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惊心动魄抗洪处 如今堤防坚固成风景

1954年的大洪水,曾造成武汉市堤防大管漏、大脱坡、防水墙驳岸倒塌等九处重大险情。英勇的武汉人民奋不顾身,投入抗洪抢险,众志成城排除一个又一个险情,最终战胜洪魔,守住家园。

66年过去,7月18日,长江日报9路记者分别前往1954年九处重大险情发生地探访,看到昔日惊心动魄大战洪水的地方,今日变身时尚街区、绿色公园,堤防固若金汤,市民安然处之。不变的是,防汛值守没有丝毫松懈。

1 武汉关(江汉关大楼周边)

1954:武汉关院墙内外大管漏

2020:经过多年整险改造十分坚固

18日下午3时整,江汉关钟声响起,此时此刻,长江汉口站水位为28.32米,仍高出警戒水位1.02米。长江日报记者看到,江汉关博物馆陆续有游人进馆参观,江汉关大楼旁,不少准新人以百年老建筑为背景拍摄婚纱照。

《武汉堤防志》记载,1954年8月10日下午7时,紧邻江汉关大楼的小巷内突发管涌,洞口由4厘米迅速扩大至40厘米,喷涌的水柱高出路面1米。当晚,共有1800余人参与抢险,采取堤内用麻袋装土筑围井,堤外以袋土封堵进水口,冒水处用钢板叠堆土袋封压的方式,直至凌晨才脱险。

记者沿着江汉关大楼和周边小巷边走边看,没有发现任何渗水、漏水现象,地面也无渍水,一切如常。“经过多年的整险加固和改造后,江汉段的堤防设施十分坚固,当年江汉关的管涌险情不会再出现。”江汉区河道堤防管理所所长王兆庆说,在日常巡查过程中,他们会密切关注堤防设施,确保城市安全。

2 利济路(硚口区利济路口)

1954:利济路口下水道崩塌

2020:游客“打卡”时尚汉正街

18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1954年武汉市堤防9处重大险情发生地之一——硚口区利济路口汉正街,这里人来人往,已经成为时尚汉正街。

“当时,我自愿报名参加了防汛。”家住硚口区汉正街共和社区的姜志敏告诉长江日报记者,1954年抗洪抢险时,他19岁,正在汉正街一家店铺里做工。险情发生时,姜志敏远在蔡甸的家被淹,由于没有交通工具回家,他索性报名参加了汉正街的抗洪抢险工作。

《硚口堤防志》记载,1954年8月,随着水位上涨、江水倒灌,汉正街多条暗沟坍塌。14日上午10时,利济路口汉正街746号门前,瞬间堤身下塌,宽约1米,长约9米。当天下午查出堤下下水道塌毁约3米。“当年,有很多跟我年纪一样大的小伙子,都自愿站出来,先是把支管挖开,一个接一个,把黄土装好后去堵塞进水源。”姜志敏说,修复好被毁的下水道,严密封死水管后,大堤才得以修复。

如今,这里已经打造成时尚汉正街,许多游客来此“打卡”。商户们忙着装货发货,行人悠闲地逛着周边商铺,很难想象这里曾发生过这样的重大险情。“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战胜的。”姜志敏说,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定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3 上海路(汉口沿江大道上海路口)

1954:上海路口抽水机房后墙冒水

2020:江滩公园扮靓城市风景线

18日,记者来到1954年险段——汉口沿江大道上海路口。如今,这里已被偌大的汉口江滩包围。往日筑于土堤身的抽水机站房翻修一新,成为汉口片沿江水系的重要排水通道。机站房周围也由土堤变成江滩公园,化身为城市靓丽景观的一部分。

据了解,1954年8月17日,在上海路口,位于堤身的抽水机房后墙冒水,经检查,系土堤核心墙与机房后墙连接处有空隙。通过采取外帮麻袋土,堤身抽槽,用压力灌浆机向空隙中灌入混凝土浆处理,经过3天抢救,险情消除。

江岸区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后来该机站房重新翻新。随着沿江大道、汉口江滩相继建设,该机站房周围土堤段已全部纳入城市规划改造。目前,从汉口江滩正大门经过,依然能看到该老式泵站,但面貌已焕然一新。往日土堤坝也不见踪影,只见泵站后的江滩公园成为城市靓丽风景线。

