第二,闽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欧阳詹于高盖山(诗山)开创爱拼会赢文化之先河。

唐朝贞观八年(792 年)春,欧阳詹与韩愈、贾棱等同举进士。贾棱第一名,欧阳詹第二名,韩愈第三名,时称“龙虎榜”。欧阳詹成为闽南地区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唐贞元十六年(800 年)欧阳詹英年早逝,客死于长安,时年 45 岁。韩愈为作《欧阳生哀辞》。欧阳詹安葬于莆田广化寺灵岩精庐浮图之阴。宋理学大师朱熹敬仰欧阳詹,特地登游高盖山,赞曰:“此真诗山也!”还撰联云:“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欧阳詹的发迹地诗山,因此被称为“八闽破荒地”。

出于由衷敬仰欧阳詹“破荒”之精神,明清两朝,诗山戴氏精通文史考据者,接力考证:高盖山(诗山)实为欧阳詹“毓秀之乡”。

明代大庭进士戴廷诏早先作《闽欧阳詹考》,即考证欧阳詹是南安人,家居高盖山下。其云:“考其先,择美我南邑十一都高盖山下,以欧阳有诗,故名诗山村,亦号诗村。地以人重也,县乘志之详矣。亦或以谱入晋江,或以籍隶莆阳,世远年凐,几于杞宋。尝稽我邑治内有应魁亭,为公登第立;有衣锦访,为公荣归竖;有欧阳亭,为公游憩建。况李贻孙弁公文集,谓公之子槚自南安来求序,则公为丰州武荣人审矣。”

图:戴凤仪传给子孙的自身塑像

黄国盛摄于 2011 年

清代举人戴凤仪通过考察,进一步证明欧阳詹是“闽之南安人也”,产自诗山。戴凤仪作《欧阳行周先生列传》云:“先生姓欧阳,名詹,字行周,闽之南安人也。先世居晋江潘湖,其祖父母迁于高盖山傍之小山,结庐而居。祖母殁,茔于高盖绝顶。” 戴凤仪作《< 闽欧阳詹考 > 附书后》云,“晋、莆固可为先生立传,而诗山为先生毓秀之乡,则断断乎不容混者也!” a戴凤仪作《重修资福院碑记》云:“以年代核之,可知构院确是四门之祖父,非四门也。且知其祖父世居诗山之旁,则四门之毓秀于此确凿可征,非他籍所得混也。” 戴凤仪“自著年谱”云: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十月,作《资福院碑记》,《记》中力辩是院非行周先生所构,见院构自先生之祖父,益知先生之产自诗山也。” 欧阳詹故居遗址,位于高盖山麓芹山。据戴凤仪考证:“芹山,诗山之支也。是山在十都,耸起三台,饶有紫气,乃诗山之灵秀所钟,而欧阳庐跨乎其麓焉。初,四门之祖父自晋江潘湖择美于高盖山傍之小山,结庐而居,公遂毓秀于此。后人号其山曰芹山,亦曰昆山,号其庐形势曰仙人献掌。《南安县学碑记》谓‘詹故南安产’。《府志》谓‘詹之子槚故居邻诗山之下’,即其处也。宋时庐废,竖有‘欧阳古地’石碑。据叶明经志稿云:朱子与陈知柔道经诗村,景仰先贤,特造其旧址,彷徨久之,因镌此碑,以志不忘。国朝乾隆间,碑为乡人埋去,今不可考。”

《诗山戴氏谱志》云:“高盖山之阳皆我祖山也。大廷所得,名曰祭冬山,南至高盖山绝顶石塔上为界,北至天赐岩口石基下为界,东至大旗美与侯家山交界,西至白涂格与小厅山交界,此举祭冬山全体约而言之也。”在古代,“祖山”由诗山戴氏各房派共管。如,高盖山“山面属四甲管,山底仍归大宗管”;而“小厅所得,名曰小厅山,南至高盖山顶欧阳墓为界,东至横路顶与大廷大旗尾交界,西至洞内角与山兜黄家山为界。” 从以上记载可知,古大廷乡之范围,包括“高盖山之阳”,“南至高盖山绝顶石塔上为界”、“南至高盖山顶欧阳墓(即欧阳詹祖母坟)为界”;而“高盖山绝顶石塔上”、“高盖山顶欧阳墓”,即属当年欧阳詹在高盖山上的居住活动范围。可见,欧阳詹当年在高盖山顶居住活动的一部分热土,其后也归 入戴氏“祖山”之内。

