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阮元后人:扬州的古建筑留存住中国古代城市风貌

11月22日,微信公号“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著名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专访:古建筑留存住的就是我们的历史》一文。

我国著名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在专访中表示,杜牧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24顶桥,反映了这个城市美妙的风光。扬州瘦西湖,城市紧挨着湖,湖与城相连。古城里没有现代的高楼,所以到扬州去看看,可以感受中国古代城市的风貌。

同时,作为阮元的子孙,他还畅谈了先祖的家风家训对他产生的积极影响。

原文如下: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历史上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体系,创造了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问:作为中国古建筑的“守望者”,您曾说建筑对一个国家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特别是中国的木结构体系建筑有别于其他国家,很值得保护,为什么?

阮仪三:我是研究古城与古建筑的,中国的城市与建筑拥有独特风格与特色,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都不相同。城市、农村都是由建筑组成的,都是一群建筑加上其他设施变成了城市和农村。而这些建筑从古到今,东西南北都有它自己的不同特点和形式。北方是北方的形式,南方是南方的形式,这些建筑反映了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国家文化的特点。而且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建筑都不一样。东南西北中,北京南京不一样,西安延安不一样。推及世界,英国就是英国式的,日本就是日本式的,俄罗斯就是俄罗斯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历史上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建筑体系,创造了独特的木结构建筑。这种木结构建筑用木柱、木梁搭建骨架,造型优美,色彩悦目,比例恰当,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神韵和风采。同时,这种木结构建筑还具有抗震功能。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像保存至今的唐代南禅寺佛光寺,辽代的应县木塔天津独乐寺观音阁等等都具有很强的抗震功能。比如独乐寺观音阁,它经历过8次有科学记载的大地震,特别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一点也没遭到损坏。同样四川昭化古城,2008年5·12大地震时,我在2005年主持修的木结构房子完好无损,就掉了一些瓦下来,而当地新建的混合结构的房屋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这很清楚地见证一点,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有很好的抗震功能。

一个城市一个乡村,推及到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我经常跟别人讲,你到英国、法国去看就不一样,努力地保持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引以为荣。所以说保护的责任非常重,不保护它就在我们无意之中消亡了,然后重新建,就是假古董了。

要把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具体的,能够代表国家、民族、地方特点的建筑保留下来。保留下来干什么?参观啊、展览啊,开展文化活动,对不对?对。但重要的是保护下来让大家认识到我们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历史特征和文化内涵,并且把这些东西很好地留存下去,一代代留存下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承什么前,就承过去的历史留存的这些遗产,启后就是启发我们后来人很好地继承发展运用它。

“把这些唐宋元珍贵的木结构建筑留存住,留存住的就是我们的历史”

问:南禅寺、佛光寺,以及昭化城中的传统木结构房屋都采用卯榫技术。请您介绍一下中国的卯榫技术。

阮仪三:中国自古以来创造了用卯榫来连接房子,保护房子。卯榫结构可以推算到7000年前,早在良渚文化中,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了古人用木结构建造的房子,使人们特别惊奇的是木结构的交接部分都是用卯榫。到了宋代,已经有完整的历史文献记载,就是《营造法式》这本书。它把60多种卯榫的做法全部记载在上面,梁思成把这本书翻译成现代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精华。

中国的卯榫是考虑了两个木材的交接,打个洞穿过去,开个缺口嵌入,而且很重要的它是一种仿生技术,跟我们的关节似的,可以左右前后移动,可以承受外界的压力。当发生地震的时候,由于它都是用卯榫穿插着,不固定,不用胶水粘死,就可以自动移动,就把震动化解在运动之中,这是非常科学的。

历史上记载了我们的卯榫技术后来传到日本,因为它是多地震的国家,就要求所有的房子都要按照卯榫来造,特别是大房子。但是这种技术,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很好地传承,更没有向前推进一步,把它用在其他方面。我们现在要想办法把这些唐宋元珍贵的木结构建筑留存住,留存住的就是我们的历史,就是留下可以传承的技术的种子,并让它发芽开花。

