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岱庙2大丰碑之一,专为泰山神所立,其来历游客却少有人知!

泰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山”,自然风光壮丽,景色如画,在众多的中华名山大川中,独尊五岳间,历来为世人所尊崇。释儒道等纷纷在此建庙筑殿,传经布道,百姓不远万里前来祭祀祈福,文人士大夫到此吟诗作赋乐此不疲,加之历代帝王为王朝永继封禅祭祀,并对泰山神累加封号,成为政权的象征,圣山、国山等颇具政治意义的别称也相继加持,让泰山地位显赫!这其中,帝王封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衍生出了众多丰富多彩的故事渊源流传!

据史料记载,古帝王在封禅泰山前,必先到岱庙举行繁杂、隆重的仪式,祭祀泰山神,而后再到泰山极顶筑圆坛告天,宣扬自己的文治武功,祈求上天护佑自己的王朝国泰民安、千秋万世,借助虚构的神灵愚弄大众,加强统治。因此,岱庙就成为了历代王朝的国家祭祀地,派遣专人看护,并不时修缮,保证它的威严气势,营造在世人面前神秘感。同时,又植树立碑,建殿筑廊,炫耀他们的功德。在众多的碑碣中有2座被称为岱庙丰碑,一为宣和碑,另一个就是祥符碑

祥符碑》位于岱庙内配天门西南侧的唐槐院门前,全称为《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碑高8.2米,宽2.3米,矗立在巨大的龟趺上。碑文记录了自唐玄宗至宋真宗期间,为泰山神累加封号的经过,对真宗封泰山、谢天书之事大加吹捧:“方今兵革偃戢,华夷会同,岁获顺成,物无疵疠”,意即自从真宗封禅泰山后再也没有战乱,国家繁荣昌盛,老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宋真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立此石碑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公元1004年秋,一代名后辽国萧绰与圣宗亲率大军南下。北宋群臣慌作一团,有的主张南逃,有的主战,宋真宗本想南逃,但因宰相寇准力阻,不得不亲自到澶州(现河南濮阳)督战。皇帝的到来极大地振奋了军民的抗敌热情和必胜的信心。随着战事的推进,辽国劳师袭远,后勤保障逐渐难以为继,遂有了求和休战的想法。这对于本就畏战的宋真宗来说简直不要太“爽”,在当时已大胜的情况下,与辽国签订了耻辱的澶渊之盟,以“绢银换和平”。

此举朝野震动,人们满怀怨恨。为平息民怨,转移社会矛盾,公元1008年,真宗自导自演了“降天书、封泰山”的闹剧。公元1009年,辽国萧太后驾崩,辽国内部发生内讧,再也无暇顾及宋朝。宋真宗认为是封禅泰山起了作用,于是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下诏令敕封泰山神,由原“仁圣天齐王”封为“天齐仁圣帝”。并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在岱庙立《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

此举名义上是为表泰山神护佑之功,实际上真宗心中有自己的小算盘。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王朝儒家学说统治人们的思想,宋朝也不例外!儒家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说,宋真宗害怕留下骂名,于是通过移花接木,将签订耻辱的盟约说成是为了人民不再受战乱之苦,自己不惜屈尊与辽国皇帝称兄道弟,为了天下苍生,以“绢银换和平”,牺牲朝廷的利益也是值得的,这些都是真宗我的功劳!把泰山神封帝,也就相当于真宗就是泰山神在人间的化身!聪明啊!!

明朝,在碑阴侧,由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尹熙古篆额并书“五岳独宗”四个大字,意味着又一次由官方赋予了泰山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对于外来游客来说,到此多看到此碑的高耸威严的气势、拍照留念,对其来历却少有人知!

你知道《祥符碑》的来历吗?你对宋真宗立《祥符碑》有怎样的看法?欢迎留言分享!

Hash:6a576d7d13286f709c22d991c71f36f6b90629fd

声明:此文由 泰山旅游那些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