欧阳詹子孙后裔曾与诗山戴氏互为邻里。《诗山戴氏谱志》记载:欧阳家族曾居住“下欧”。“下欧”属古大廷(大庭)乡境内。“下欧距锦坂二三百武,欧阳四门先生之裔居焉。相传住在山兜者为顶欧,住在大廷者为下欧;后不知迁徙何处。” 从“大廷里居图说”可见:欧阳詹之裔所居的“下欧”,正好位于戴氏始祖九郎公所开基的“锦坂”与九郎公“始祖庙”之间。

在古代,诗山戴氏居住地与欧阳詹故居地还同属一个“诗村 ”。《诗山戴氏谱志》“诗山形势图说”云:“出南安治北七十里有山高耸插天、拔出于诸峰之上者,曰诗山。唐欧阳公发迹兹山,以诗声于世,山因以名,山下有村曰诗村,溪曰诗溪,皆以四门重也。绝顶坦平如盖,故旧名高盖。”“大廷里居图说”云:“跨诗山之麓而镇诗村最中地者,大廷乡也。” 可见古大廷乡,地处“诗村”之“最中地”。

上述诗山戴氏与欧阳詹家族这种特殊的互为邻里之关系,客观上使得古大廷乡戴氏家族更易感受欧阳詹之历史影响;客观上便利于诗山戴氏家族在欧阳詹生活、读书过的遗址,持续开展瞻仰、纪念与创作活动。如宋代进士戴梦申作有《登高盖山谒欧阳坟》(按:即欧阳詹祖母坟)、《游高盖山资福院》(按:该院由欧阳詹祖父构建)诸诗;“今琅琅诵之,犹见其沈浸醲郁,有汉唐风韵。” 明代进士戴廷诏曾特意居住于欧阳詹白云室读书处“肄业”, 作有《游高盖山》。清代名人戴凤仪作有《芹山访欧阳四门故址》、《谒欧阳坟次八山先辈韵》、《诗山怀欧阳四门》、《登诗山绝顶》、《春日游诗山记》等等。

始祖九郎公之子孙,血液里流淌着“南迁”精神。“南迁”精神与欧阳詹“破荒”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大庭村戴氏家族高度重视欧阳詹勇于“破荒”之拼搏精神,世代以“诗山戴氏”为文化名片,以传承欧阳詹“诗山”文化为己任。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博学鸿词翰林院检讨加二级”洪世泽云:“诗山戴氏,我南望族也”;“诗山者,高盖山也。唐四门助教欧阳公破荒发迹于此。公以诗文著,故名诗山”;戴氏踵欧阳之后,“戴氏后先争耀于欧阳四门者振振而绳绳”;“予以是叹地灵人杰,高盖之山,欧阳氏开于前,戴氏继于后,千百年间锺英未有已也。” c 洪世泽言“欧阳氏开于前,戴氏继于后”,此语正说明诗山戴氏是欧阳詹诗山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至今,在大庭村戴氏家庙,还可读到这样的祖训:“文物继四门而起,巍科显宦,誉振欧闽,还期庭茁芝英,材储柱础,为忠为孝为节为廉为贤哲,风范成第一等人。”继欧阳詹“破荒”之后,千余年来,大庭村涌现许多勇于开拓,敢为人先,“风范成第一等人”的事迹。因此,重视对大庭千年古村之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探析闽南“爱拼会赢”之文化源头。

第三,大庭村是著名台胞祖籍地。古大廷乡戴氏人口经过长期繁衍,到明朝有了较大发展。随着人口增长,自明代、尤其明末清初,诗山戴氏各房派明显逐渐加快了由祖籍地向周边 永春、晋江、德化、泉州、永福仙游漳浦福清建宁等县乡和江西浙江等外省迁徙的步伐。明郑时期,诗山戴氏已有族人渡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统一台湾,清廷解除海禁,实行厦门与台湾鹿耳门对渡之政策。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当局增开台湾彰化鹿仔港与泉州蚶江口为对渡口岸。乾隆五十三年(1788 年)准台湾淡水八里坌对渡福州五虎门,形成“三口对渡”之局面。姚莹云:“台湾三口对渡:鹿耳门与同安厦门对,鹿港与泉州蚶江对,八里坌与福州五虎门对”。清代闽台对渡政策,利于两岸民众之往来。