“中国古代的城市一脉相承,从比较早的周代开始已经有城市的形制”

问:您在《古城笔记》中谈到,中国的城市历史悠久,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请介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特点。

阮仪三:中国古代城市一脉相承,从比较早的周代开始已经就有城市的形制。孔子在《周礼·考工记》上说城市应该有规则,要考虑人和天地的关系,人与人之间要长幼有序,和睦可亲。另一个就是我们在城市里面考虑到文化的传承,敬天畏地,要有天坛有地坛,有的城市里也有祖庙、土地庙、城隍庙。因此,中国古代的城市有很清楚的一套体系。拿平遥古城来讲,中心有市楼,左边城隍庙,右边县衙,左文庙,右武庙,非常有序地形成一个格局体系,天、地、人的互通,有对大自然的敬畏,同时传承传统文化。

很重要一条,所有城市都非常讲究山水地貌环境。比如苏州,因为在水网地区,前街后河,一街一河,叫双棋盘格局。就是道路是个方格网,河道是个方格网,两个方格网摞在一起,交叉点都是桥。白居易有诗,“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通过宋代的《平江图》仔细一数,就是391顶桥。白居易诗上还写“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黄鹂坊桥在,乌鹊桥在,玄妙观在,北寺塔在,双塔在,图上找得到,说明苏州(平江)800年来完整地留存了唐宋以来的城市风貌。这个城市的特色就是因水而建,因水成街。杜荀鹤的古诗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包括扬州,杜牧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24顶桥,反映了这个城市美妙的风光。扬州的瘦西湖,城市紧挨着湖,湖与城相连。古城里没有现代的高楼,所以到苏州、扬州去看看,到平遥去看看,可以感受中国古代城市的风貌。

“要留住那些古城古村,因为古城古村是建设新城市新农村的土壤 ”

问:您说,我们有一条理由保护古城古镇古村,因为那是我们的根,为什么?

阮仪三:中国传统的房子,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苏州的厅堂式住宅,上海的石库门,岭南的建筑等,都是围合院落式的。房子围合起来,阖家团聚,亲密有间。房子和房子连在一起形成了街巷,形成了邻里,而且街巷里是贫富混居的,大户人家、小户人家,有钱人没钱人住一起,和睦相亲,守望相助,连着的街巷就是户门相邻。然后就形成了张家妈妈、王家嫂嫂、东家爷爷、西家奶奶,人们相互之间联系,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交往体系。我们的胡同、街巷、里弄是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正是由于相互之间的这种友好相处形成了彼此亲切。远亲不如近邻,这样一种社会形态形成了一种重要的邻里团聚关系。而我们现在都是一幢一幢现代的高楼,不好串门,不认识。时代进步了,我们就要考虑在现代城市当中怎么用传统文化很好地把人们再联系起来,怎么保留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邻里关系。

还有就是人和山水、地和人之间的关系怎么联系,这是我们要做的。尊重历史,尊重文化,要留住那些古城古村,因为古城古村是建设新城市新农村的土壤,我把它叫做“温床”。假如这些都没有了,原来人文肌理的基础就消失了。所以说,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假如我们把历史文化抛开,断掉这个根,以后就再也连不起来了。留存住这个温床,让它长出新的东西,这是我们重要的历史责任。这很值得我们重视,建设新城市,实现新发展,如何传承历史文化传统,如何发扬历史文化传统,这是我们重要的责任。

平遥古城墙南北朝后周的,而且里面有几个重要建筑,比如双林寺、镇国寺,是否通过保护它们顺便把古城留住”

问:今天的平遥古城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而当年差点被拆掉。请讲讲您当年“刀下留城救平遥”的故事。

