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那片唯一红军走过的草原

蓝色字体关注,一起探索地球!

玛可河林区俯瞰图

今天,八一建军节,

谨以此文,献给人民子弟兵!

祝愿祖国繁荣昌盛!

青海特殊的高海拔地貌形成多样的气候环境,不同的气候环境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草原类型,从高海拔到低海拔依次分布着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温性草原,还有一种特殊的温性草原类型叫森林草原。班玛县红军沟草原就属于森林草原类型。

红军沟草原是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草地,地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境内的玛可河林区,是青海省最东南部的区域。东部及南部与四川阿坝壤塘色达县交界,东北部久治县接壤,西部西北部与达日县相邻。

难忘红军沟

红军沟是玛可河林区十八条河沟之一,原名叫子母达沟,也叫作木沟,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唯一经过青海的地方。1936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写下了“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巨幅标语,石壁上的字迹至今清晰醒目。人们在写有标语的石壁前盖了座水泥房,精心地把标语保护起来。为了纪念红军,当地群众把子母达沟改名为“红军沟”,班前乡政府扎洛村北吉德寺大经堂前曾设立的哨所命名为“红军哨所”,一座红军走过的独木桥称“红军桥”。望着那依然清晰明显的标语、红军桥、尚存的临时哨所和掩体工程,不禁使人想起当年红军千军万马经过这里时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的情景。

红军沟

当时的班玛地区还处于封建农奴社会阶段,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封建农奴社会的压榨和反动头人的剥削,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红军进入玛可河林区,当地的藏族群众都上山躲进了森林。红军将士们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当地群众了解红军。红军无粮充饥,就把干牛皮放在锅里煮着吃或拣牛、羊骨熬汤喝,没有一个战士去拿寺院的供品或采摘正在开花结荚的豌豆。

红军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给当地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影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给漫漫长夜中的民众心间点亮一盏走向美好世界的神灯。红军感天动地的崇高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玛可河人民。

红军沟红军宣传标语

班玛县与四川省只一河之隔,与甘肃省隔久治县相望,是历史上“三果洛”的发祥地。三果洛是对青海果洛地区藏族部落的传统称谓。900年前,外来藏族牧民在这里垦荒从农。600年前由于人口繁衍和生产的发展,小块农区的农民开始转农为牧,从事牧业生产,并沿玛可河自南向北迁徙。据《安多政教史》记载,三果洛的名称正式出现于明朝。在佛教前弘期,有一朱氏部落头领从巴尔康一带迁往古科隆哇驻牧。

千百年来生活在玛可河林区的牧民以原始森林为掩护,逐水草而居,以牧为主。由于与川西高原林区连成一片,气候温和,独特的环境使玛可河成为青海乃至全国最原始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牧民们将河岸平缓的土地开垦为耕地,种植着青棵、豌豆、油菜萝卜等农作物。长久以来,牧民们住着自己用山沟里的石头磊的碉楼,日出而牧,日落而息,生活简单悠闲。

独具特色的碉楼

说起玛可河的碉楼,可谓独具一绝。沿着玛可河边的公路一直向东走,就会看到掩映在原始森林中、草地或耕地旁的典型的藏家碉楼。初到玛可河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是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碉堡。碉楼用石头和木料砌筑而成,造型古朴典雅,独具民族特色,班玛河谷地半农半牧区的藏族人民世代在碉楼里居住。这里的先民用一块块石头筑起了自己遮风挡雨的家园,筑成了一个古朴的石头村,也筑就了一个个古村落扑朔迷离的秘密。

玛可河藏族村寨

据史料记载,玛可河岸的碉楼距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建筑者是自秦以来就曾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羌族和藏族。碉楼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后汉书·西南夷传》中:“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

藏家碉楼,藏语称为“夸日”,大概分为要隘碉、烽火碉、家碉三种,建筑风格分为石木、石式、石木混合式、新式四种。这种碉楼多建于向阳坡地,都傍山,外形呈阶梯形。一般分为两层或三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建筑整体高约十米,屋面多为平顶,墙体石木交错,间隙夹杂黄土砌制而成。

