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最美岸线”全国刷屏

8月5日-6日,中宣部组织的“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大型主题采访团近200人走进九江,全方位立体探求宣传九江打造长江最美岸线等亮点与成效,在省以上主流媒体刊播原创稿件1200多篇(条),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等主要新闻网站、门户网站和中央、省主要新闻媒体“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矩阵转载或推送我市相关报道11800多篇(次),网络浏览量累计近1亿人次,在长江沿线乃至全国引发了“刷屏级”关注和“井喷式”点赞。此次集中采访活动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反响之好,开创了九江历史

下面就跟发布君一起

回顾一下这次“现象级”

采访活动吧

聚焦长江经济带

长江奔腾不息,碧波壮阔浩荡。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擘画发展新坐标——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本次主题采访活动旨在挖掘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的文化民俗、历史传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展示长江经济带上各省市的生态之美、文化之美、发展之美、建设之美。

7月20日,主题采访活动在云南丽江玉龙县正式启动,整个活动历时20余天,采访线路覆盖长江经济带沿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11个省市。

从云南出发

经贵州、过重庆

再顺流而下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采访团

第七站来到了江西

一起来跟随主流媒体

看看大咖笔下的九江

是什么样的吧

人民日报

8月7日 刊发《长江节奏,如何拨动这根弦?》

记者站在浔阳江畔的琵琶亭前,想起了诗人白居易。也想到了长江节奏:

高质量发展像弹琵琶,不论指法如何变化,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基调、大节奏不能变。

长江节奏需要调节。就像用技术手段来调节水量一样,蓄水与泄洪、防汛与抗旱、通航与驻泊,把握好节奏的主动权,才能让江水奏鸣声声悦耳。

(版面截图)

8月8日 头版刊发《江西立下硬规矩 百里长江百里绿》

长江奔流入赣,首站便是九江瑞昌

长江入赣第一站,如何由乱到治?

2015年,瑞昌组建长江综合保护局,将原先分属各家的职能整合,形成共治常态,力度和成效远超以往。近20公里岸线上,24家码头27个泊位被拆除,非法采砂不见踪迹。原先的小散码头被整合成一个矿产通道和一个砂石通道,仅此一项,便节约岸线2000余米。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要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对于下游彭泽县的矶山工业园来说,生态优先的规矩之一,是“环保逆向淘汰”。2016年,园区内一家生产农药中间体的企业,因为环保投入不到位、厂区内敏感气体超标,屡次被管理部门责令停产整顿,再加上产品和技术缺乏竞争力,最终被兼并重组。2017年,生产染料中间体的企业彭泽长兴化工,也因类似问题被整合。

瑞昌的码头治理经验,如今已被长江江西段全面借鉴。江西提出,着力打造“外表美”与“内在美”相统一的百里长江亮丽岸线——

(网站截图)

新华社

8月7日 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刊发《为了“一岸翠绿”:九江生态修复百里长江》

讲述瑞昌县梁公堤段如何由运输调度混乱、废料泼洒严重的“小、散、乱”码头改造成为如今长江岸线一处靓丽景观。

光明日报

8月5日 光明日报头版刊发《全力建设修复最美岸线》

8月12日,以专版介绍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打造,其中四分之三的篇幅介绍九江各项举措取得的成效

经济日报

8月6日 头版刊发

《九江市推动绿色发展—— 百里长江岸线美起来》

8月7日 整版刊发

《呵护一江碧水 守卫一方净土 》

记者驻足万里长江、千里京九、百里鄱阳湖交汇点,向全国推介九江:

九江着力构建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打造全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试验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创新区和内陆开放合作新高地。建设生态技术开发交易平台与氮磷指标交易平台,引入社会资本设立鄱阳湖长江水基金,探索建立山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和保护新体系、新模式、新经验。

记者见证着赣鄱大地“生态美”,记录着江西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发展:

江西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全省上下形成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识。

(版面截图)

中央电视台

对于整个长江流域来说,长江江豚的数量是减少的,但鄱阳湖的江豚数量是增加的。这是何因?

点击视频,跟随记者探访长江江豚↓↓

中国青年报

8月7日 头版刊发

《重回九江大堤》

记者在九江市浔阳西路长江畔的“98抗洪纪念广场”,想起了20年前洪水攻城,民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看到了近年来九江长江干堤整治的成果:

今年,九江推进“小、散、低”码头规范、整合、提升,强化岸线资源管控利用,共拆除码头76座、泊位85个,整合“小、散、低”码头86座,腾出岸线7500多米。

同时,九江市实施岸线复绿补绿增绿工程,堤外打造“生态绿化带”、堤内打造“园林景观带”,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

(版面截图)

江西日报

8月6日 头版刊发

记者实地采访九江瑞昌梁公堤段岸线后的所见所想《与想象中很不一样 》

(版面截图)

本次采访活动参与的媒体

不但“咖位”高

本事也是没的说

除了传统的纸媒

微信、微博、客户端、抖音

脸书、推特等移动和社交平台全覆盖

无人机拍摄、新媒体直播等

新型报道手段大放异彩!

中央、省、市媒体对本次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报道

最后

再看看参与活动的记者们

眼中的九江是怎样的吧

九江

比想象中更繁华、美丽

中国日报记者张逸安:第一次来九江,虽然之前脑海中对九江有“繁华的港口城市”的想象,但真正置身长江之滨的这座美丽的城市时,才惊喜地发现,眼前看到的一切比想象中更繁华,更美丽。

没想到生态环境这么好

“湖水太清澈了”“环境太美了”“时间太短了,看不够”……8月6日,记者们乘船来到庐山西海“西海之星”,一边赞叹大自然的魅力,一边感叹江西环境治理力度大,保护了庐山西海的水质。

中国日报记者裴培:没想到武宁县的一个村就有这么多野生红豆杉,没想到当地村民环保意识这么强,没想到江西生态环境这么好。

文化底蕴深厚

人民日报记者杨翘楚:初次来九江,感受到了什么是“人杰地灵”。无论是浔阳楼还是琵琶亭,九江给我的印象是清新、富含文化底蕴。

江西环保力度大,点赞!

中央电视台记者宁宏:第一次来江西,为这里的码头整治、岸线复绿工作“点赞”。

瞭望周刊记者王仁贵:瑞昌市下大力气整治非法码头,有效保护了长江生态环境,且让“黄金岸线”释放“黄金效益”,值得点赞。

央广中国之声记者管昕:在长江边筑起这样一个绿色屏障,能够保证进入长江的水是清澈的,感觉到当地的力度还是很大的。

新社记者夏宾:长江和鄱阳湖的水变清了,江豚生存的环境变好了,江豚数量也增加了,说明江西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非常大。

人民日报编辑何鼎鼎:鄱阳湖江豚数量的稳中有升,是江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江西保护的不仅是江豚,而且是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更是呵护母亲湖—鄱阳湖的健康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周梦爽:江西大力保护候鸟,不仅是保护当地的生态资源,也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尽到国际责任的有力见证。

Hash:7d15b3f926bc25a109efa815327dca892b27d590

声明:此文由 九江发布_wtg1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