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乡村旅游很火的“杏花村”,配弹防盗系统的“民国大屋”

高州分界镇储良村委会杏花春节期间成为茂名地区火爆的热点乡村旅游景点,是高州市重点打造的特色精品村之一, 人文景观元素众多,有现代农业示范园、陈济棠旧居、知青园、碧道、杏花驿站、杏福田园、归园田居、储良母树公园鳄鱼景区等连片产业带。目前,村中各项建设如火如荼,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渐显。

杏花村有间民国大屋,是高州现存较好的历史建筑。这栋建筑建于1941年,建筑主体为回字型,座东北向西南,青砖碧瓦,古色古香,受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影响,呈现中西结合的风格特色。整栋建筑高度大,内分两层,外墙极厚,约60公分宽,墙体采用两层青砖加沙的防弹防盗系统建造,四角外墙上沿开有十字形的枪眼(嘹望孔), 规模宏大,纵横达七十余米,建筑面积超过五千平方米。据说这座大院是印了一夜的纸币建造的,使这栋建设更具传奇色彩。

抗日战争初期,陈济棠携全家定居高州分界杏花大院,长达七年之久,在杏花大宅定居的这段时间。

陈济棠夫人莫秀英广东高州分界镇储良村委会福地山村人,在家排行第五,人称莫五姑,民国奇女子。莫秀英心地十分善良,幼时家境贫寒,寄养电白外祖母家。1918年,因灾年逃荒,遇陈济棠,被收留为妾,后立为正室。

莫秀英虽是寒门弱女,但聪颖机灵,办事深谋远虑,待人接物处世得体有分寸。陈济棠得此贤内助,行心应手,仕途畅顺,对陈济棠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抗战时期,莫秀英就-直告诫陈济棠不要当汉奸。

在陈济棠还是“南天王”的时候,莫秀英就经常劝丈夫积德行善,在广东等地区都做下了大量的善事,建设了一系列民生工程,如中山图书馆海珠桥、中山纪念堂、中山大学五山新校舍、爱群大厦以及广州30多条马路等市政建设,因为这些惠及,莫秀英被广东人民亲切地称为“广东之母”,每年回乡必大行善举,为当地百姓派米派衣,海南省“秀英码头”以她名字命名,称颂她的善举。

海南秀英港

此外,莫秀英还利用陈济棠的影响力,大力扶持家乡高州发展,在设施做了很多建设,包括高州机场、鉴江大桥、高州德明中学(现在的高州一中),广南医院、南秀农业学院、南秀农场等,为高州市市政、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

明德中学

1934年2月,陈济棠与广东的国民党政要胡汉民、林云陔、黄麟书、林翼中等,为了纪念孙中山(谱名德明)先生,于香港九龙创办德明中学。1940年又在高州县城南车仔岭创办德明分校。

德明(中学)第一届校运会奖章

1934年1月,陈济棠与广东的国民党政要胡汉民、林云陔、黄麟书、林翼中等,为了纪念孙中山(别号德明)先生,于香港创办德明中学。1940年又在茂名县城南车仔岭创办德明分校。1941年香港沦陷,陈、莫偕家人脱险回到高州,蛰居储良杏花村。时江茂森亦由港归里,乃共谋把香港德明本校亦迁并于分校。当时除向学生收缴学费谷之外,每年由县政府补助10000元作为办学经费。1949年以前,该校在校生有高初中共18班,750多人。校内设备亦比较完善,有供全校照明用的发电机,亦有游泳池解放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接办,改为高州一中,校舍逐步更新,扩建,各种教学设置日趋完备,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南天王陈济棠

江茂森校长

江茂森(1901-1982)高州大井镇青山霞降村人。192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曾在陈济棠军部任文职;黄埔军校燕塘州分校少校政治教官、国民党第八路军总指挥部中校秘书。1933年任国民革命第一集团军军需处少将处长、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公署财政处长等职。1936年移居香港,协助陈济棠创办德明中学、珠海大学,任校长。1940年创建德明中学分校于高州城东。1953 年在香港创办大同中学。1961 年,兼任珠海书院副校长。