玛可河碉楼

一层畜棚为四梁八柱,各楼层仍保留着当年的独木梯衔接的状况。独木梯由整根原木做成,一面砍平便于平稳,一面凿出梯槽,这种梯子一方面可以随意挪动,另一方面可防止盗贼。二层由居室、堂屋、厨房、走廊组成,房与房之间用横木墙体隔开,外墙留有床和烟道,通道依然是活动的独木。三层为库房,外墙设有瞭望口。墙体、门窗、天棚、独木梯均为本色,不刷油漆,建造时由藏族专门的石匠修建,在建成过程中不吊线、不绘图,全凭经验。基壁面能达到光滑平整、不留缝隙。

藏族碉楼

班玛碉楼传承并发扬了本民族的碉楼技艺,形成了班玛独具特色的碉楼营造技艺,使这种古老的石砌建筑演变为有利于当地人居住的最佳形式。这种手工技艺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美玛可河

玛可河林区总面积10.16万公顷,是青海省长江流域大渡河源头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原始林区。从地形地貌上来说处于西南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度地带,森林类型和野生动植物具有明显的西南特征,是青海南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也是许多植物和动物在青海的唯一分布区。

玛可河是长江水系一级支流大渡河正源,发源于久治县哇尔依乡察七沟顶,源头海拔4174米,经久治县白玉乡流入班玛县境内,于班玛县格日则流入四川省壤塘县,河长210公里,大小支流30余条,其中穿过玛可河林区的有18条。

玛可河林场

沿着玛可河,可以看到亿万年前因印度板块北上与欧亚大陆聚合后产生的强大挤压,形成南北走向的巨大褶皱。后来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又使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迅速隆起,造就成高大山脉的地貌景观,高大的山体经河水的长期切割形成了大峡谷,经挤压的岩石垂直耸立着,显出其巍峨自由的身姿,峡谷上部的山坡上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山坡上的森林涵养着水源,把山顶的冰川雪山融化的雪水和林冠截流的雨水变成一条条小溪,穿林而过,在玛可河沿岸形成“十八山谷十八溪”。

由于河流和雨水的滋润,山基部、山的阳坡及河岸则是较平缓的草原,在森林分布线以上是高寒草甸。红军沟的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玛可河林区自然资源的典型代表,由于地处川西高原气候区向青藏高原气候区过度带,寒温性森林草原更具有代表性,是寒温带常绿针叶林、常绿针叶树和落叶阔叶树形成的针阔混交林与草原之间的过渡带,形成森林和温性草原、高寒草甸的大型镶嵌体。

碧波滔天的原始森林

玛可河林区不仅有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动人故事,留有红军长征走过的弯弯小道,还有原始森林瑰丽的风光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由于玛可河处于青海省的最南边,因此这里的森林植物也体现出川西植物群落向青藏高原植物群落过渡的特征,形成一个复杂、多样而独特的原始森林系统。原始森林为植物、动物创造了独特的生存环境,使玛可河成为高原上的奇珍异宝之地。许多植物和动物在青海高原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

川西云杉满山遍野,鳞皮冷杉挺拔刚劲,大果圆柏婀娜多姿,杨、桦、红杉散布其间,各种树汇成了碧波滔天的绿色海洋。万顷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郁郁葱葱的大山上部,是一望无际的杜鹃灌木林,一簇簇、一片片,紫的、白的杜鹃花,如雪似火。每年5月,自下而上紫红、纯白二色杜鹃花依次盛开,形成一个色彩各异的花带,持续月余。“万绿丛中点点红,风翻焰火遍山燃”的壮丽景色浮现眼前。

大果红杉林

在玛可河的万顷森林中,大果红杉是全省唯一的天然落叶针叶林。大果红杉是中国特有树种,是川西南、滇西北与藏东南特有的一种耐寒、耐瘠薄的阳性树种,以冬季落叶而适应严酷的气候环境。而鳞皮冷杉、黄果冷杉、大果圆柏和塔枝圆柏是玛可河林区独有的常绿针叶树。

