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镇,一座没有受到商业化侵蚀的西部古镇
赤水之旅,除了酒店周边逛过的赤水古城外,大同古镇算是我们的第一站,关于古镇赶场的盛况,渝帆已在前面的游记中单独分享,这里就专门写写大同这个古镇。
商务车载着我们从赤水市城区沿赤水河边的旅游公路逆水而上约十来公里,就看到一条支流汇入赤水,这条河便是与大同古镇有关的大同河。在大同河与赤水的交汇处有一片绿洲,上面遍布白鹭,此地便是大同古镇的入口。
在历史上,赤水河作为黔北重要交通运输渠道,大同古镇与沿河的其它古镇一样,曾经商贾云集、人声鼎沸。不过随着陆路运输的改善,这些沿江古镇的经济地位大受影响,很多已不复当年之勇。其大同古镇也是在上世纪末才修通公路桥,新的集镇从古镇上方沿公路修建,而古镇的风貌便幸运的获得了原滋原味的保存。
整个古镇呈线状沿大同河而建,青瓦木结构的房子为做生意而建成了临街铺面。古镇头尾的两座码头承载着古镇的物流功能。大同河上游的物品顺水而下来到古镇交易,这些乡间的特产再被顺流运往下游的赤水,再沿江而下可达长江沿线的重庆、武汉等地。
看到我们一个拿着一台相机,街边喝茶的王大爷以为我们是什么媒体的记者,便拉着我们谈起了大同古镇的历史,他说大洞场历史上曾产生过象曾蟾光、陈贡珊、黄三之、张朝阳、张素莲等许多对这一区域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历史文化人物,流传着曾神仙神算一碗水、陈朝议平匪保民、黄诗翁寄情山水、郑烈女受皇恩建牌坊、点翰林愤世倒观音等烩灸人口的动人故事,也曾进行过1862年太平军石达开一部与清军激战大洞场,1935年3月10日红军游击队袭占区公所等兵争故事,限于篇幅,渝帆实在不能一一展开记叙。
关于大同古镇的名字,一位茶馆老板告诉渝帆,他说大同古镇原来根本不叫大同镇,而叫“大洞场”,场镇两边的古碑有明确的记载(渝帆按他的指示去寻找过石碑,但并没有找到),始于清代,因附近多激流飞瀑,而古汉语中称激流为“洞”而得名,场镇依山临水,就势修建,房屋串架紧连延展、相对一字排开。街房、宅居多为清代和民国初期的建筑,且多为“吊脚楼”、木串架结构、小青瓦面、一楼一底一阁楼,少数为杉皮、草盖屋面或砖木结构。
古镇的街道由下码头、平街、沙湾组成。街面均为条石面板,宽三到五米,弯曲起伏,宽窄不一。场镇内规模较大的建筑主要是建于清代的天后宫、禹王宫、万寿宫、王爷庙等庙宇;列入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名胜古迹有“清朝议大夫陈贡珊碑”等。
大洞场并不大,按照当地人的说法,一家炒菜四邻皆得其味,一户谈笑邻里皆闻其声;但当我们一踏上这里的街面,就会为脚下被一代代人的双足磨去棱角、磨出凹凸槽的条石街面而感慨不已;就会为场东场西的几株百年老龙树历尽风雨沧桑而遐思顿起;更会为雕梁琢石的精湛工艺和谦和淳朴的民俗民风而油然生敬。
大同古镇的牌枋,之前看过好友斋主的游记,据他说之前是没有这个牌枋的,这是当地政府为开发旅游而建造的产物。
古镇上有很多茶馆,这些茶馆是老人们赶场聊天、叙旧的场所
古镇上简陋的理发店,三元五元便可以理一次,虽然比不上都市里发 廊的高档,却也经济实惠。
技术娴熟的老裁缝是每个场镇上的标配,以前以订做新衣服为主,现在随着现在工业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款式的追求更来越多,这些老裁缝也只能以缝补衣服、修改裤脚为主了。
热闹的大同古镇,大家从四面八方赶过来
两哥俩正在检验镰刀的刀锋
一位老人从窄窄的石板老街走来,仿佛从历史中走来
正在此时,一位小朋友从身边跑过,恰如历史与现在的碰撞。
背着背蒌的老人从街巷中走过,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
古镇保护得挺好,全是石板路,但远处的一栋小楼房有些格格不入的长在那里。