江茂森校长

广南医院

1941年冬,陈济棠香港脱险,回到茂名,全家定居杏花村, 目睹乡间缺医少药。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春,陈济棠夫人莫秀英,让陈济棠捐资建一所医院给她的家乡高州分界(今分界镇),这所医院就是广南医院,家乡人对此十分赞赏。 该院于1942年秋破土动工,次年春竣工,佔地约10亩,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设门诊部、留医部。医疗设备有X光机一台,较精密的显微镜一架、大容量电冰箱一个,救护车一辆,以及当时比较先进的各种医疗器械一批。开办初期,陈派出自己两名私人医生(上海同济医大毕业)、八名护士为骨干,另加聘七八名医务人员,共同做好医疗工作。开办的头三年,实行为贫苦民众免费服务。三年后仍不收诊金,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小伤小病的求医者都给予开“赠单”,免收药费。无论医疗技术或是服务态度,都获得群众好评。为了保证医院的费用,当时除了分界墟的猪行、牛行、烟行、盐行的市场租金划归医院作为办院经费外,陈、莫还拨出400石租田作为办院基金。但高州城(即茂名县城)只有一座二层楼的公医院(现人民医院内儿科楼),病床不足一百张,同广东南路首府的卫生事业很不相称。而茂名县乡间却有一所同高州公医院一样的广南医院,故此地方群众及乡绅名人认为十分必要改善高州府城的医疗条件。但是抗战期间政府无力兴建,群众捐资亦难,乡间有识之士献策建言:高州名人陈济棠夫人莫秀英已为家乡捐赠一所医院,因此再建一所医院在高州城是有此能力的。

高州广南医院全貌

陈济棠是广东南路防城人,其夫人莫秀英是高州茂名县分界人。陈济棠夫妇虽不住高州,但莫秀英亲兄弟莫冠儒时任茂名县参议院副议长,为此,茂名县参议院议长江友松通过莫冠儒去信其妹妹莫秀英提出项目建议,并通过江友松与陈济棠的幕僚亲信(秘书长)江茂森联络,果然乡情难却,莫秀英出面让陈济棠答应捐资创建高州广南医院。

1947年,陈济棠任两广宣慰使期间,又在茂名县城西关街筹建广南医院。由广东省第七区督察专员林时清为筹委会主任,茂名县长缪任仁,县参议长江友松为副主任,梁金铎等10余人为委员。陈利用其特殊身份,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救济物资中拨来大批建筑材料、医疗器械和药品,作为开办之用。该院于1949年秋建成。佔地10多亩,建设面积约1330平方米。

其主楼为一幢二层,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解放后,建于分界、高城的两所广南医院都有新的发展。分界广南医院建筑面积已扩大到近万平方米,现有医务人员近百人。设有内科、外科、放射科、中医、妇产、口腔、超声波、心电图等科室。留医部有病床100多张,并能进行胃切除、甲亢切除等一些难度较大的手术。此外,还设有制药室,常用的抗生素、针用液剂除自给外,还提供给附近的医院。该院现是高州境内乡镇医院的佼佼者。高州的广南医院则同原公医院合併改名为高州人民医院。

经过五十馀年的建设,现在的高州人民医院拥有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医生及员工1000多人。设备一流,技术力量雄厚,并跻身全国百佳医院之列。原来的大楼早已拆建,但当年广南医院奠基碑仍在,作为陈济棠先生关心民间疾苦,惠及茂名群众百姓的历史见证,丰碑将永存。

广南医院最早的六位医护人

既然决定赠建医院就有命名的问题,陈家、莫家的智囊认为叫广南医院好,因为陈济棠、莫秀英都是广东南路人,以地命名天经地义,无人敢说三道四。而且更有深层次的含义,就是陈济棠字伯南,取广东的陈伯南之意,这虽隐性,但明白人一看便懂,既是地名命名,也含有捐赠人的人名,即是广东陈伯南医院也,其名确实再好不过了。

