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邮政巷

上世纪二十年代宜昌城内街景一瞥

位于西陵峡畔的近代宜昌除了那条穿城而过的浩瀚长江,还有众多古河床改道留下的湖泊堰塘,可住在老城里的宜昌人从来用的都是“大河”(长江)里的“活水”。除了自家下河挑水,由此就有了给城里各家各户送水的挑水工。

民国时期的长江边的挑水场景

宜昌人何时开始吃长江水无考,有多少挑水工、挑水码头也无考,倒是同治版的《东湖县志》载:咸丰九年(1859年),公善堂(旧时慈善机构)集资修建西塞门(镇川门)江边码头,将外官埠头(镇川门货运埠头)和小埠头(西卡挑水埠头)筑为石阶。可能就从这开始,挑水工有了属于自己的“礓碴子”(江边上坡的阶梯)。

长江

隋唐以后,川鄂之间通过长江这条黄金水道进行水路运输的物资交流已经开始;到了宋代,当年的宜昌已经成为解送朝廷贡赋和南北转运的水陆中枢码头,并开始崭露头角;而到了明清两朝,这里就已是“商旅满关隘,茶船遍江河”的模样。宜昌城沿江有了舟船泊岸、木筏渡江、市民挑水的各种码头,那种“日有千人扶手(摇橹)、夜有万盏明灯(桅灯)”的繁盛景象,自然就是“帆樯如林,首尾相接”的壮观场面。

民国时期的长江边挑水的人

《漫话宜昌码头》指出:明末陆续移民来宜昌定居的江西人除少数经营金银首饰和药材等业的商户以外,大批是专门于长江挑水供应居民饮用的劳动者。康(熙)乾(隆)时期,江西籍民工在修复宜昌城垣时很出力,因而得到地方官信任,便将大码头至镇川门一带的挑水码头划归“江西帮”管辖。他们除挑水外,还从事那一带码头的杂货搬运业务,而河水巷(宜昌老城内起于献福路、东连中书街,西抵民主路。已拆)也成为那些挑水工聚集之处。

1984年沿江全景(原大公路段)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格局的变化,尤其是近三十年城市改造的深入,当年围绕在宜昌古城边从青龙巷(今西陵二路沿江大道路口附近)到大南门(环城南路沿江大道路口附近)一带的那些老码头(史称“县码头”),以及古城外从驿码头(陶珠路沿江大道路口)到盐局(大公桥路沿江大道路口)一带的那些新码头(史称“洋码头”)都早已不见踪影,那些挑水的小巷也荡然无存。老宜昌也就剩下那条窄若一线、蜿蜒伸展的邮政巷还在诉说着水巷的过往。

宜昌埠地图局部(1891年)

宜昌的城市格局变化是从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英国政府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英烟台条约》,同意增开宜昌等四处为通商口岸开始的。宜昌开埠后,西方列强纷沓而至,竞相设立领事馆;随之而来的传教士、商人和冒险家纷纷在宜开洋行,建码头,设货栈;建教堂,办学校,开医院……就在宜昌城大南门外青草铺的沿江一线出现了最早一批的洋建筑

立德乐搭乘的船行至巫峡

在这些抢滩登陆宜昌的洋人之中,有一个被《大不列颠名人录》称赞是“开发中国西部的第一人”的阿奇博尔德·约翰·利特尔(Archibald John Little)(中文名“立德”,也有译为“立德乐”)(1838-1908)。早在光绪九年(1883年),这个带着地图、单筒望远镜和火枪的英国人就从宜昌的镇川门出发,乘木帆船开始了他的第一次三峡之旅。在他的那本轰动世界的《穿越三峡》中断言:轮船只须马力大、吃水浅,在川江轮运是完全可行的。

1924年怡和仓库、宜昌海关(现市政府一带)