4 额头湾(此处已建起张公堤绿道

1954:额头湾大脱坡

2020:险段上建成城市森林公园

18日周六,张公堤绿道上,徒步健身、全家出游的市民不少,被刷黑的路面平坦整洁,四周草木环绕,蝉鸣鸟叫。正在这里锻炼的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她住在附近,来张公堤绿道锻炼已经成了习惯。

这里被称为汉口人的后花园,然而1954年武汉堤防遭受洪水袭击持续100多天时,位于张公堤的额头湾大脱坡是当年的9大险情之一。

《硚口堤防志》记载,1954年8月23日上午8时,额头湾发生严重堤内边坡大脱坡,险区长达90米,2小时内堤脚下塌2米,堤脚池塘内有淤泥浆流出,堤顶坍塌,险区两头渗水,经过3000余人两昼夜抢护,这里终于脱险。

1905年,23.76公里的张公堤在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下建成。建堤后,后湖几十万亩低洼之地上升成陆地。1958年,堤外的东西湖大堤建成,张公堤防洪功能不再显现。2012年,武汉市决定在张公堤上建设城市森林公园,与长江、汉江合成大汉口的绿色围廊。如今,这里早已成为武汉市民休闲出游的好去处。

5 丹水池(此处已建起江北快速路)

1954:丹水池管漏跌窝

2020:大堤既能防洪又能行车

18日下午,记者来到1954年防洪险段——丹水池管漏跌窝险情一带。历经60余年,昔日土堤已不复踪影,加固后的长江干堤旁,一条江北快速路横卧一侧,与干堤融为一体。

《武汉堤防志》记载,1954年8月24日,丹水池附近324号电杆处发现堤内背水坡有险情,次日又在铁路子堤与老堤结合处,发现两个大洞,经判断为跌窝,当即进行填筑跌窝除险。

目前,快速路下六道钢铁闸门已全部关闭,每个闸门有四五名专人值守。闸口值守负责人谢斌曾参与江北快速路修建以及闸口建设,他介绍,江北快速路修建前,防洪墙外围是一块滩地,“水涨起来基本会被淹没”,2016年,围绕江北快速路建设,该堤段在原有防渗墙的基础上,进行了桩基加固,整个堤段地基最高处抬高12米。临江堤段宽幅扩充近50米,以往的土滩变为了现在的水泥式堤岸。原来的老式闸门也统一变为新型闭合式钢铁闸门。“江北快速路不仅是一条景观大道,更成为一道防洪大堤。当前,堤段可防御水位达到32.5米。”

6 武庆堤(白沙洲街武金堤路南华船厂附近)

1954:武庆堤大脱坡

2020:沉入地下废弃防洪功能

下午4时许,记者跟随武昌区水务局防汛人员,在武昌白沙洲街武金堤路南华船厂附近,找到1954年曾发生大脱坡险情的武庆堤险段。

“我们脚下这条路就是武庆堤。”走在200多米长的武庆堤巷,武昌区水务局河湖科科长李琳说,这是武庆堤最后的遗迹,早已不再发挥防洪功能。曾经的武庆堤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武金堤。

《武汉堤防志》记载:1954年8月12日2时,武庆堤堤段发现子堤顶外层麻袋下陷,背水坡横向裂缝,堤脚裂缝,正加紧抢护中。13日大堤下陷长114米,子堤下陷长约52米,下陷深度1.3~1.5米……至8月20日脱险,参加抢险者4000余人。

63岁的刘善明一辈子住在武庆堤,家里当年盖的木房子变成现在的水泥砖房。他向记者回忆,武庆堤几乎年年淹水,1983年淹得最严重,“水漫进房子一楼,淹到大腿那么高”。

1995年,长约4.8公里的长江干堤八铺街堤建成,按照一级堤防标准建造,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堤顶高达32米。从此,与八铺街堤平行的武金堤退居其次,成为长江防洪的“二道防线”。

7 武泰闸(白沙洲大道巡司河桥旁)

