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灵魂故乡的召唤——西海固女满拉

西海固, 被认为是“ 最不适宜人类生存” 的地区之一。在这里,生活着一群特殊的女性群体——女满拉。她们与这片土地一样, 简单而淳朴。在这里,土地的荒芜却滋长了心灵的富足。西海固, 召唤我一次次地回到她怀中, 犹如灵魂的故乡

来自灵魂故乡的召唤

西海固女满拉

撰文、摄影 / 焦东子

△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西吉县,女人们在清真女寺的大殿内做礼拜。

贫瘠土地上的“禁区”

西海固,位于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丘陵地带,泛指固原以及周边的几个贫困县,包括盐池同心原州区西吉隆德泾源彭阳海原这几个县区。其中除盐池外,由其他七个县区所连成的一片特殊困难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诗中的“萧关”就在今天的固原境内。古时的萧关是西部交通的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作家李敬泽在其长篇散文《寻常萧关道》中如此写道:“这是帝国的要穴,是我们文明的一处要穴,它无比柔软因而必须坚硬。”而今,作为古时中原自然屏障四塞之一的萧关却因干旱缺水、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UNWFP)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 2011年,甘肃临夏市前河沿清真寺的礼拜殿。在许多非穆斯林的眼中,清真寺几乎是禁区的同义词,也许有的汉族人在清真寺旁住了一辈子都没进去过。然而,如果你是真正地想去了解伊斯兰的宗教或学习相关的知识,清真寺的大门会为你敞开。

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一群头戴白帽的男人和终日戴着盖头的女人,世代劳作、繁衍生息。他们以《古兰经》的教义规范自己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并把孩子送到清真寺经堂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波斯语以及《古兰经》等伊斯兰教的相关知识,并将这一传统代代相传。在寺里学习的人被称作“满拉”(阿拉伯语音译),意为“伊斯兰学者”,以男性居多。明末清初时,当地也出现了女寺,开始有少数女性到寺里学习,但知道并了解她们的人并不多。

2006年的暑假,我在大学宿舍里彻夜不眠,抱着不会弹的吉他看书,与朋友聊着不着边际的人生理想或者听收音机。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马燕日记》带着大西北的辛酸伴随主持人温柔的声音走入我的心底。由此而起,我开始关注大西北,直到作家张承志的《心灵史》被翻开,大西北的干涩粗粝,西海固的灵魂样貌,回教的神秘历史……一下子击中了我久已被安逸生活掏空的心,从此无法释怀。2009年春节,我拿到一笔奖学金,终于有机会踏上宁夏西海固的那片黄土沟壑。

△ 2011年,甘肃省临夏市前河沿清真女寺的学生们在毕业典礼之前互相整理服饰。

循着《心灵史》的印迹,我试图走进这片土地的灵魂核心,希望触摸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信仰的真谛。探访清真寺是最好的途径,舍此别无他法,无论如何忐忑和冒昧我都要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一把智慧的钥匙,打开通向这个未知领域的大门。在种种机缘之下,西海固的大地和在此繁衍生息的穆斯林们,敞开胸怀接纳了我这样一个风尘仆仆的异乡女子。

在许多非穆斯林的眼中,清真寺几乎是禁区的同义词,也许有的汉族人在清真寺旁住了一辈子都没进去过。然而,如果你是真正地想去了解伊斯兰的宗教或学习相关的知识,清真寺的大门会为你敞开。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首先去拜访清真寺的阿訇,只有在他们允许的情况下,我才会进入其中参观拍摄。

△ 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综合清真女寺大殿上,做完晨礼的女满拉围在一起学习阿拉伯语。

每次进清真寺都必然先清洗干净,穿戴整齐,捧一颗和他们一样虔诚的信仰之心,恳请他们给我指引。无论是在此学习的学生还是博学的阿訇,都不会嫌弃或嘲笑我对伊斯兰从生活常识到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无知。也许一开始还谈不上沟通,从最初接触到的穆斯林生活常识到最终才有所理解的宗教信仰,我能做的只有细细倾听。

也许是我对伊斯兰教知道得太少,也许是她们太少被人提起,在拜访一所所清真寺的过程中,我才渐渐知道了女寺的存在,而且还有在此之前从未听说过的女阿訇和女满拉。这让同为女性的我充满了好奇,开始专注于走访、了解并拍摄女寺和在女寺里生活学习的穆斯林女性——女满拉。

△ 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同心县西大寺清真女校。这里实行封闭式管理,除周末和节假日之外,平时学生们出校门都要请假,她们一般通过公用电话和外界保持联系。

一日五番礼拜

当下的女满拉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部,戴盖头、穿长袍,没有年龄的限制,到清真寺女寺学习和男寺一样的课程。女寺一般是较大清真寺的附属,也可以独立设寺,管理人员为女性,可以是大清真寺阿訇的妻子或者女阿訇。女阿訇带领女性穆斯林进行每天的礼拜,站在前排的中间,位置虽不突出,但她们是极受穆斯林妇女尊重的精神领袖。