就在宜昌开埠不久,宜昌海关还是租用当地人的房屋开张办公,英国驻宜领事还在大南门外一艘木船上晃悠悠的时候,嗅到了商机的立德就抢先登陆宜昌。他首先在拟定的宜昌海关大院附近“买买买”,不仅在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的宜昌沿江一线建造了一些西式建筑,开设了立德洋行等公司,以推销洋货并经营报关业务,又在离江边不远处租地辟建成煤场,为各国商船和军舰供应煤炭。有人回忆,解放后位于朱家一巷(今滨江一号)的市煤建公司的解放煤场(宜昌人俗称“解放煤炭院子”)最初就是立德的煤场。

《宜昌海关十年报告》其中在( 1882-1891)《宜昌埠详图》上明确注明了宜昌海关大院西端有立德的房产;而安特卫普埃德加▪普拉特1887年拍摄于宜昌江滩的照片则明白无误地说明了在位于红星路(原名怀远路)的英国驻宜领事馆在1892年建成之前,英国人一直都是租用的立德在海关旁的房产。

宜昌埠地图局部(1902年)

从《宜昌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1892-1901)的两张《宜昌埠详图》上可以看见“12-旧英国领事馆(立德乐先生的地产)”和“16-重庆贸易公司”的说明,就可以知道立德的房产当时与海关大院仅一墙之隔,而这之间隔出来的一条挑水小巷就是现在邮政巷的雏形,而那个时候,除了现在的二马路下段、强华里初成街巷,红星路、一马路、福绥路、解放路都还是羊肠小路。

英国人的“利川”号轮船抵达重庆(1898年)

立德的“敢为天下先”不仅体现在立德在中英《烟台条约续增条款》签订的第二年(1891年),第一个租雇木船,装载火油(煤油)、海带由宜昌运往重庆,这是宜渝间的第一只挂旗船(悬挂外国国旗);不仅体现在他的“彝陵”号是“第一条全年航行在宜昌至汉口江段的定期航班轮船”;更在于立德的“利川”号1898年从宜昌首航重庆成功,川江木船一统天下的运输格局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洋船”(当年百姓对轮船的统称)将参与到川江的运输中来。

上世纪二十年代宜昌一名邮政职员在江边

1904年,早已赚得盆钵满盈而已六十六岁的立德似乎厌倦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华的不断冒险和商业打拼,加上思乡心切,打算携夫人回国休养,便将自己在华所有的动产、不动产均由同属英商的隆茂洋行进行接管。而立德在宜昌的地产和房产自然也更名为隆茂洋行所有,而这家隆茂洋行当年在华洋商中,更是大佬级的存在。

宜昌海关办公用房旧址

英商的隆茂洋行财大气粗,无论在上海广州福州武汉天津等地都能找到这家洋行的身影,除了将大宗的中国原材料运往欧美,也将大量的高档洋货运入已经敞开了国门的中国进行销售。那个1924年被冯玉祥驱出紫禁城的宣统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回忆自己在天津张园的生活时这样说:“为了把我自己打扮得像个西洋人,我尽量利用惠罗公司、隆茂洋行等等外国商店里的衣饰、钻石,把自己装点成《老爷杂志》上的外国贵族模样。”隆茂洋行的名声之大可见一斑。

宜昌书信局发行的第一套普通邮票

说起邮政巷,还是得从既做进出口贸易,又做洋船老板;既做供应商,又做煤老板;既涉足保险业,又搞房地产的立德说起。他在宜昌异想天开的成立了“重庆信局”宜昌分局,1894年12月1日,宜昌书信局发行了一套八张普通邮票。《洋人旧事》证实说:“自此,宜昌开始通邮,并成为继汉口之后湖北省内又一个设置商埠书信馆并发行邮票的沿江城市”。

宜昌邮票

据《宜昌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透露:1891年,宜昌还设有国人所办的民信局(民办信局简称)三家,和昌、万昌和永昌。它们的总局均在汉口,于长江沿岸的沙市、宜昌、夔州(奉节)、万县、重庆设有分局,专营民间信函、包裹和汇票的寄递。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廷开办国家邮政后,章程明确规定邮政由国家专营,各地民办信局只负责收寄和投递。因此,民信局业务每况愈下,不得不改组、停办。

