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一个时代的缩影,在那里不只有乡愁,还有美好的人情
眷村,是那个家国离乱的年代,无奈之中形成的村落。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人,在漫长的时光中,用尽生命扎根在这头,但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大陆那头。
眷村——只属于那个你年代的产物150万人来到台湾,不仅给台湾的当地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其实他们自己大多数也是步履维艰。这些人离家万里,来到这个祖国东部的小海岛上,要钱没钱、要住处没有住处,当时的处境不知道有多么艰难。国民党既然把他们带来了,总不能不管他们,就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台湾当代社会一个很重要的人口聚集形态——眷村。
台湾眷村
说是村落,但是远远不是你想的那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一开始,来台湾的外省人只能住在寺庙、学校空地、日本人遗留下来的地方,或者是在部队周围的闲置地方搭个棚子作为临时住所。这就是眷村最早的样子。
当然。这也和老蒋当年的热血感召有很大的关系,在“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鼓舞下,大家都坚定地认为很快就能回到大陆了,所以眷村基本就是一种临时过渡的居住状态。甚至有些眷村的家庭每天都会把衣服被褥,折起来放到箱子里,晚上在拿出来,时刻为反攻大陆做着准备。但是慢慢的大家发现好像“反攻大陆”没有那么容易,政府才开始统一兴建一些红砖屋舍,一些基础设施才开始建筑。到后来,眷村的设施还是很完善的,有学校、医院、澡堂、商店、饭店等等,在那里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
眷村的形态有千百种,外省的军公教员都有自己的舍区,住在眷村的还是以军人为主,在全台湾几乎部队附近都有眷村。
眷村,是一个又别与台湾本省人聚集的外省人的“圈子”,他们为避免和台湾本省人接触,产生冲突,把自己围了起来。所以,对于台湾当地人来说,眷村总是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就像本省妈妈总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到眷村里面玩耍."好像眷村是另一个世界一样。
一开始,我把眷村理解成为”部队大院“,但是好好想想,其实也不太一样。在眷村,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各省人士皆有,只不过是为了生存而形成的一种无奈的组合。
眷村——每一个名字代表着一个军种眷村经常按照军种或是兵种的不同来区分,这就反应在眷村的命名上。比如说,常有什么陆光一村、陆光二村,这一看就是陆军的眷村,而像”大鹏“或”凌云“就是空军的眷村。关于不同军种的眷村类型,眷村出身的女作家朱天心,在她的文章《想我眷村的兄弟们》有一段既贴切有有趣的描述:
空军村的妈妈最洋派,懂得化妆,传说都会跳舞,都会说些英文。陆军村的妈妈最保守老实,不知跟待遇最差是否有关。海军村的打牌风最盛,也最多精神病妈妈,可能跟丈夫们常年不在家有关系。宪兵村的妈妈几乎都是本省籍,而且都很年轻,甚至还没小孩,去他们村子玩的小孩会因听不懂闽南话而莫名所以地认生不再去。 最奇怪的大概是情报村,情报村的爸爸们也是常年不在家,有些甚至村民们一辈子也没见过。他们好多是广东人,大人小孩日常生活总是言必称戴先生长戴先生短,仿佛戴笠还健在,且仍是他们的大家长。眷村的等级差别很大,等级高的像美国郊区的小区,低的简直就是贫民窑。在所有军种的眷村中,空军眷村算是条件最好的,这也跟空军的气氛有关,台湾有句俗语”空军少爷兵“。由于空军都是单兵作战,所以与陆军比,特点就是贪污少,而且人员的素质也都很高。当然,空军的待遇和福利都非常好,毕竟培养一个空军飞行员真的是很不容易的。而且空军的派系单纯,政治侦防也比较松(主要是小蒋不负责空军部分)。但是空军眷村的家庭没几天就有可能接到噩耗,家属遇难,所以空军眷村也总是笼罩着一层伤痛的阴霾。这种情况海军其次。说到陆军的眷村,只能用”乱“来形容了。陆军的眷,在这些军人眷村中也是待遇最差的,在上面的文章中就能听出陆军妈妈们的辛酸与无奈。
陆军眷村——四南村
和大陆的”大院“不同的地方是,在大院里面一到过年院子里是冷冷清清的,大家都回老家过年了,等到年假回来,大家在一起分享自己从家乡拿来的特产,高兴的聊着回家乡的见闻。但是在眷村里,因为基本没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大多数都是青年。因为大家都是从大陆过来的,在台湾都没有亲人,过年没有老家可回去。就只好远亲不如近邻了,把来自天南海北的邻居当作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过个年。这时候,其实也挺好,大家能吃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有东北大娘做的饺子,有西北妈妈做的羊肉泡馍,有四川幺妹做的辣子,还有江浙一带的小笼包、灌汤包、生煎等,大家围炉而坐,共同唠着家常,也是很有爱的。