阮仪三:1980年,我们国家开始大规模建设,每个城市都欢欣鼓舞地要建设新城市。正好当时我带学生实习,做榆次古城的规划。他们的理念是“旧城换新貌”,把城墙一扒,道路一修,汽车能通,城市就有新面貌。当时我就提出了古城要注意保留,但跟山西省建委商量有困难,国家也只有保护文物。当时全国的文物才几百项,所以根本不可能当文物来保。我就想,平遥古城墙是南北朝后周的,而且里面有几个重要建筑,比如双林寺、镇国寺,是否通过保护它们顺便把古城留住。我直接去找了他们省建委主任,我说可以帮你做规划,新旧城分开建设,城市照样可以发展,照样可以现代化。他将信将疑,但觉得我说的也有道理,他说行,给你一个月时间做规划。我就回家招兵买马,正好放暑假,招了12个学生。当时条件很艰苦,我自己带的3000块钱,买火车票、住宿、吃饭。每个人都生了一身虱子,衣服被子里都是虱子。吃饭时桌子上不少苍蝇,连我13个人都得了菌痢。

我们很快完成了规划,给县里汇报,给省里汇报,直接去北京。当时我已经认识了罗哲文先生和郑孝燮先生。罗哲文先生当时是文化部文物处处长,郑孝燮先生是建设部总工程师。我就找到罗哲文先生,说这么好的古城,还有镇国寺建造年代全国排老三,这么好的城墙,中国唯一留下来比较完整的后周时代的城墙,还有双林寺,当时里面有2100多个元明清以来的雕塑,都应该很好地保护。我把做的规划给他们看,他们说做得很好。我就把他们两位请到太原,他们对省领导说这么好的古城应该留住,阮老师做的规划是“刀下留城”的好规划。同时,罗哲文先生当时就拨款古城墙修缮费8万块,当时的8万块,可是一大笔钱,那笔钱到了县里都轰动了。我就帮他们建立了古城保护委员会、古城墙修缮工程队,派我的研究生盯在那里,看着他们把古城墙修好。

同时我们在全国的会议上把平遥介绍出去,后来很快它就成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很多重要建筑也都成了国家级文物。成了国家文物就有了一点钱,就能修缮,就留下来了。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1995年以后开始发展旅游,又把它推到世界上去,它就成为了著名的古城,1997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17年,平遥把围城的四条街命名为罗哲文路、郑孝夑路、王景慧街、阮仪三街。

“留住乡愁,也就留住自己对故乡的恋情,由这里推展到对家与国的情怀”

问:“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新农村建设时多次强调。请谈谈您是怎么理解的?

阮仪三:什么是乡愁?余光中说,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讲的乡愁就是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是青少年时代或者你过去的时代所留下的一种对故乡的历史记忆,而这种历史记忆是留在这些建筑构造里的,而这些实体的构建是由于人在里面的活动而形成的这种形态和场景,这些场景是你久久不能忘怀的,现在当你想起来,还在不在了,要有所耽愁。乡愁乡愁,就是对故乡过去存在的那种环境情景是否还存在的耽愁。

我们常常讲“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立即想到外婆从小带你的时候,实际这就是一种乡愁。我家乡有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一座桥,外婆住在那里,桥在河在,还可以到那里回忆起外婆带你的场景。将来河也填了,桥也拆了,外婆也去世了,不再去了,找不到了。比如我家乡苏州过去的交通工具是船,就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我家前面有一条小河,船就带来不同季节的瓜果蔬菜、水产,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活需求品。像在夏天我马上就想起来,满船绿色的西瓜运来了,船娘摇着船唱着悠长的调子,“哎呦西瓜呦,要啊?”,那些汉子们搬西瓜都是抛的,抛篮球一样,一个投一个,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这样抛接,很好看,大家都站下来看,等他们一船瓜抛完再走。这种情景只能是怀念、惆怅。

我做了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规划。全国完全按照宋代形制留存的城市构造和肌理已经找不到了,但苏州还在。我就把平江区按照宋代的形制完整地保留下来,就是前街后河,一条街一条河。现在平江路已经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街。在这条街上我们可以看到唐、宋、元、明、清代的遗存,所以你一到这街上会有很多的历史回忆,令人流连忘返,这是人们寻找乡愁的地方。所以说留住乡愁,也就留住自己对故乡的恋情,由这里推展到对家与国的情怀。

“这么多年所做的事情,是出于我对古建筑、古城市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问:“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您奔走大江南北,为保护古城古镇的文化遗存付出了巨大的艰辛。您为什么一直不遗余力地做好这件造福子孙的大事?

