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将台堡 长征从这里走向胜利

◇新闻117记者 刘雅坤

宁夏固原,地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居西安兰州银川三地形成的三角地带中心。不了解它的人,也许会认为这里只是西北一座偏僻无名的小城,其实,自汉朝设郡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已经赋予了这座古城独特的印记。金戈铁马,这里是丝路重镇、塞上咽喉;红旗漫卷,这里留下了红军的足迹。翻越六盘山,会师将台堡,长征从这里走向胜利。

将台堡的欢庆 红军长征最后一个会师地

(将台堡)

将台堡,位于宁夏西吉县城20公里处的葫芦河东岸,战国秦长城在这里向东转折,古称西瓦亭,历代都有修建,为屯兵戍边时点将出征之用,因此得名将台堡。80年前的10月22日,红一、二方面军在此会师,这个西北的小村庄成了八角帽和红五星的海洋

在将台堡三军会师纪念馆,西吉县委宣传部的张明指着一张张资料照片对记者介绍当时的盛况。研究红军长征途经西吉、会师将台堡这段历史20多年,张明对于将台堡在长征中的历史地位有着自己的见解,“很多人都知道会宁会师,其实将台堡会师的意义同样重要,而且更具有标志性,因为这里是长征的最后一个会师地。”

将台堡革命旧址

1936年夏天,红一方面军东征胜利回师陕北后,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合的战略决策。5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为西方野战军,由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挥师西征,向陕甘宁三省边界进军,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7月1日,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7月5日,中共中央指定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在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等力争下,红二、四方面军决定共同北上,同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合。

10月9日,红一、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而此时,红二方面军正奋勇苦战在从甘南仓促北移的艰难征途之中。

由于张国焘主张西进的分裂活动拖延了时间,丧失了战机,致使正在成(县)徽(县)两(当)康(县)地区发动群众建立临时根据地的红二方面军陷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 严重形势下,红二方面军经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批准,于10月4日放弃成徽两康地区,迅速向北转移。

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率二军团到达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及所部第二师会师。会师部队12500人在将台堡东侧的大场上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联欢会。

(将台堡会师场景再现)

至此,继红一方面军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征,并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之后,红二、四方面军也胜利地完成了长征。以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地区会师为标志,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1996年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落成,巨型花岗岩纪念碑上是三尊象征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红军头像,“这是对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历史地位的充分肯定。”张明说。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将台堡,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花篮并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如今的将台堡已经成为重温长征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长征精神的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地游客慕名而来,形成了参观学习的热潮。

单家集夜话 长征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单家集陕义堂清真大寺)

从三军会师纪念馆向南10多公里,一座肃穆典雅的伊斯兰风格建筑矗立在公路边,“单家集陕义堂清真大寺”几个字在西北炽烈的阳光下闪着金光。这座单家集历史最久的清真寺,曾经两次接待过长征的红军队伍,留下过许多动人的故事。每次讲起,居住在这里的八旬回族老人拜福贵还是激动不已。

(拜福贵老人)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第一次途经单家集,进村后,红军严格执行尊重回族宗教信仰与生活风俗习惯的“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给老百姓干农活、送药品。这些举动让老百姓认识到,红军是仁义之师。

(三大禁条四大注意)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再次来到单家集,回族群众兴高采烈地走出家门,在街道上摆上桌子,放满了茶水、水果油香馓子等食品,热烈地欢迎红军。当天晚上,毛泽东就住在回族农民文海的家中,拜文海就是拜福贵的父亲。就在这间陕义堂清真寺的厢房里,毛泽东与阿訇马德海促膝夜谈。毛泽东盘腿坐在土炕上,一边喝着盖碗茶,一边向马阿訇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马阿訇翻开《古兰经》向毛泽东介绍回族信仰,两人谈得投机,屋里不时传出爽朗开怀的笑声。

(单家集夜话场景复原)