每当七八月间,漫步在玛可河岸和流淌着溪流的沟谷、林缘,绿树成荫,绿草如茵,川赤芍、峨嵋蔷薇、大花杓兰和金露梅等无数的野花竞相怒放,争奇斗艳。在花香四溢中,有一股独特的、浓浓的丁香味夹杂其间,寻着花香味一路走去,就会发现在森林旁、路边和水溪边有成片的四川丁香在开着紫色的花朵。野生四川丁香属于川西植物,在青海只有在玛可河有分布。

大花杓兰

四川丁香

稀奇罕见的野生动物

丰富多彩的森林环境给众多的野生动物繁衍栖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玛可河林区内分布有白唇鹿、雪豹、林麝、马麝、金雕等1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棕熊、猕猴、小熊猫、水獭、猞猁、中华鬣羚等29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及10余种省级保护动物。其中林麝在青海只有玛可河林区有分布。

在玛可河的18条沟系中,流淌着清澈的河水,生活有西藏山溪鲵,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当地人俗称“娃娃鱼”。在青海只产于玛可河林区各大沟系中的河流中。因森林的涵养和过滤,每条沟系中流出的河水水质清澈、含沙量小,水流湍急,小鲵就喜欢生活在河水形成的清潭或洞穴中。

林麝

西藏山溪鲵

最为神奇的是在玛可河里有一种鱼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它的学名叫川陕哲罗鲑,它的繁衍历史非常悠久,是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水生物活化石,现在数量非常稀少。川陕哲罗鲑是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唯一的哲罗鲑属珍贵鱼类。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部的四川、陕西以及东北部的黑龙江等省区。1998年以来,在陕西、四川已多年不见川陕哲罗鲑的活动踪迹,有的地区已绝迹。目前只有川青交界不足70公里的玛可河流域有分布。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川陕哲罗鲑

玛可河还是青海唯一有猕猴分布的地方。猕猴喜欢生活在河岸边和沟谷中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时常10多头群居在一起。

猕猴

奇异珍贵的野生植物

近年来班玛藏雪茶风靡全国,藏雪茶产自玛可河林区,是生长在玛可河林区林下、林缘和河谷中的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自唐朝有记录以来,已是千年古茶,人们叫班玛藏雪茶。由于这里的海拔在3200米以上,因此森林保持原始自然状态,没有一点污染。昔日的耕地经退耕还林,建成玛可河两岸的万亩藏茶基地。

在玛可河林区的林下和林缘草原上,还生长着许多种珍稀名贵的野生真菌,草原上有冬虫夏草,林下有羊肚菌黄蘑菇、鸡腿菇和松茸,在腐朽的原木上还有木耳。

鹅蛋菌

明天会更好

自玛可河有人类活动开始,生活在这里的藏民族就逐水草而居,放牧牛羊,守护着在他们心目中具有圣神地位的山林和山林中的野生动物们。时光流逝到21世纪二十年代的金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班玛县红军沟纳入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范围,成为青海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家自然公园建设,进一步协调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保护森林、草原资源及野生动植物,促进草原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也为协调玛可河林区森林保育与畜牧业旅游业发展展示一条新的道路

本文首发于《地球》2020年第11期,有删节修订

图片来源:赵金德,李华年

责编 |李彦伟

排版|温宜妮

审核|刘丹

地球杂志

自然资源文化与地球科学传播融媒体

此为地球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

所有原创文章皆由“地球杂志”编辑推送

欢迎转发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

▼ ▼

锡林郭勒草原上的明珠

昆仑北麓 牧场为家

什么?它们都是湖泊

发现“在看”和“赞”了吗,戳我试试吧

Hash:b22de51c3e48f02d4cba5bf898c041f661ab3275

声明:此文由 大西北消息速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