西北大清真女寺一般会设立女校,在校学习的女满拉大多比较年轻,年龄在15〜28岁之间。她们来自全国各地,一般是初中或者小学毕业,有一定的汉语读写基础。其修业年限各地不等,一般需3〜4年,不收学费,食宿全由寺里提供,学生只需缴纳数额较少的生活费。清真女寺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所有生活、学习都在寺内,每周休息两天,平时若离开女寺需要向老师请假。

女满拉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即一天五礼(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和上课。每天从早晨五点多钟起床到大殿做晨礼开始,除去休息时间,都在上课、礼拜,直到晚上十点宵礼结束,这一天的功课才算完成。家庭离女寺较近的穆斯林女性,可以根据她们自己的生活安排选择到女寺学习的时间,不受年龄的限制,不用住校,也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她们所学习的课程主要是《古兰经》和相关教律教法、阿拉伯语、历史甚至计算机等。

△ 2011年,甘肃省临夏市前河沿清真寺中的礼拜时间表。除了一天五礼(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外,每周五还有“主麻日聚礼”。

女满拉们的学习和纪律要求和普通初高中学校相差无几,期中期末都要考试,成绩好的要评优秀并获得相应的奖励或表扬,但是对她们的评估不全是看考卷上的成绩,而是要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毕业考试也非常正规严格,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面试部分请外寺的老师或阿訇考核相关宗教知识,成绩合格者,才能授予国家教育部认可的毕业证书。因为课程要求严格,大多数学生都会起早贪黑地学习。我在固原综合清真女寺拍摄时,认识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她家境不太好,不认识汉字,直接学习阿拉伯语的《古兰经》也非常吃力。她每天的课余时间都是手不离书,晚上别人都要休息了,她还趴在床上复习,早上四点钟左右就起床,赶在晨礼之前再看上一阵子书。

△ 200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综合清真女寺,年长的穆斯林妇女。她居住在清真寺中,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天五礼,从不间断。

学校由学生会规范地管理各年级、各班的纪律、卫生、学习、生活等,优秀的高年级学生还能给老师当助教,参与低年级的管理甚至教学工作。在走访同心西大寺的时候,我发现这里的学生食堂也是由学生自己管理的,抬煤块、清炉渣、做饭、打饭……都是学生们轮流值日。

当然,这些学经的女孩子也有着多彩的课余生活,下课后她们绣十字绣、绣鞋垫,打羽毛球、乒乓球;周末的时候去逛逛公园,观望一下过山车,甚至去台球桌边凑凑热闹;学校组织郊游的时候她们也在田野里撒欢儿,在风里雨里大声唱歌,对着相机的镜头搞怪装酷;她们也爱美,用凤仙花染红指甲,喷上从麦加带回来的香水,有时还会在睡前敷面膜。每逢集会,她们的各色盖头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 2011年,甘肃省临夏市前河沿清真女寺。毕业生拍照留念。每到毕业的季节,整个学校都弥漫着离愁别绪的伤感。这些学经的女孩子也有属于青春的小忧伤,也会因为对未来不可预料而迷茫。

每逢假期,女满拉一般会回到自己家里,边帮助父母干活料理家务,边复习功课,不会疏忽一日五番礼拜。有的还会到全国各地的大清真寺游学,游学只需自己准备路费,所到的清真寺都会热情接待并为她们提供免费食宿,游学目的是互相交流对宗教知识的学习体会和理解。高年级的还可以到边远的小清真寺支教。

在这片土地上,一间简陋的小房屋就可以是一所清真女寺。我所到过的最小的清真女寺是在东乡县的堡子社镇,小镇坐落在一条狭长的黄土塬上,女寺就在小镇边缘,一排年岁已久的小瓦房中的一间,面积不到三十平方米,紧邻男寺。门前是狭窄的小路,连绵起伏的山峦是它的后院。这样小而偏僻的女寺一般没有阿訇讲学,坊上(回民聚居区)的女人们平时都在家里自己礼拜,只有大寺高年级的女满拉放假来这里支教时才会开课。来听课的大多是年长的女性,她们白天为生计奔波,只能在早晨和晚上来学习一两个小时的《古兰经》和《圣训》,态度却异常认真虔敬。

△ 郊游中的女满拉也喜欢摘些花花草草,充满浪漫的小情调。

毕业季

每到毕业的季节,整个学校都弥漫着离愁别绪的伤感。这些学经的女孩子也有属于青春的小忧伤,会因为对未来不可预料而迷茫,也会为当下生活的艰辛而哭泣。她们会一夜夜地说着悄悄话,会合影留念、互赠礼物,她们把收到的每一份礼物都视若珍宝,仔细收藏。分别的日子,她们会彼此相送,一程又一程。