“当时怕毛主席睡不惯北方的土炕,就卸下两块门板垫在炕上,你看,现在还在呢。”老人指着门板对记者说,“还有这门上的弹孔,都是当时飞机轰炸留下的。”1935年10月6日,红军在单家集呆了一天时间,国民党飞机对单家集进行轰炸,共投放了7枚炸弹。清真寺的门板上留下20多处弹孔。

(留有弹洞痕迹的房门)

如今,那个留宿的小院已经成为历史遗迹被保存下来供后人参观,拜福贵老人也成了义务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游者讲述红军战士的感人故事,讲述长征留下的革命佳话,讲述当地回族群众和红军互帮互助的回汉融合画面。一讲就是20年,可老人从不厌烦,“红军留给我们单家集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要一直讲下去,让更多人知道!”

盘山上高峰 峥嵘岁月化作澎湃诗篇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

一首《清平乐·六盘山》,让这座山名扬中外。六盘山,横跨陕、甘、宁,自古以险峻著称,因必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而得名。今天,人们可以从隧道中轻而易举地翻越六盘山,而在长征中,六盘山则是横亘在陇东高原上的一座天险。

1935年10月7日清晨,因敌情紧急,刚刚从单家集行进至张易堡的毛泽东,率领红军向德隆县转移。一直阻击尾追的敌人,也向六盘山急进。此时,敌三十七军二十四师紧追不舍,东北军骑兵第七师踞守于六盘山东麓,妄图前后夹击消灭红军于六盘山。为了不惊动驻扎在隆德县城的敌人,部队向东南绕过隆德县城后,开始翻越六盘山。

(六盘山纪念馆雕塑六盘山抒怀)

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沿小水沟上山,从六盘山主峰之一的牛头山北侧过山,大约早晨8、9点钟,已经登上了山巅。在越过一道山梁之后,毛泽东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一边眺望着远方,一边高兴地说:“这里可观三省,快到陕北了!你们看,天高云淡,红旗漫卷,大雁南飞,六盘山的景色多好啊!”说着,他注目凝神,沉浸在久久的深思之中。在翻越六盘山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于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住地,用铅笔修改了这首在长征路上吟哦成诵的诗词,挥笔写出了《长征谣》。这一词作于1942年6月1日在《淮海报》上发表。1946年8月,又改写为《清平乐·六盘山》,在上海解放日报》发表。

红色旅游胜地 一条小道浓缩二万五千里

六盘山上,红旗漫卷。作为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成为红色革命之山、胜利之山。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红色旅游胜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六盘山纪念馆)

2005年,坐落在六盘山主峰上的红军长征纪念馆落成开放。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纪念馆由“红军不怕远征难”“红旗漫卷西风”“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到长城非好汉”四个部分组成,展示了红军长征中的上百件遗物、文物、图片资料,再现了红军长征3次经过六盘山时的斗争历史。纪念馆的顶部是红军长征纪念碑,东西两侧分别是毛泽东手书的著名诗词《七律·长征》和《清平乐·六盘山》。2012年,扩建为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由接待区、红军小道、纪念广场、吟诗台游览区和展馆五部分组成。

(红军小道入口)

“我们是沿着红军小道一路走上来的,这个旅游项目把六盘山的风景和长征故事融为一体,就像亲身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沿山路而上,记者遇到了来自宁夏银川的一对小夫妻,他们告诉记者,来固原之前就定好要来六盘山看一看,不单是为欣赏美景,“以前对六盘山的印象只是上学时的课文,现在能在这里亲身感受那段红色历史,还是很受教育的。”

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红军小道的入口在六盘山上通往红军纪念馆公路的半山腰处,全长大约3公里,从这里可以徒步到达红军长征纪念馆。这条小道运用微缩景观展示了红军长征路上的18个主要事件,每走一段就有一个故事。六盘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小道充分利用六盘山的山水资源,还原了如瑞金告别、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场景。每一个雕塑场景旁,都用文字标牌注明了这个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现在这里已经成了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项目,来到六盘山,就会走走这条“长征路”。

Hash:2820d36682b00948d6624ac534f8519af55e7e20

声明:此文由 新闻117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