1954:武泰闸大管漏

2020:主要承担城市排水任务

下午5时许,记者随防汛人员在武昌区白沙洲大道找到1954年曾发生大管漏的武泰闸,闸口位于巡司河桥旁,在巡司河街、武金堤路之间。

站在桥上看武泰闸,生锈的金属牌上镶嵌着“武泰闸”三个大字,当年的灰砖墙保存完好。闸口底部并列3个宽2.6米、高9米的出水孔。记者注意到,闸口流水主要为城市管网经污水处理后排放的生活用水。

《武汉堤防志》记载:1954年8月17日上午10时许,武泰闸新作围井的翼墙与闸房前平台墩下层接合处发现管漏,开始是清水,继而冲出石渣等杂物……临江子堤顶与闸墙结合处出现裂缝,堤坡下塌。上游子堤迎水面发现30~40厘米漏洞一个。采取防护措施……至20日基本脱险。投入此工程约2600余人。

武昌区水务局河湖科科长李琳介绍,解放闸在1986年竣工投用,长江八铺街堤于1995年建成后,开始发挥主要防洪功能。解放闸成为新的出江口,与武泰闸间隔1.5公里,两闸水系通过箱涵连通。自1996年至今,武泰闸除了发挥蛇山以南武昌古城片区城市排水功能外,已不再承担防洪任务。2018年,闸口专门新装了污水处理净化设施,确保排水达标。

8 万年闸(此处已建起武昌江滩公园)

1954:万年闸防水墙驳岸倒塌

2020:步道绵延市民观景休闲

7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武昌江滩,探访曾经发生溃堤险情的万年闸险段。江滩公园已经封闭,临江大道靠江一侧的观景台上,不少市民隔着1米多高的围挡眺望长江。浅滩的树木只剩“半身”,但江水距离堤岸还有近3米的高度,成排香樟树下,江堤固若金汤、美观整洁。

沿中华路码头下游步行300余米,记者看到一块写有“万年闸险段”的石碑,记录下66年前武昌段溃堤的悲壮历史:“1954年8月24日下午2时,武汉关水位29.61米(吴淞高程),万年闸下游270米处,驳岸倒塌带动防水墙倒塌32米,洪水汹涌而入,直扑武昌市区。危机关头,武汉军民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力挽狂澜;在溃口处抢筑子堤,长550米,同时,两端抛石做裹头,制止溃口扩大,在溃口全段抛石,防止溃口刷深,6300余人经过3个昼夜的抢护,终于转危为安。”

如今,昔日溃堤险段已绿树成荫,绵延的步道成为市民观景休闲的好去处。石碑不远处就是武昌区中华路街集装箱码头值守点,值守人员在200米长的堤段来回巡视,提醒市民切勿翻越护栏观江。

9 武圣路口(汉江航道局测绘闸附近)

1954:武圣路口下水道天窗冒水

2020:建起千米江堤十分坚固

在1954年大水中,汉阳武圣路街口曾经发生漏洞冒水事故,抢险工人泡在水中人工摸、堵漏洞,连续工作数十个小时。66年后的今天,虽然再次遭遇大洪水,但这一带已经固若金汤。

经过多方了解、比照,当年发生漏洞冒水事故的武圣路街口就在今天的汉江航道局测绘闸附近。附近老人告诉记者,这里当年有一个武圣路码头,每天有两班船对开,接送人员来往于南岸嘴和利济路,后来在码头所在位置修建了江汉桥。

根据《汉阳堤防志》和当年的相关报道记载,漏洞险情发生后,抢险人员在堤内“抛置片石,加固堤脚,武圣街口加宽,并加堆片石”,确保江堤不溃。

汉阳区水务和湖泊局环城所技术人员李红花告诉记者,这段江堤有千余米长,经过历年加固、维护,现在大堤非常坚固。值守人员加强巡查,用视频探头、无人机科技手段监控水情,大堤经受住了历年汛情考验。

“街道投入36人,24小时不间断巡查。”负责闸口的哨长熊起元介绍,汉阳区四新街多年来一直负责值守这个闸口,经验丰富,至今没有发现一处险情。

长江日报记者谭德磊 陈俞 乔驰 王静文 蔡欣星 陶可祎 史强 通讯员潘宇翔 詹鸥 张俊杰 张开元 李田芳 柯杉

统稿:胡蝶

Hash:cd79bd58954662d7ae275d367a342fa8034db40e

声明:此文由 光明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