阮仪三:我觉得这么多年所做的事情,是出于我对古建筑、古城市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1961年大学毕业,1962年就跟我的老师大江南北去调查古建筑,看到了祖国优秀的河山,壮丽的城市,同时又有机会到国外去,看到人家的工作成果,就知道我们的责任重大。中国有那么多精彩的历史遗存,我们知识分子的责任,不光是呼吁,要想办法自己动手做点事情。当保护平遥取得了成功,我又做了周庄乌镇、同里、甪直、西塘、南浔江南六镇的保护,也取得一定成果。既留住了这些古城,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当时我们在周庄提出的口号就是“保护古镇,开发新区,发展旅游,振兴经济”。开始人们不理解,认为可以拆掉古城建新城。但拆掉,古城就没有了,这个财富就损失掉了。保护古城照样可以有所建设,开始的时候他们不觉得,当全国旅游兴起以后,当地经济就开始发达了,老百姓也富裕了,晓得了古镇的价值。

我们把真正的东西尽量多留一点,后人都可以看到。修这些老房子要遵循“四性五原”的原则,“四性”就是真实性,或者叫原真性,要保护原来真实的遗存;可读性,保护遗产可以读取历史;整体性,把城市、街区、古建筑整体地进行保护,不能只是一个一个的单体;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五原”原则,就是“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原结构、原环境”。很重要的就是要拿出实际例子给人家看到。当时我做浙江楠溪江规划,开始他们都不相信,我就把楠溪江的乡长、村主任们都请到苏州、周庄来看。当时我为江南水乡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他们有人不理解,我就把周庄、同里、乌镇、甪直、南浔、西塘六个镇的镇长带到法国去,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培训,培训回来他们就眼光大变。现在很清楚一点,留住了这些古镇也就带动了中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使大家认识到我们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好东西,并认真保护它。我也通过这些工作培养了这些干部,所以说在这个问题上我是比较自豪的。

我自己也注意人才培养,注重对子弟的培养,希望他们能够继承我的事业,一茬一茬能够连起来。现在好几个我的第二代、第三代都是博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我的孙子阮一家,我送他到荷兰最好的城市规划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去学习,硕士毕业后回国和我一起做城市保护。同时,我也教育他们在工作当中脚踏实地,以国家利益为重,保护好我们历史文化遗产,希望大家都能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就是要识货。我现在每年在做的“遗珠拾粹”这个自选的科研项目,就是得看到这些珍珠,别把它踩到泥里去,要把它捡起来,使人们晓得它的价值,让它发扬开来,也就传承了我们的文化,一代一代往下传,我觉得这一点做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我们到现在为止,已经保护好的历史城镇大概有二三十个,像平遥、丽江,这些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我希望这样的理念为大家所真正接受。我虽然已经老了,但还是要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还是要守住这一方土地,让它能够成长出新的一代,把世界遗产传承下去,这就是我的心境。

“我们就应该继承祖训,不忘祖辈的教导,并且把这种家规家训传递给自己的子孙”

问:请谈谈您对家风家教的理解。

阮仪三:听我父亲讲过,先祖阮元的家训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词:孝悌、励志、规约、清廉、务实。有了传统的家训以后,我们就应该继承祖训,不忘祖辈的教导,并且把这种家规家训传递给自己的子孙。家规家训很重要,还在于我们是不是理解它的含义。他给我们留下来重要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慎终追远的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力量,让我们能够继承他的遗志,做一个有文化、懂道理的好子弟,通过家训把整个家族团结凝聚起来。

我的老祖宗阮元是个大清官,他廉洁奉公,留下了不少典故。比如每到生日那天,他一早就带着书童走了,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一个人在那里看书、喝茶,这样别人找不到他,送礼也送不到,叫“茶隐”。

另一方面,阮元不光是清官,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是很好的典范。他办了很好的学校,在广州办的学海堂,在杭州办的诂经精舍,培养了很多著名文人,如龚自珍,对中国文化有重大贡献。他自己一方面做官,一方面不抛弃对文史的研究,在文史方面被称为一代泰斗。这一点也应该是我们后人很好地继承和学习的。现在大家推举我负责组织家谱的延续,主要目的是通过家谱的延续继承阮家的传统,团结互助,互通互济,报效家国。要有家国情怀,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祖国。

问:作为一位有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对于党员干部读书学习,您有哪些建议?