广南医院于1945 年春建造,1945年夏开始启用,大大改善了高州的医疗卫生事业,造福高州人民,为高州后来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奠下了基础,特别是培养了医护人员,增加了设备。1949年11月解放后,茂名县人民政府接收了茂名卫生院和广南医院,成立茂名县人民政府卫生院,这是解放初期茂名县规模较大的卫生院。1956年更名为茂名县人民医院,1958年茂名、信宜合并为高州县时,改为高州县第一人民医院。1981年医院拥有病床302张,每年入院病人达1千多人次。1993年加建新楼,规模扩大一倍,达到病床623张,年入院病人1万4千多人次。广南医院是高州第一间新式医院,最初三年,为贫苦民众免费诊治。三年后仍不收诊金,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小伤小病患者都免收药费,其施医赠药、扶贫济困的良好医德医风,为后人所称颂。

1984年8月,高州县委书记黄春藻、县政协主席梁昌符、县任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梁基毅三人组团出访香港,是开放改革后第一次访问香港,赴港访问团应邀赴江可伯家,有幸见到陈济棠的两个儿子陈树嘉教授和陈树杰董事长。当他们看到广南医院的照片,见到当年认识的旧物时,引发了乡谊隆情,他们愉快地接受了黄春藻邀请他们作回乡行之邀请。后来,他们回乡探亲观光,承传先辈办公益事业的精神, 陈树杰捐赠科学楼给高州德明中学,又捐赠二十万元给茂名扶贫基金。陈济棠的女儿 陈桂馨为高州人民医院捐赠了茂名第一台CT机。江茂森与陈济棠是亲家,在长辈们善行的感染下,江茂森之子 江可伯更是热心家乡公益,他捐资8000多万元给茂名地区作扶贫公益,捐赠10830平方的安达大厦给茂名扶贫基金,捐赠3000多亩果场给家乡的百姓,更投资数亿元建设祖国。在江可伯等爱国爱乡人士的带动下,不少慈善人士纷纷为家乡捐赠,使广南精神继续在家乡发扬光大。

茂名飞机场

茂名县县长缪任仁乘西南航空公司“北斗号”飞机巡视全城前摄影史料来源:《茂名县政季刊》1934年第4期

1985年12月,经广州军区空军领导机关批准,省林业厅拔款,省民航局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前来指导施工,由高州县人民政府组织人力重修飞机跑道及配套建筑物,作为高州、信宜、阳春等在飞播造林及森林除虫使用,併为农业提供各种服务。此机场规模虽不大,但当年在县级建机场实属罕见。

鉴江桥

鉴江桥是陈济棠在广东施政计划中的定点项目之一,指令广东省政府主席林云陔饬省建设厅拨款,发交西江广云段罗信路工程专员刘庆勳承头兴建。1935年2月26日正式动工,翌年2月25日竣工。此桥是鉴江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水泥永久桥,该桥横跨高州城西门街口与西岸村头的鉴江河面,全长152.5米,宽7.93米採用桩承台悬臂式钢筋溷凝土结构,共分七跨,总计耗资118,247.20元,此前行人过往要搭渡船,车辆往来要绕道西江渡口用木船载渡。桥成后,茂信(宜)、茂宝(墟)、茂壶(洞)各路均由此桥行车过人,畅通无阻,商旅往来及城乡交流大为方便了!此桥曾被日机轰中一次,洪水摧垮两节,后经修复,高州市政决定从2009年1月5日起,对大桥进行封闭拆除,并于当年1月7日对大桥实施爆破拆除,划2016年4月底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今仍为交通要道。

陈 济 棠

陈济棠,字伯南,国民党一级上将。曾长期主政广东(1926—1936),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方面则颇有建树。

陈济棠,1923年1月升任粤军第一师第二旅旅长。7月两广革命势力在梧州会师,成立西江督办公署,李济深任督办,陈为督办公署参谋长。曾3次奉命率部入广西,协助李宗仁、白崇禧等击败旧桂系军阀陆荣廷、沉鸿英等残部,统一了广西,并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

“九·一八”事变后,以“共赴国难”的名义宁粤议和。广州结束非常会议而设立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表面上全国党政复归于统一,但两广仍维持半独立之局面。此时古应芬(字勷勤)已死,胡汉民只主持西南政务,陈实际上已成为握有军政大权的“南天王”。