民国宜昌码头

清朝晚期,由于清廷腐败无能,遂于同治五年(1866年)将传递各驻华外事机构邮件传递的权限交给海关负责。光绪九年(1883年)3月,宜昌海关拨驷达(英文post的音译,即海关邮局)成立,邮局就设立于宜昌海关大院内。1897年,宜昌海关拨驷达奉命改名为大清宜昌邮界总局,却仍在宜昌海关内办公,在《宜昌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宜昌埠详图》上,明确的标明了“大清邮局”的位置。

资料图

1897年大清邮局成立,将全国初划成35个邮界时,长江流域沿岸就有十个总局,即上海、镇江南京芜湖九江、汉口、岳州(即岳阳)、沙市、宜昌、重庆。到1907年,宜昌邮界总局旗下有万县、夔府(即奉节)、施南(恩施)3个副总局和23处邮政代办所。而在清朝被推翻的前一年的1910年,全国邮界将原以口岸为主,过渡到以行政区为准。这不仅是宜昌邮界总局将所属万县及川东等邮局拨交四川邮界管辖,只负责鄂西一带的邮务管理工作,也是汉语“邮政”一词的主要来源。

通过调整,由宜昌邮界总局改称宜昌邮政分局的辖区虽然划走了川东地区,可是由于当时川汉铁路在宜昌动工兴建,大批筑路工糜集宜昌;加上随后过路军队来往频繁,土药(鸦片)在此纳税准行,不仅促使了宜昌交通和商业的发展,邮政业务也随之增大。不仅各县的代办处改升为邮局,邮政代办所增加到46个,并在宜昌城内二架牌坊(即民主路)设立支局。

明末清初宜昌邮政往来书信

宣统三年(191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前的5月,清廷发布命令,大清邮局脱离海关,直属盛宣怀主持的邮传部管辖。可是当时邮局虽属官办,脱离海关后却并未拨有公产。左右为难的宜昌邮局遂与接管立德资产的英商隆茂洋行协议,在滨江路(今沿江大道陶珠路到一马路路段)海关上首隔壁,由隆茂洋行按邮局的要求新建一楼一底、建面500平米(《宜昌邮政志》记载为4680平方尺)的西式砖木结构楼房一栋,租给邮局使用;每月租金关银200两,按季在上海预付。

邮政巷口的老邮政局

从1897年2月正式成立宜昌邮界总局至1927年2月整整三十年内,宜昌邮政始终为外国洋人掌管。初始主要负责人称总办,并由宜昌海关官员兼任。首任宜昌邮界总办是宜昌海关税务司美国人伍德罗夫(F·E·Woodruff)。1913年改称宜昌一等邮局,主要负责人至此才称局长。而从1927年10月任命李进禄为宜昌一等局局长,正式接管局务,为我国人的第一任宜昌邮局局长。

民国宜昌码头

也许是因为时间过去太久,也许是隆茂洋行在宜昌存在前后也就二十余年,所以宜昌人知道太古、怡和两大英国洋行的多,知道隆茂洋行的少;知道宜昌清末占据海关出口前三位的是鸦片、猪鬃、牛羊皮,民国时期变为猪鬃、桐油、牛羊皮的多,知道隆茂洋行经营的猪鬃出口生意执长江沿线牛耳的少。不过,好多人都知道这家英商洋行把邮政巷口的那栋办公楼以月租金关银200两租给邮政局既做办公楼也做营业厅,一租就是24年,共付出租金57600两白银,却不知道那栋楼房早在1926年就因为隆茂洋行退出长江上游业务而又换了房东。

而在现存的档案中可以知道,当时邮政局租用隆茂洋行的不仅是那一栋现在称为“老邮局”的两层小楼,还有一间“可容邮件约五千袋”的大堆栈(位置当在沿江大道101号院后,今邮政局红砖宿舍楼一带),“每季租金120两,按季在上海预付。”文件还提示说:邮局用房和堆栈的“租约将于民国廿四年(1935年)四月卅日届满。”当然,《交通史》也记载有:“民国十二年(1923年)湖北邮区在宜昌添购地基一段,将来建筑一等邮局之用”。

