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健刚:清丰江渎庙为濮阳留下的屈原足迹

清丰江渎庙屈原之祭

赵健刚/文

(清丰江渎庙)

立夏十一日,骤雨初歇。清丰县委宣传部邀请濮阳诗经考古专家,会同县相关人员计十余人,就清丰古迹“江渎庙”进行了讨论与考察,并对屈原与清丰地域的联系展开深入研讨,形成了一致意见。今端午将至,笔者试以本文叙述江渎庙的由来及屈原夫子行迹,向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聊以致祭。

一、“江渎”与“河渎”辩

在地方史志资料中,最早记载清丰江渎庙的是明《正统大名府志》和《正德大名府志》。在稍后的嘉靖三十七年《清丰县志•坛庙》中也有类似记述:“江渎广源王庙。在县南十五里,旁有井,岁旱祷之辄应,有诸碑。”这说明,清丰江渎庙全称应是“江渎广源王庙”,庙旁有古井和石碑,并且说这座庙非常灵验。在此条后紧接着又有如下记载:“显圣灵源公庙,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幸庙酌奠,以顿丘令为庙令。又命学士晁迥为碑,赐此封。”显然后者是介绍另外一座庙宇——“显圣灵源公庙”的。两庙不同:一是“江渎广源王庙”,一是“显圣灵源公庙”。实即江渎庙与河渎庙。

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我国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山川祭祀活动。《礼记•祭法》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黄河长江水神都是四渎水帝之一。唐玄宗天宝六年 (747年)封河渎神为灵源公,江渎神为广源公,淮渎神为长源公,济渎神为清源公。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封河渎神为“显圣灵源王”,江渎神则为“广源王”。此前的祥符元年(1008年)四渎之神还没有被封“王”,所以仍称河渎神为显圣灵源公庙,江渎神为广源公庙。

如是观之,清丰县至少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建有河渎庙,那么,在今清丰域内何时有了江渎庙呢?

嘉靖《清丰县志》的编纂者晁瑮在以上记述后曾有疑问:“按江渎有祠,以祷旱也。显圣有祠,以塞河也。其重均也。然真宗幸顿丘,未闻祀江渎,而乃屈万乘之尊,亲酌奠于灵源祠下,复为置令制碑赐封,礼极隆备,岂圣王先河之意欤?”可知,宋真宗到清丰“幸庙酌奠”时,此地已有了江渎庙,只不过宋真宗未去而已。为何?晁瑮认为是“圣王先河”,重视河神的缘故。

其实,当时的帝王重视河神也在情理之中。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商胡埽决口,决口宽度达“广五百五十七步”,黄河再次改道,往北流经清丰、南乐县东,过大名,经馆陶天津入海,史称“北流”。至今仍留有遗痕,如清丰地名吴堤口、翟湾、黄龙潭、双潭等,南乐至今仍有宋堤遗迹。金天会五年(1128年)十一月,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今滑县西南掘开大堤,黄河从今滑县南、濮阳县东明之间往东到山东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南流,夺淮入海。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以后,黄河不返,清丰一带不能得到黄河的滋润补水,是当地旱灾逐渐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的人们只好求助于天,向神灵求雨。

据此可知,清丰县至迟在北宋时就有了江渎广源王庙,大约在元代,“河渎灵源王庙”已经与“江渎广源王庙”合而为一,并且随着屈原的名声渐大,河渎灵源王昔日“辉煌”不在,江渎广源王庙便逐渐香火旺盛,并且旱情愈炽,香火愈烈。

二、祷雨、祭祀与祈福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清丰人李德元撰写的《江渎广源王感应记》,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记述人们在江渎庙祈福去灾的碑文。740年前,清丰县江渎广源王庙旁有古井,碑文详细介绍了当时求雨的程序和过程。

在嘉靖《清丰县志》中还有一篇是元泰定四年(1327年)清丰县尹王谦撰写的《祈雨灵应之记》。文中记载“大名阖境旱”,总管刘大中向上司建议,“监郡公也速不花亚中,特遣元城县尹赵承直”到清丰江渎广源王庙求雨,结果“其应如响”。