陈济棠主粤八年,对战争与建设这两者的相互关係有较深的领悟。经验使他确信,在中国,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政党、一个地方甚至一个民族,都必须靠战争“起家”,靠建设“坐大”。它们是“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他亲自编撰的《广东三年施政计划》洋洋洒洒40万字,描绘粤省1932-1935年的发展蓝图;建立规模庞大的省营工业体系,并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此后,利用民力扩展全省交通,修筑公路7000多公里和广州港;在顺德番禺东莞惠阳等地建起7座日榨量1500吨的大型糖厂。

陈热衷和注重教育,一直认为教育是“立国张本”的永久事业,先后创办了勷勤大学、广东陆军军医大学、中山图书馆、广州音乐学院,并使全省的中小学数量分别上升20和40个百分点。兴办士敏土(水泥)厂、味精厂、自来水厂等实业的同时,大搞市政建设,如横跨珠江两岸的第一座大桥海珠桥(1933年2月15日)建成通车,广州市政府合署大楼、海珠新堤、洲头咀内港、西南航空公司、中大新校舍、市气象台及30条新辟大马路。

1934年初开工至1937年落成的爱群大厦却是“陈济棠时代”的压轴之作,佔地1.1万平方米,64米高,共15层,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大楼。这期间的工商业和市政委建设成绩卓着,为广州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陈主政期间,广州物价相对稳定,市场繁荣,市民生活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被称为老广州的“黄金时代”。

夫妻情深 眷顾茂名

陈济棠1913年军校毕业,在粤军中任排长之职。陈氏夫妻结缘于1915年。当时任职连长之陈济棠,奉今进驻阳江、电白一带,剿匪维护地方治安。一日,在电白潭板遇一女子,因家贫难以煳口,寄居外婆家。时逢岁灾,饥寒交迫,求助无门之下,欲自寻短见。许是前世有缘,路遇陈济棠得救,带回军营,赠衣施食,多般抚慰。这小女子姓莫名秀英,茂名(现高州)分界镇储良村人,父母早丧,遗下兄妹数人。

莫自幼懂事,温文尔雅,聪明俊俏。经十余日之调养,竟出落得桃花带雨般可爱,陈很喜欢她。在同事相助之下,乃设宴军中,娶秀英为妻(因排行第五,时人敬称为“莫五姑”)。婚后,夫妻恩爱,陈偕莫随军转战粤海,常常打胜仗。一路青云直上,连升三级,1926年竟升至师长。

陈济棠的五哥陈维周,精通翰墨,尤精术数之学。对八卦阴阳五行,堪舆之学,很有研究,是有名的术士。陈济棠发迹后,以维周为首的一班江湖术士,专为他推断吉凶祸福,定夺大小事宜。当术士们得知莫五姑腰围天生一缕金黄色的肤纹时,竟尊崇那是万中无一之异相,即所谓的“金腰带”,是贵不可言旺夫益子之福相;日后定可助夫成名,飞黄腾达云云。

果然,陈济棠虽数次遇难却有惊无险;但每当与莫闹家庭矛盾而意欲分手时,必打败仗;夫妻恩爱时带兵打仗则战无不胜。因屡试不爽,陈始深信之。连相熟深交的程思远(李宗仁秘书)也认为陈济棠确是个“逢凶化吉,坐享其成,无端发达”的福将。纵观陈的一生,此言诚非虚语。陈一生至少有五次遭遇奇祸,但每次都大难不死,连他自己都意外。如香港沦陷时,陈随难民搭木头船逃走,有一妇人临盆,船主不让上船。陈不忍掉下孤苦孕妇,乃出面同船主力争,以致延误一小时才开船。

其他船隻驶至中途突遇敌机轰炸,全部沉没。惟迟开之船,得免惨祸。每次升迁,几乎都是“不劳而获”,靠别人的倒楣而走运“坐享其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29年取代李济深主掌广东(陈仕途中最关键的一步),当时他才升军长!因此,他笃信自己“大难不死”、“官运亨通”都是莫五姑旺夫命所至,从而恩宠有加。

陈济棠与莫五姑相遇后,从连长之职到掌控广东军政大权,前后不过十四年(1915-1929)。升迁之快,仕途之顺在政坛上是少见的。笃信风水的他认为是莫家祖上葬有仙女山,专发女家,加上莫五姑旺夫益子的定相,真是“想唔发都几难!”莫五姑对娘家情深意切,陈则认为粤西,尤其茂名是赐他好运的发祥福地(莫五姑去世,陈的两位续娶冯淑芹、杨桂姐均是茂名人),所以公务之馀,也常抽空陪莫五姑回乡与家人团聚。