闽南地区民众捷足先登,成为迁徙和开发台湾的主力军。诗山戴氏家族由此开启了持续迁徙台湾之历程,遂成为闽南著名台胞祖籍地。如:已故台湾著名大法官、“司法院”院长戴炎辉先生,即属诗山戴氏三十四世(大廷七甲太老公二舍美楼派后裔)。大庭村《诗山戴氏族谱》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清代,该族谱是由诗山戴氏族人与台湾戴氏后裔共同修订的。如:廪膳生怀萱公,三十世大廷坑园派,“奋志往台,府县皆结前列,学政夏公献纶取进台学第十一名科试,复取列优等补廪膳生,丙子年(光绪二年,1876 年)回梓同修谱事。” 1991-1993 年《诗山戴氏族谱》第 10 次续修,亦属台湾诗山戴氏后裔与大庭族人共同修订。诗山戴氏族人持续迁徙台湾之史实,即为清代台湾人口迅猛增长之缘由、为清代台湾移民社会之特征,作出很有说服力的诠释。大廷乡戴氏家族为清代台湾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研究闽台血缘关系,提供了详实和典型实例。

第四,大庭村是闽南著名侨乡。尤其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统一台湾、实行开海贸易政策之后,大庭戴氏族人,勇于向海外拓展。戴氏家族前往海外经商与发展者为数甚多。据《诗山戴氏谱志》记载:戴氏家族居住海外者,主要分布于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缅甸加拿大美国等地。其居住海外人口总数,早已远远超过大庭村祖籍地人口。

图:侨领戴金华故居里的戴金华画像

黄国盛摄于 2016 年

该村清代至今,出了不少知名侨领。如 著名侨领戴金华,清同治六年(1867 年)出生于大庭,菲华一代巨商和侨领,早年追随孙中山,联络侨界志士加入同盟会。当孙中山、林森、胡汉民先后到菲律宾募捐军饷时,他倾家助饷,发动侨胞捐献。1914 年中华革命党菲律宾支部成立,他主持其事;并在菲律宾倡办华侨教育与医院。1925-1926 年,他曾回国任福建省首任侨务委员会主任。太平洋战事爆发前夕逝世,享年 75 岁。

图:戴愧生像

著名侨领戴愧生,清光绪十八年(1892 年)出生于大庭。早年随叔父戴金华往菲律宾,1911 年奉叔父命回国在家乡筹创崇诗学校。1914 年中华革命党菲律宾支部成立,他协助叔父,任党务科科长和总务科科长,积极为孙中山筹饷;后支持孙中山的护法斗争;北伐战争期间,他在菲律宾任北伐后援会主任委员。1932 年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常委。抗日战争爆发,出使南洋劝募救国公债。1940 年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副部长,指挥东南亚一带华侨抗日斗争。抗战胜利后主持南洋办事处工作,创办中兴报。1948 年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1967 年由菲律宾移居台湾台北,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79 年 4 月 11日在台北逝世,享寿 89 岁。

大庭村海外侨亲,始终弘扬爱国爱乡之优良传统,受到政府与社会广泛赞誉。

第五,大庭自古民风淳朴,乐于慈善宋朝与明朝,该村涌现戴梦申、戴廷诏两位远近闻名的清官。《南安县志》和戴氏“旧谱”均记载:戴梦申为官期间,“清德自持,不妄取百姓一钱,时人以吴隐之酌水比之。任满归家,仅以石砚遗子孙,皓皓然有赵清献琴鹤之风云。” 戴廷诏为官清廉,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善事和好事。他们的事迹,不仅受到时人赞誉,对大庭家族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诗山戴氏弘扬欧阳詹“破荒”与九郎公“南迁”之精神,勇于拼搏;事业有成,乐于慈善,世代相传。如:明代十九世例赠四川布政使司右参政启公,“慷慨乐施,正直无伪”。明代二十一世武公,经营有方,“为人慷慨”。明代二十一世广坡公,“好士喜施之慨仍不少减”,“有待公举火者,公随之赈之,不责后券。有以构居事求公排解者,其人怀金以谢,公辞弗受。戚族争引重之。” 二十二世处士一阳公,“慷慨好施,四方咸戴其恩。”二十二世进士廷诏公赴蜀任职,“会蜀旱大饥”,公“捐俸三百两煮粥,惧弗遍,遣官于楚中糴谷 数千石斛贱糶施給,全活数千人。” 二十三世邹教公,“经营果能有成”,“俭以自奉,丰以待人”。二十三世医士明仑公,“沉潜仁厚,深得父传,以医学名世,隆武元年辟为太医院,所治如神,救人不望报,远近德之。”明末清初二十三世阳沛公,“勤俭拓业,笃于天伦,厚亲戚,礼宾师,新修祠宇,不惜捐金,凡借欠货赀,火焚其券而悉宥之。”清初二十五世处士起铨公,博学多才,“厚礼待师,且捐赀筑砌,以济水利。” 晚清举人戴凤仪,修筑龙潭陂,“自耗四百七十余金”。辛亥革命时期,著名侨领戴金华不仅为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倾家助饷,还为家乡捐资助学,创办崇诗学校。如今九郎公之子孙,继续传承与弘扬勇于创业、乐于慈善之优良传统,受到广泛赞誉。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第六,大庭村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如,大庭村属于广泽尊王民间信仰的重要传播地。其宋代进士戴梦申与清代举人戴凤仪均著有《郭山庙记》。又如,古大廷乡冬至祭祖活动延续至今,台湾同胞、海外侨亲与各地诗山戴氏后裔,时有回乡祭祖。等等。大庭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具地方特色。