还有一篇是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清丰县进士杜志观撰写的《江读神感应记》,其中除了有红巾军起义“滔天之烈,势将压境”的“红衣遍野,呼声动地”的壮观场面外,还记载当时的清丰县尹陈执中向江渎广源王求救,“率吏民斋祓诣祠下,吁众感以请救。”他边祷告边说:“县尹陈执中念王之食于兹千数百年,赫有灵响。……尚赖王之英烈,掀推凶逆,不敢侵境。惟尔有神,尚克相之。”随即发现“阖庙旋车,云忽四合。至幕,雪大作。四邻烽火,一时寂灭。卒之,贼不入境,寻复歼灭。民赖以宁。”接下来是天旱求雨,有求必应的故事。

元代这三篇文章都曾勒石刻碑,立于庙内。当时的地方官员把求雨作为爱民、亲民的具体行动,不仅为显示诚心,“洁斋具服”“拜祈不倦”,陈执中还“免冠徒跣”,于大雨中“濡首沾衣而不顾”,拒绝避雨,说:“天久不雨,今如此是神以泽惠我也。何忍避之?”

朝更代替并没有影响地方官吏对江渎广源王庙的祭祀。明景泰元年(1450年)直隶巡抚李奎撰写的《江渎庙祈雨灵应记》记载:当时“列郡皆缺雨已八阅月”,即去江渎庙“往祷焉”。求雨过程大抵沿袭了元代旧俗,首次称庙旁之井为“龙井”。嘉靖二十年(1541年)大名府通判范瑟撰写的《江渎祈雨告文》,描述了当时干旱已久,人们向江渎神祈雨,盼望“俄顷雨化,田野沾足”,“易槁为荣”的急切心情。

三、屈原到过清丰吗?

明朝中期,江渎庙及龙井被列为“清丰八景”之一,名曰“江渎灵泉”,嘉靖《清丰县志》载有15首诗作。从“濮阳八都”之一史褒善的诗“桑林祷有应,湘水吊先知,千古英灵在,情同贾傅悲”;原武知县程万殊诗“天问已知终不应,胡为不早入修门”及平原知县李朝刚“一脉清源自汨罗,此方尤幸占春多”等诗句,可知至少自明中期开始,江渎广源王庙就已经是祭祀屈原了。

民国三年《清丰县志》中有清康熙十三年清丰县令杨燝撰写的《重修江渎广源王庙募缘序》,也说“其神即楚三闾大夫”。

(江渎庙的屈原像)

屈原是明代以后人们信奉的江神之一,《月令广义》载江神即楚大夫屈原。屈原为何成为长江之神?杨燝说:“以彼悃款,以忠行吟泽畔,卒至沉渊,故其殁千百年,英魂不泯,犹能发其志之抑郁不伸,蒸为云雨,以膏群生,倘亦理之可信者也。”意思是屈原冤屈沉渊而死,憋着一肚子怨气,得不到发泄,专为百姓兴云致雨。

那么,冥冥之中屈原是不是与清丰乃至江渎庙有过历史纠缠呢?

屈原,楚国贵族,生于湖北秭归。大约在楚怀王时,屈原被授予左徒官职,曾三次出使齐国。齐国在今山东淄博一带,屈原往返楚齐之间,很有可能经过今清丰一带,稍事停顿,也无不可。屈原的《离骚》中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的句子,他自认为是颛顼高阳氏的后代。清丰一带是颛顼帝活动的中心区域,屈原饱览史书,情商丰满,他出使齐国路过此地,驻足凭吊自己的祖先,也在情理之中。从《天问》中可以知道,屈原是十分喜欢拜谒先王神庙的。专家们认为,屈原很有可能来过今濮阳市,而清丰江渎庙或者是屈原唯一有依据驻足过的地方。

看有深度的原创好文章

Hash:5e5902b3f30db77583a08e2878ab095d90c8a117

声明:此文由 濮阳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