古镇随拍
渝帆坐下来听老人讲古镇的历史,不解的地方向老爷子请教。
古镇的老人,除了喝茶,就是打牌,这种牌在渝帆老家叫长牌,这里好像有另外一个名字,渝帆问过,但此时却想不起来了。
其实打法与麻将有点类似
无忧无滤的小朋友,还开心的与我打招呼
从古镇上从容走过的老人,街道两旁全是镇上的原著居民,并没有太多的商业化街铺
街边的一户人家,正在聊着家常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这是一家客栈的纸写广告
渝帆注意到,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挂有一床蔑席,估计是遮阳用的
古镇唯一的一座夸江拱桥
走过石桥,向左行几百米但有一个大岩仟,里面有数百平方,一个角落处还修有几间民房,前面则有一条飞瀑从顶上飞过
另一个角度看这个岩仟
古镇纵横交错的青石古街
另一个叉路口古街
古镇上并没有太多的游客,我们遇到的基本都是本地的居民
古镇的万寿宫
禹王宫
古镇上用石条砌成的建筑,为古镇增添了一些岁月的痕迹
崁离宫
宫内有很多非常精美的石刻雕塑
坎离宫内,是一家售卖手工油纸伞的店铺
大同古镇的水码头,现在空空荡荡,但却能看到曾经的繁华
街边,一位老奶奶将橙子切成片来晒干,以后泡茶喝
一位在街变打望的老奶奶,从小一直在这里看到老,是乎总有看不完的景。
放在房顶上掠晒的橙干
排列整齐的橙干
古镇位于赤水流域,这是一条盛产美酒的河流,所以也有一些酒元素的装饰。
陈贡珊碑:大同古镇碑湾,竖立一块高3.6米、宽1.6米的石牌,是赤水市现存最大的碑记。碑文分14行,每行48字,共621字。陈贡珊是清末大同古镇知名人物。他的子侄陈玉生、陈玉昆、陈念贻均为清末留日学生,在日本时曾与革命党人孙中山、黄兴等有过交往。碑刻记载了陈贡珊在大同古镇组织团练、保境安民、维持治安、重视教育、开文明风尚、教化乡民等事业上作出贡献的事迹。
其碑文如下:士君子会际风云,得有裨于君国民社,祈裳纪绩,竹帛流芳,辛已。然亦有不出门,泽及桑梓,一乡称善士,没世享隆名。穷达异,功德同,广狭殊,馨香一也。我境前清诰封朝议大夫陈公贡珊,英年积学,洞达世故。甫及壮,里人推为五云寨团练。排难解纷,督团练甲,户庭初出,措施裕如。即而望益著,众推为大同场总甲,统属二十余团。范围辽阔,举重若轻。其对于团务也,备器械,制旗帜,勤操演,步武整齐,号令严肃。官府或零点,或调操,每膺特奖。由是井里肃清,居民安堵者历数十年。其对于理讲也,大小争端,必悉心体察,得公一言而涣然冰释。由是而有争辄息,战诉绝少,庭讼花落,民生春和者,亦数十年。其对于地方官也,不涉逢迎而臭味投合,持论以平,言事以实,廓然大公之梗概,毕露于一坐晤间。历任官辄加优礼,倚资臂助,直以河西数十甲完全委托,深信之而弗疑。官绅相得,障碍一空。数十年衙门少苛求之政令,乡里无不泄之冤情,良有以也。至其经办义仓,广储民食,倡修义馆,嘉惠士林,饥岁有所取资,文风赖以提振,其效果更不啻数十年已耳。他若事二老也孝,待诸昆也恭,创宗祠以笃本根,设家塾以培兰桂,立文坛以化育,一生善状,更仆难终。尤为地方人所矜式,清末辛亥,公年六十有四矣。捐馆之会、槐以通家姻世谊,诣灵题主,乡人即议勒石为叙。无何反正,议遂寝。今越七年,乡人悼长城之既坏,抚遗泽兮弗忘,临流竖碑,万复请叙。槐窃谓碑名纪念,竖自众人,当以事业之关于地方者为主义,受就素所悉知,纪其大略,以见士君子功德及人,无论遭遇如何,均当不朽。惟槐衰病且甚,勉强为文,情至欠伸,乃复歌曰:河水奔腾,波浪番新,风规所响,与水俱清。又歌曰:山石坚厚,古今依旧,典则所垂,与石并寿!
前清甲午科举人拣选知县里人王家槐谨叙并书。民国七年古历戊午年十二月初七日建立。
Hash:771a4bef1ed36575025220437aff1bb06e5d9bd3
声明:此文由 渝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