△ 2011年,甘肃省临夏市前河沿清真女寺。毕业典礼上,学校会赠送毕业生一套书籍作为留念。礼物由校长亲手送给每位同学,鼓励她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要忘记时时学习,保持进步。

在临夏的前河沿清真女寺,学校会为每届毕业生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学校邀请每个在校学生的家长(一般为女性)和坊上的其他女性参加,大多数学生的家长都会来,其中有不少是提前从偏远的山村翻山越岭来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住在宿舍里。因此,那几天的学校也会显得比平时繁忙拥挤了很多。

毕业典礼上,众多穆斯林女性端坐在一起,认真地听着学校领导和优秀毕业生的发言,气氛庄严肃穆。在举行典礼时,校方还会送毕业生成套的宗教书籍、各式盖头和其他礼物作为纪念。礼物由校长亲手送给每位同学,鼓励她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要忘记时时学习,保持进步。典礼结束后,校方会为毕业生组织郊游活动,让她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告一段落后尽情地放松一下。校方还会帮毕业生安排工作,一般是到规模较小的清真寺任教,距离比较近的地方,老师和同学还会亲自送她们到目的地,把她们安顿好了才离开,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无微不至。

△ 2011年,甘肃省临夏市前河沿清真女寺。学生们正在参加毕业典礼。毕业典礼上,众多穆斯林女性端坐在一起,认真地听着学校领导和优秀毕业生的发言,气氛庄严肃穆。

穆斯林的女满拉并不一定成为女阿訇或教职人员,她们从女寺出来后极少数会到伊斯兰教经学院或者出国继续深造,一小部分做讲学的阿訇或者去南方城市做阿拉伯语翻译,绝大部分还是回家继续过普通人的生活。她们在生活中恪守信仰,同时也不断地和这个社会融合。在马莲清真寺,我曾经和阿訇谈到过关于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的问题。伊斯兰教允许绘画自然风景,但是不能画人甚至是动物,更不能画真主、天仙和圣人。在麦加的天房(麦加城圣寺中央的立方形高大石殿)中除了三根支撑房顶的沉香木柱、照明设备和维修天房的阿拉伯文字记载外别无他物。所以,不管在任何有伊斯兰教信仰的国家或者地区,尤其是清真寺内是没有人物雕像和绘画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伊斯兰文化也在中华大地上找到了新的土壤,找到了新的生机和内容,和汉文化逐渐有了一定的融合。大部分的女满拉结婚的时候也会拍婚纱照,她们戴着盖头,除了手和脸是裸露的,身体其他部位都被充满特色的民族服装遮盖起来,透出一种内敛而含蓄的美。

△ 2011年,甘肃省临夏市。清真女寺的毕业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外出郊游。

我参加过一个女满拉的婚礼,当时正值夏天,我穿着短裤和短袖衫就去了,家里的老人看到了连忙把我拉到内屋告诉我要换上长袖长裤,因为来来往往的客人太多,她们很难一一告诉别人我不是穆斯林。在穆斯林家庭,即便是非穆斯林成员最好也按他们的生活规矩行事,这是一种基本的尊重。那天的新娘穿着一身大红的民族服装,化淡妆,戴着红色盖头,带着一点西域特色的面庞美丽而羞涩,静静地在内屋坐着。她的同学和女校的老师都从几十公里外的地方赶来为她祝贺,和她在一起合影留念。

从2009年冬天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结识了这些女性之后,我就爱上了大西北。在无边的黄土坡上,在人们日复一日的劳作当中,生活一页页累积,如一本质朴厚重的书。我也是女人,这里的简单和淳朴,这里的荒芜和丰富,正如我内心深处的渴望。西海固,召唤我一次次地回到她怀中,犹如灵魂的故乡。

>>> End<<<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3.05月刊

本期微信责编 / 吴鸿 制作 / 金妤

如需转载,请邮箱联系:84754005@qq.m

今天与《文明》相约,请加盟《文明》。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手工技艺是最可亲的一种。凭借灵巧的手指,坚守传统的工艺和原料,用最贴近的方式联系人与自然,可以说是手工制造了西藏传说。我们特别选择了别具风采的手工制作,并与4000年前就出现在这片高原上的藏式土陶,走进藏人真实的手工世界。

罗纳河:法兰西父亲的血脉

一条伟大河流的使命是塑造一种文明的风骨,尼罗河之于埃及恒河之于印度,以及黄河之于华夏文明,莫不如此。法兰西文明虽极盛于以巴黎为中心的塞纳河畔,但其血统却是循着另一条丰饶的河流——罗纳河。

版权声明:以上文章和图片版权归《文明》杂志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标明“转载自《文明》杂志”。

如转载者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联系微信客服邮箱:84754005@qq.com。

Hash:deeb172643645b9b8165dd4548190c867e8f1f65

声明:此文由 文明杂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