阮仪三:我的建议就是书一天都不能不读,而且读书我喜欢博览群书。读了以后要勤记,要做笔记要做摘抄,这样才能留下印象。有人说随便翻翻,那就是过眼烟云,留不下东西。到现在为止我还是经常记笔记,书也出了不少,为什么呢?就是不懒,想到东西把它写下来,到一定程度收录起来那就能出一本书。所以说零珠碎玉可以集腋成裘,零零碎碎的布料把它连起来也可以做件衣服。这个就是我读书的态度,也是些诀窍。

“我常常到省里、县里去,发现以前的大吃大喝基本上没有了,作风好多了”

问:您对全面从严治党有哪些感受?

阮仪三:这几年我们党更加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弘扬正气,强调每个党员要重视自己的党性修养,这也是党的神圣责任,我觉得非常好。同时我们抓了很多贪污腐败分子,抓了很多不正之风,我非常赞成。我常常到省里、县里去,发现以前的大吃大喝基本上没有了,作风好多了。但还有个问题,有的吃喝改头换面了,明面上没有大吃大喝了,但暗地里还有人在大吃大喝。

“我们要为中国梦做贡献,不遗余力地与时代同频共振,保护中华文化遗产”

问:请您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题写一段寄语。

阮仪三:习近平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说:“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面对重大的历史机遇期,我们唯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正遇上这个盛世的好时光,又有英明有卓见的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领导,我们要为中国梦做贡献,不遗余力与时代同频共振。保护中华文化遗产,创建有中国特色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城市和幸福家园

(采访整理 冯国刚|摄影 胡思远)

【阮仪三简介】

阮仪三,1934年11月出生,苏州人。现任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力促平遥、丽江等古城古镇的保护,被誉为 “古城的守望者”。主要著作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古城笔记》等。

【采访札记】

中国古城古建的忠实守望者

在今天的山西平遥古城,有一条“阮仪三街”。古城人民以这样的方式褒奖当年“刀下留城”的阮仪三先生。正是阮仪三先生当年的“力保”,有不少像平遥这样的古城古建才得以保存和修复。

虽已是耄耋之年,阮老仍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在这里就能看见我家”,在阮老的办公室,他指着远处的一幢居民楼对我们说,他每天坚持走路上下班。

“哎呦西瓜呦,要啊?”谈到乡愁,阮老即兴“唱”起了他孩童时代听到的回响于苏州水巷的叫卖声。这一声悠长的调子带着我们穿越时空,仿佛来到了恬淡惬意的江南水乡,也让我们瞬间理解了“什么是乡愁”。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阮老说,是一颗赤子之心开启了自己保护古城古建的道路。1962年,28岁的他就跟着老师董鉴泓先生大江南北去调查古建筑。当看到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在人们的漠视中遭到破坏,他立志要为此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阮老几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践行肩负的重任。平遥、大理、昭化、凤凰、周庄、上海石库门……他奔走呼吁,力促古城古镇的保护与修复,留住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

几十年来,阮老为如期完成平遥古城的规划,他自掏腰包解决衣食住行;为周庄、乌镇、同里、甪直、西塘、南浔等江南六镇申报世界遗产时,他送六个镇的镇长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培训……阮老曾自嘲常年在做“倒贴生意”。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我虽然已经老了,但还是要守住这一方土地,让它能够成长出新的一代,把世界遗产传承下去。”今天,阮老依旧行走在“踏察”的路上。(冯国刚)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图片及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编辑:小腮红

Hash:63735367e15c7b2258876f69b6d08f53ee5acf50

声明:此文由 最美扬州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