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最“宜昌”的地方,你去过哪儿?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宜昌发展日新月异

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感到惊艳

不变的是城区文物

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沉淀了岁月

为了更好地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

我们来了!

为开好4月召开的市政协 “加强城区文物保护与利用”协商座谈会,2月22日,市政协副主席望蓉带队赴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调研城区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实地察看城区古建筑

市政协副秘书长李志新、部分市政协委员和文史专家、市政协文史委和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住建委、市文广局、市园林中心、西陵区政协、伍家岗区政协、猇亭区政协、西陵区文体局、伍家岗区文体局、猇亭区文体旅局负责人以及基层群众代表参加调研。

一座城市的历史

从来不会因为时光流走而老去

透过文物触摸宜昌历史

gogogo~

西陵区

调研墨池书院遗址

调研红星

调研二马路片区古建筑

上下滑动 查看全部

洗墨池遗址(市保)

遗址位于宜昌城区西陵一路与献福路之间的新街中段西北侧,相传晋代郭璞著《尔雅》时在此洗墨,池水变黑,故得名洗墨池。宋代苏轼也曾在此洗墨。明弘治七年,知州陈宣作屋三间,题曰“墨池书屋”。清乾隆年间知州宋思圣在此始建书院,道光八年(1888年)知府程家颐扩建书院,除书院本体建筑外,还有石桥、小溪等附属设施。

2006年5月16日,市政府主持召开关于洗墨池遗址保护用地有关问题的专题会议,并决定在市城区原洗墨池遗址地块中留下1800平方米的土地面积,用以保护复建墨池书院项目。

红星路13号欧式建筑(市保)

该建筑位于城区西陵区红星路13号,原为英商太古轮船公司办公楼,是一处典型的欧式建筑,建于1918年,现为宜昌市招商局的办公楼。

2005年10月曾进行过一次大的维修,现保存较好。主楼共两层,平面基本呈正方形,坐东北朝西南,面阔17.5米,进深16米,建筑东西两边各向南凸出2.2米。

英驻宜领事馆(省保)

该建筑于宜昌城区红星路42号院内,是一栋典型的欧式风格的建筑,修建于1892年,为二层戴帽的洋楼,坐北朝南,整体平面近似正方形,面阔19米,进深18米。

邮政巷建筑群(市保)

建筑群位于宜昌市政府办公所在地的西侧,紧邻长江北岸,至西而东由一栋乡土建筑、两栋中西合璧的建筑和一条巷道组成。整个建筑群坐东北朝西南,面对长江

沿江大道99号,位于建筑群的西端,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整体平面呈方形,面阔12.4米,进深9.8米,通高7米,二层砖木结构楼房。

沿江大道100号,为民国时期宜昌港务局办公楼及职工宿舍楼旧址,整体平面呈方形,面阔12.8米,进深25.5米,通高12米,为中西合璧风格的二层楼建筑,前为办公楼,后为宿舍楼。

沿江大道101号,为民国时期宜昌邮政局办公楼和职工宿舍楼旧址,为中西合璧风格的二层楼房,整体平面呈正方形,面阔21.2米,进深21.3米,通高12米。

邮政巷位于阳江大道101号建筑与宜昌市政府之间,现有巷道残长59米,蜿蜒曲折,青砖铺地,两侧有小石头砌成的巷墙,高3.5米。

日商大阪仓库旧址(市保)

该建筑位于宜昌市西陵区二马路。日商大阪仓库旧址共三层,一、二楼由大块的青石堆砌而成,平面呈长方形,长31米,宽21米,高15米,建筑面积约2000㎡。三级台阶,一、二级分别为39级,三级为29级台阶。产权现属宜昌市粮食局,目前已向社会出租,建筑整体结构改变不大。

伍家岗区

调研“亚细亚”油罐

调研天然塔

调研海关院内外国舰船遗留在宜的霍尔

上下滑动 查看全部

亚细亚”油罐(市保)

“亚细亚”油罐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万寿桥街办,油罐占地面积500平方米。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不久英国亚细亚石油公司于此建立油栈及码头

该油罐为当时所建油罐之一。油罐高15米,直径21.3米。油罐设有进出油嘴、铁梯等设施。油罐用厚1厘米的钢板和铆钉铆接而成,可容4000立方米油料

天然塔(省保)

天然塔位于伍家岗区宝塔河街道社区长江边。据文献记载,天然塔始建于晋代,系由当时的著名文学家郭璞于西晋末侨居夷陵时所建。现存的天然塔建成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2006年市政府出资对天然塔就行修缮,2008年9月对公众开放。

天然塔砖石叠砌,八棱七层,高约42米,层层出檐,其宜昌天然塔下皆有斗拱装饰。塔座八角,有石雕八大金刚负塔,形象生动。

猇亭区

调研猇亭古战场古栈道

调研织布街建筑群

调研原港务局码头(江滩整治现场)

上下滑动 查看全部

织布街

织布街南临长江,海拔高程40米。地势东低西高,沿街两边分布民房,街道宽600厘米,街面原铺有青石地面,现大部分改造换为水泥地面。现存民居大多为清代中期至民国早期建筑,建筑形制多为前店后厂。

织布街是以码头运输经济为依托发展起来的街道,随着码头的兴衰而繁盛和衰落。街道东为猇亭至宜都市红花套镇水运码头,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未建之前,此地是宜昌江北通往江南宜都长阳五峰的主要通道

新正街码头遗址(市保)

新正街码头遗址位于宜昌市猇亭区古老背街办古老背居委会新正街口江岸边,其时代为明——清,码头全长300米,面积5000平方米。

码头由青石质条石砌成,呈东西向沿长江分布。以新正街道口为中心,主码头直伸江中,现存48级台阶,台阶宽35厘米高20厘米。东、西两端沿长江二级台地延伸。东向延伸170米,西向延伸130米。在此中设有36个“牛鼻”栓船石桩。

该码头遗址是目前宜昌市城区唯一一处保存完整,且较为重要的商业码头遗存。

望蓉一行调研了墨池书院遗址和红星路、二马路片区古建筑(红星路13号欧式建筑、原英驻宜领事馆、邮政巷及滨江五号茶楼、沿江大道欧式建筑群、日商大阪仓库、天主教堂、日军侵华遗迹桃花岭古建筑),调研了“亚细亚”油罐、天然塔、猇亭织布街建筑群及新正街码头。

实地察看结束后,调研组一行

在古老背街办召开了

城区文物保护座谈会

市文广局汇报了城区文物保护与利用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会人员就如何保护和开发宜昌城区文物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

望蓉强调:

要坚持党对文物工作的领导,坚持依法保护利用文物,坚持文物保护与利用问题导向,坚持创造性保护利用文物。

望蓉要求:

下一步课题工作,要沟通更多一点、建议更实一点、效果更好一点。

来源:宜昌政协

照片:陈华洲 鲁珉 谢凤琴

资料:市文广局 猇亭区人大网站

通讯员:陈华洲

Hash:59b049bec6cf65dee7f65989bf8d6371f98714d3

声明:此文由 宜昌政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