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青铜峡:名峡古渠世界治水文化之瑰宝

有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再曰:天下黄河富宁夏。作为母亲河,黄河给予了宁夏丰富的资源,而引黄灌溉则把母亲河的这份馈赠化为了无穷的财富。真乃是,黄河径流,浸润“塞上江南”;引黄灌溉,九渠福泽万家。

南有都江堰,北有青铜峡。青铜峡是秦渠、汉渠、唐徕渠等引黄灌溉古渠系的发源地,这里的每一条渠、每一处闸、每一座坝,都是穿越了千百年厚重的历史遗迹。历经2000多年沧桑巨变,惠泽“塞上江南”的宁夏引黄灌溉古渠已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以向全世界展示宁夏的治水文化

“零的突破” 黄河古渠成“世遗”

黄河造就了宁夏平原贺兰山捍卫着宁夏平原。黄河在宁夏段是西南——东北走向,全长397公里,纵贯宁夏平原。这里山舒水缓,沃野千里,河面稍低于地面,无决口泛滥之患,有引水灌溉之利,因而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谚语。

宁夏引黄灌区是我国著名的河套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历史悠久,为我国治理黄河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造就了宁夏这方被誉为“塞上江南”的沃土。尽管有了黄河母亲这个天然的优势,但如何控制并利用这个优势是长久以来颇受关注的问题。据了解,在宁夏历代治水实践中,创造了先进的治水、管水、用水技术、广泛应用至今。

曾有人说,引黄灌溉古渠是宁夏大地上一座活的水利博物馆,这一点也不言过其实。继四川都江堰工程之后,宁夏引黄灌溉工程成为了中国古渠系灌溉工程的典范。2000多年以来,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七星渠、美利渠、羚羊寿渠、大清渠、惠农渠、西干渠、东干渠、跃进渠等古渠至今仍汩汩流淌,它们像镌刻在大地上的铭文,记录着宁夏水利沧海桑田的历史。现今,引黄渠道纵横交错,密如织网,灌溉面积780万亩,可以说2000多年的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流淌的水利开发建设史。同时,推动了宁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对区域社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秦渠

塞上黄河穿行而过

“九渠之首” 青铜峡传承治水文明

黄河穿境而过,流经62.8公里。贺兰、牛首两山隔河相望,形成峡谷,两岸山壁,颜如青铜,“青铜峡”由此得名。

秦汉起,先民就在这里凿渠引水,秦渠、汉渠、唐徕渠等宁夏引黄古灌区14条古渠中,青铜峡分布有12条古渠,因此素有“九渠之首”之称。

宁夏灌区是独得黄河水的膏腴之地,有“黄河百害,为富一套”之说。除了大自然的恩赐,还依赖发达的水利灌溉工程。在宁夏,青铜峡引黄灌溉渠系最多。始建于秦汉时期的引黄古灌区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是宁夏平原的“粮仓”,已有引黄灌溉历史持续2000多年。宁夏引黄古灌区14条古渠中,发端于青铜峡的有10条,青铜峡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发源地。青铜峡灌区分布的10条古渠分别为秦渠、汉渠、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大清渠、泰民渠、跃进渠、东干渠、西干渠。

对此,自治区水利厅渠首管理处党委书记刘建勇解释,历代先民开创的自流灌溉、无坝引水等水利工程奇迹,与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相比毫不逊色。

青铜峡有着2000多年源远流长的引黄灌溉历史和底蕴和丰富的水利遗产及文化内涵,在历史时期形成了完善的无坝引水、激河浚渠、埽工护岸等独特的工程技术,以及在持续运行中衍生了独特的祭祀文化和灌溉文化等。

青铜峡108塔

生态立市 乘古渠之风打造新业态

深秋时节,穿行在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茂密的芦苇蒲草随风摇曳,成群的鸬鹚栖息枝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卷跃然眼前。

因河而存,因水而兴。青铜峡黄河水力发电枢纽运行50多年,催生形成了湖泊、林区、滩涂地并存的库区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几十万只候鸟来此栖息,青铜峡鸟岛进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行列……

如何承担起保护母亲河的重要责任?青铜峡市依托得天独厚的水生态系统,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涵养绿水秀林,融入沿黄生态经济带,书写了以水兴城、人水和谐的新篇章。

“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带来了富庶的物产,沉淀了悠久的历史,同时也积攒了丰富的旅游资源。近些年来, 青铜峡在生态立市的时代背景下,中华黄河楼、中华黄河坛、黄河大峡谷、大禹文化园、108塔等景区串珠成线,黄河文明、农耕文化丝路文化以及独特的民俗风情交相辉映,形成了青铜峡璀璨多姿、积淀深厚的文化风貌。

同时,青铜峡市深耕资源禀赋、全景式布局“黄河岸边”旅游产业聚集带、”稻花香里“休闲乡居体验带、”贺兰山下“葡萄酒养生度假带,让全域资源变全域风景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监制:孙滨

编辑:齐璐璐

Hash:b0bc9eb9024457b59b248e857eb45f6fc085ef07

声明:此文由 法治新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