图:崇福洋三落、四落祖厝。清前期建筑

戴腾锋摄于 2016 年

第七,大庭村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区域的典型古村落。大庭村距离丰州九日山约 40余公里。古大廷乡,有诗溪从古村流过。诗溪发源于永春小岵,系著名晋江之上游。诗溪由大庭往下游约 5 公里处,古有地名曰“码头”,来源于宋时“鳌头”,即河运装卸的码头。该码头为晋江流域货物集散地之一。由泉州沿晋江上运货物,经东溪上溯直至“鳌头”停泊起卸;内地山货即由此下船装运至泉州等地。后以“码头”取代“鳌头”。宋代,在土皮芸建驿站,明代南安巡检司则设在澳头(今码头镇宫占村)。清代“其渡曰澳头”。从历史上看,古大廷乡融合了“诗山”与“码头”二者文化之精髓。“诗山”彰显的是文化教育,“码头”突出的是商贸理念;二者在古大廷乡得到完美结合与演绎。

图:龙潭陂 戴腾锋摄于 2014 年

第八,大庭村保存了众多文物古迹。如:高盖山有欧阳祖母坟与欧阳詹读书处白云室遗址。大庭村始建于明代的著名水利工程龙潭陂,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大庭村还保存众多台胞祖宅、侨胞故居及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古厝;如台胞戴炎辉祖厝、侨领戴金华故居、侨领戴愧生祖厝与故居、清代名人戴凤仪故居(建筑群)、“福山四落”、“崇福洋三落四落”、“锦板居”等古民居。大庭村诸多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含重要涉台文物)。

图:在大庭村眺望高盖山(诗山)。

戴腾锋摄于 2016 年

第九,综合包括大庭村在内的高盖山(诗山)范围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该地旅游观光前景不可小觑。在古代,唐宋以后,诗山就是闽地著名风景区。戴凤仪称:“高盖,闽名山也”。高盖山(诗山)有四景十二奇。四景:白云室、资福院、秀峰岩、万寿岩。十二奇:欧阳坟(四门祖母墓)、云归洞、木根桥、百层阶、普光塔、圣水洞、迎云台、透龙泉、伏虎宫、千岁龟、古迹坛、佛祖墓。戴凤仪还记载:“山自欧阳著名,兼以朱子游题于山之下,嗣是,荐绅先生以及方外之侣多登憩焉。明何乔远、杨道宾、欧阳模、吴希贤、郑凯、陈迁、张定诸公,先后题咏,名胜益传。” 因此在清代,人们视“诗山为八闽胜地”。

大庭村地处诗山(高盖山)之阳(诗山之东北向),著名爱国华侨叶飞将军故里金淘镇占石古村(泉州华侨革命历史博物馆设于该村)位于诗山(高盖山)之西南向,凤山寺位于诗山(高盖山)之西北向。若科学规划,合理整合诗山(高盖山)地区丰富的各类宝贵资源,诗山(高盖山)再现“八闽胜地”之盛况,当属为期不远。

综上所述,泉州南安大庭村,自古以来演绎着闽南诸多传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多彩丰富。重视对该村历史文化的整理与文物古迹之保护,对于弘扬与传承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深入研究著名台胞祖籍地和著名侨乡之历史文化,维系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寻根思乡之情怀,以及促进美丽乡村与优秀传统文化村落之建设,均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黄国盛谨识

2016 年 8 月 13 日写于福建师范大学

Hash:06eaedf4b2352e65cee6c8d0c40eadc1c332d80a

声明:此文由 码头之家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