有一点需要澄清的,之前很多的史料都记载,位于邮政巷的老邮局是1938年位于仁寿路与福绥路口转弯处的新邮局建好以后才搬走。可是根据《交通志》《宜昌邮政志》和馆藏档案显示:老邮局1934年就因为租期届满,不得不履行合约离开了邮政巷,在宜昌新商埠区辗转借住了好几年,直到1938年才搬入新建成的邮局的。

从1912年宜昌邮局由海关迁入一墙之隔的隆茂洋行的那栋新楼。直到1936年租期届满离开,宜昌邮政局在滨江路存在长达24年,因此,老邮局旁侧的邮局巷也因而得名。

曾经的邮政巷

无论这条130米长的小巷以前叫过“邮政局巷”、“邮政局四巷”或“邮局巷”、“红星二巷”也好,还是现在叫“邮政巷”也罢,反正基本都与邮政有关。而这条邮政巷也因为当年邮政局的存在而变得有名。当然看见过当年长江里有几声汽笛长鸣,邮局的那艘“鸿奎”号汽艇缓缓靠岸了,就有那些头上扎着头巾、肩上背着敞口背篓的挑夫将那些大大小小的邮件从趸船上扛到邮政局来。不多时,就会有一些身穿制服、脚蹬草鞋、行程匆匆的邮递员背着邮包从邮政巷穿过,他们负责从西坝到大公桥宜昌城区的投递工作,规定风雨无阻、城区内必须当天送到。

宜昌老邮局

而在邮政巷的另一头,也就是现在红星路巷口的上侧宜昌市信访局(红星路15号)的那个小院,也是在百年沧桑中不知变换过多少主人。从最初立德的地皮,海关租用的房屋,海关检验员大院,再到隆茂洋行的出现,太古洋行的接手,民生轮船公司的暂住,就是不知道何年何月那里变成了民国政府的航政局。可是老宜昌人都知道这里是刚解放初期的市职工总会筹备处(以后改称市总工会),后来的市供电局,再后来的共青团市委、市妇联所在地,只不过,那建筑早就重建过,面目全非了。

仅有百余米的邮政巷东侧是原宜昌海关大院,西侧是原隆茂洋行的房产,围墙之间就夹出了一条小巷。而谁也说不清小巷两边那因为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风吹雨打而有些发黑的青石院墙建于何时。不过这条小巷曾经见证过宜昌邮局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也见证过世事变迁、人间沧桑。一条窄窄的邮电巷,似乎隔开了闹市的喧哗和尘世的纷争,也有了些二马路商业一条街的延续,福绥路番菜馆的西洋味道,还有些极具宜昌特色码头文化的影子。

邮政巷的寂寞是随着老邮局的迁离、解放后新的市委市政府将大门转向红星路开始的;邮政巷的复苏则是随着沿江大道的修建、宜昌市政府将大门重新转到了江边而改变的。虽然东侧围墙内原海关的老建筑已荡然无存,但青石砌成的围墙还在;虽然西侧围墙内隆茂洋行的堆栈也早已变成了邮电局职工的红砖筒子楼,可位于沿江大道巷口、不知更换了多少房主的那栋老邮局的百年小楼还在。

2006年,当时的宜昌文物局将位于沿江大道101号的老邮政局列入城区近代建筑保护名录,并于当年底按照历史文物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这栋楼组织了相应的修葺。2011年,沿江大道101号和比邻的沿江大道99号、100号,以“邮政巷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入市级重点文保单位。

【老城记忆】舌尖上的老宜昌

宜昌大撤退 :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

【老城记忆】宜昌和光里

影像探秘 | 百年宜昌解放路

老城记忆 | 宜昌运河

本期责任编辑/悠游天下

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主办

Hash:b3c20b0aee36724493f3c91c68bfa12109eb9eec

声明:此文由 三峡影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