当然了,聊着聊着就难免聊到回家这个事情上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的心情到那时都是很难过的,离家万里,归期未至,谁不想家,谁不想家里的妈妈啊!尤其是在这种过年过节的气氛下,团圆饭最后往往变成思乡饭了,一个人开了想家的话头,大伙就都要泪流满面了。
眷村——有着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眷村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姓,自然也囊括了大江南北的美食。在眷村,一提到山东人们不会马上想起青岛、孔子、蓝翔,而是首先想到大馒头,好像包子馒头成了山东的符号似的。包子、馒头、油条、豆浆,这些小吃也是随着外省人入台,才在台湾社会流行发展起来的。就像现在有很多的“眷村菜”,“眷村口味”,并不是因为这些菜有多好吃,而是一种“怀旧料理”,只是想用这些特色美食,让大家记住那个时代,记得在台湾曾经有个地方叫眷村。这些菜品,仿佛就是一部行走的纪录片一样。
带有眷村风格的餐厅
在当年,军人的津贴有的根本不够一家人的花销,所以这些军嫂们就开始自己在家做家乡的小吃、美食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赚点零花钱贴补家用。她们走出眷村,早上买点油条豆浆,包子米粥,黄昏时,在兜售自己做的馒头花卷,大饼米糕。慢慢的这些口味也被台湾民众所习惯了。因为食材都是台湾当地的,所以口味不会和家乡的一样正宗。再加上左邻右舍的相互学习,串门都能串出一道新菜来,这些小吃、菜品就更加的丰富多样了,这也丰富了台湾的饮食。
油条豆浆
在本省人和外省人的相互融合中,台湾人的饮食习惯也受到了外省人的影响。就比如,台湾人本来是不吃牛肉的,因为在那个耕种的年代,牛就是自己家里的“老伙计”,人们和老牛互相陪伴,是不会吃牛肉的,直到现在,还有一部分人一直遵守着这个传统。所以,现在台湾有名的小吃“川味红烧牛肉面”,就是这些外省人到台湾以后凑合做出的料理。豆瓣酱加上红烧汤头,在放几块美援品牛肉罐头里的牛肉,在台湾人们不吃牛、不吃面的情况下,几十年后,反而成为了人尽皆知的特色美食。有台湾人还特意去四川寻找正宗的“川味红烧牛肉面”,这怎么可能找得到,这本身就是台湾人独创的美食。
川味红烧牛肉面
还有在大陆打出名堂的“永和豆浆”也是一样,与台北市一桥之隔的永和,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一群大陆来到了这里,因为没有工作,便开始做起了磨豆浆、买豆浆的工作。每天两三点起来磨豆浆、煮豆浆,早晨在推着小车出来买豆浆。但是当年台湾人对豆浆的感觉就像是没喝过老北京豆汁的人闻到豆汁一样,大家都不喜欢豆浆。过几年,台湾的棒球小将屡屡在大赛中拿奖,大伙经常得熬夜看直播,早晨出来,就豆浆店铺开门最早,所以慢慢的就有越来越多的台湾人习惯了看完比赛出来喝一碗热乎乎的豆浆了。后来,看比赛、喝豆浆还成为一个习惯了。
眷村的豆浆
除了眷村的特色小吃,当年跟随国民党来台湾的还有一大批厨师,他们退休以后,纷纷在台湾各地开馆子,也极大的丰富了台湾当地的饮食。
眷村——有些影视剧值得我们看看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的一些年轻人的名字响遍了华人世界:林青霞、王祖贤、李安、邓丽君、罗大佑、龙应台、郭台铭……
但是大多数的人们都不知道。这些影视巨星、导演、作家、富商们。都来自台湾的眷村。关于作家导演有这么一种说法,眷村素材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的沃土,在她们的作品中也都有所体现;眷村的小孩拉帮结党,和本省的小孩打群架,街上传来阵阵香味,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原乡与客居的差异,这些都能让村外的民众慢慢的了解眷村里的事情,也为二十年代六七十年代的眷村生活留下了一段又一段悲欢离合的记录。
眷村的明星艺人
关于台湾的影视作品有很多,我推荐大家看看电视剧《光阴的故事》和纪录片《伟忠妈妈的眷村》,这两部作品都是台湾的电视教父王伟忠导演的,当然王伟忠也是来自眷村的孩子。
《光阴的故事》虽然是一部电视剧,但是也是有人物原型和故事原型的,这是08年,王伟忠和王佩华为了纪念他们的青春和已经拆除的眷村拍摄的一部107集的电视剧,故事主要写了从六十年代到两千年左右从眷村成长起来的外省人二代的事情。
导演——王伟忠
《伟忠妈妈的眷村》是王伟忠在知道自己的故乡嘉义建国二村将要拆迁后,用了5年的时间拍出来的纪录片。记录片中记录了从北京而来的妈妈在建国二村五十多年的岁月,再现那个离乱动荡的年代生活在眷村的人们的生活,不仅能够让出自眷村的二代、三代……看到了自己爷爷们、父亲们的故事,也记录下了眷村这一独特的文化。
不论是电视剧还是记录片,其中都有很多的感动人心的故事,有每天都在吵架的包子铺大爷大妈,有眷村孩子吃百家奶长大的故事、有一直相信能回大陆,所以一辈子每买过床的杨妈妈……有太多太多的小八卦和大事件。在漫长的时光中,在那里有家长里短、有柴米油盐、更有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结语离乱之下,时代的浪潮中每个人,命运浮沉,大同小异,却被卷入乱世之中,身不由己……
有人说,虽然一切的起因都是政治,但是这一刻,我们能不能抛开政治,来用心感受一下这份思念。
Hash:7444625eee902dd21349d7971d2d50b06db120bc
声明:此文由 松松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