陈有18个子女,其中莫五姑所生7男(树恒、树沧、树中、树家、树柏、树润、树杰),4女(佩馨、宝馨、兰馨、寅馨),或在茂名出生,或在茂名求学,据说从未返过防城老家。陈在高州城有公馆一座——南漱草庐(坐落水镇街,莫原名漱英,“漱”与“秀”高州口音相近,而误为秀英),还建轮船一艘(在高城鉴江河段上),铺房三间,租石五千。在储良村有杏花庄园一座。可见陈家实已落籍茂名。无怪乎陈树柏博士1985年到南宁讲学时,对人说:“我是茂名人”。

陈主粤政期间,重视办实业,兴市政,建学校,发展交通,使当时广东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均有长足发展,财力较为充裕。莫秀英虽是寒门弱女,但聪颖机灵,办事深谋远虑,待人接物处世得体有分寸。陈济棠得此贤内助,行心应手,仕途畅顺。

据老一辈街坊说,夫荣妻贵,衣锦还乡的莫五姑为地方做了几件善事:

1934年7月,莫捐钜资修复高州城隍庙,并广邀僧尼一道在城西益寿庵设坛建醮四十九天。省参议长林国佩,专署、县府大小官员,全城中小学校长及其他社会名流,均陪莫秀英到祭坛稽首跪拜。 1935年,莫秀英从穗返储良,独资兴建祖祠。竣工之日,全族封火,大摆宴席,并从广州请来粤剧全女班和无声电影放映队,连晚放映上演,以示庆贺。 1942年秋至1943年春,茂名地区久旱无雨,晚稻失收,乡民大饥。见此惨状,莫五姑将藏粮三千多名石平粜给灾民度荒。

后来,陈济棠反蒋失败,被迫流落欧洲,夫人莫秀英也跟着丈夫颠沛流离,不离不弃。

值得一提的是,抗战爆发后,陈济棠避居香港时,日本人想拉拢他,为此多次上门威逼利诱。关键时刻,是莫秀英站出来,忠告丈夫要守住民族气节,千万不能当汉奸。

1947年莫秀英病逝,,离世时才47岁。陈悲痛万分,作诗悼念:“灵前家庙炷心香,夜夜经声达上苍;丧我贤良伤肺腑,每逢虞祭泪成行。”“今生最惨丧贤良,夜伴孤灯写悼亡;半世救人难自救,可怜儿女梦呼娘。”由此可见,夫妻情深。莫五姑对家乡非常眷恋,“爱屋及乌”乃人之常情。陈济棠是很重感情的人,他把爱妻的家篆也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陈济棠夫妻合墓于树木葱郁湖光岩狮子岭顶

古语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1954年11月3日晨,陈济棠突患血管栓塞症,救治无效,病逝台北。终年65岁。 后来,人们将他的遗体迁回广东湛江麻章区湖光岩风景区西侧,与夫人莫秀英合葬。

为纪念陈济棠夫妇对家乡高州的贡献,当地人把他们共同生活了7年之久的杏花农场称为"南秀衣场”,把杏花村边的飞马河(小东江分界段支流)称为“南秀河”,南是陈伯南(陈济棠字伯南)之“南”,秀是莫秀英之“秀”。解放后该建筑被政府征用,后改为粮仓,故陈济棠旧居也称"民国粮仓”。陈济棠1旧居是高州市难得的历史见证,也是高州人民值得怀念和感恩的所在。

目前,该村正在筹建华南理工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分院,并借力茂名市乡村振兴“精彩一百里”高州段建设,融合爱国、龙眼、农耕、知青、碧道、鳄鱼等六大文化内涵,努力打造成为粤西乡村产业振兴的聚集地、生态振兴的保护地、文化振兴的传播地、人才振兴的培育地、组织振兴的实践地。

整理来源:网络、杏花村

Hash:a0df2a553aca36fdec27b9b2d81780c8362cd84c

声明:此文由 高凉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