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长城:无法收复幽云十六州后,赵宋王朝的无奈之举
如果有人说,北宋也修过长城,那恐怕会被人笑话。
但如果我们深究起来,还真不是笑话。
失去幽云十六州,后患无穷细说从前。
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举兵反叛后唐,遣使向契丹求援,许诺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契丹军南下,帮助石敬瑭击败唐军。
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按约定将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
也许石敬瑭也没想到,自己的这一番举动,使中原地区丧失了北方屏障,让后世数个王朝深受其害。
当然,也有许多中原王朝的皇帝力图收复幽云十六州,比如后周世宗柴荣。
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率军北伐辽国,水陆并进,意图收复幽云十六州。
周军连战连捷,一个多月内收复瀛(河北河间)、莫(河北任丘)、宁(河北静海县南)三州,以及益津关(故址在河北霸州市)、瓦桥关(故址在今河北省雄县城西南,)、淤口关(故址在今河北霸县东信安镇)三关。
五月,正准备乘胜进攻幽州(今北京)时,柴荣忽然病重,被迫班师。六月十九日,柴荣崩于东京(今河南开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假如后周世宗柴荣多活几年,恐怕早已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了。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
幽云十六州同样是北宋的一块心病。
北宋宋太宗曾两次北伐,企图收复幽云十六州,完成后周世宗柴荣未竟之事业,只可惜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宋兵,虽然攻到燕京城下的高粱河,但辽军反攻之后,宋军大败。
此后,辽国为了报复宋朝北伐,利用骑兵的速度优势,不断深入宋境掳掠杀戮,宋军疲于应付,败多胜少。
一马平川,如何御敌?北宋与辽国接壤的地方有山西和河北两地。
山西地势险要,只要把守太行山的各个隘口,足以抵挡辽国铁骑。
但河北不一样。河北地处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
以前,中原王朝拥有幽云十六州的时候,可以凭借燕山山脉上的隘口和长城,将胡虏阻挡在塞外,但现如今幽云十六州被割让给了辽国,如何阻挡呢?
连续两次北伐失败,辽兵铁蹄不断南下掳掠辽宋河北边境,尤其是雍熙三年(986年)君子馆之战,宋兵大败。“全军皆没,死者数万人”,宋军河北防线遭到重创。
宋太宗忧心忡忡,召集大臣商讨御敌之策。
宰相宋琪向赵光义提出了一个建议,差点没让赵光义背过气去。
宋琪说了什么?有两条!
第一条:掘开黄河大堤,让河水漫灌河北,使河北成为一片汪洋泽国,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阻止契丹铁骑南下。牺牲了河北,保全黄河以南的大宋朝。
第二条:放弃河北沧州、定州以北的领土,在河北沧州、定州与太行山脉之间,用砖石修筑长城。
宋太宗虽然被伟大领袖批评为“不知兵”,但对宋宰相这种荒唐到极点的建议还是坚决否决的。
宋太宗说道:“若乃决大河,筑长城,徒以示弱,为后代笑。”(《宋朝事实》)。
掘开黄河大堤,水漫河北,以水设防,虽然可以迟滞契丹铁骑纵横华北大平原,但也会造成北宋丢失大片适合耕种的平原沃野,同时也要安置河北迁来的数百万人民,这都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而且主动水淹本国领土,在平原之地修筑长城,是一种向敌人示弱的举动,恐怕会被后世嘲笑。
还有的大臣则主张,放弃河北一些州县,将所有兵力聚集在河间、沧州、高洋、定州、真定、莫州等少数大城之中,守护大城,不与虏骑野战。
满朝文武坐而论道,胡说一气,听得赵光义头大如斗。
听这些书生的议论,能听出个甚?
要说打仗这事,还是要实践出真知!
这时,沧州刺史何承矩向宋太宗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既然没有长城和关隘,那就制造关隘。
如何制造?宋太宗一脸懵懂的问道。
何承矩说道:
“于顺安寨西开易河蒲口,引水东注至海,东西三百余里,南北五七十里,滋其陂泽,可以筑堤贮水为屯田,以助要害,免蕃骑奔轶。其无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缪。”(《宋朝诸臣奏议》)具体建议是,从把静戎军(今河北徐水县)的易水、南拒马河、鲍河(徐水)、清苑河(漕河)、廉良河、方顺河、唐河等河,引流到河北平原的低洼地带,然后用田埂围拢蓄水,造成水田。
水田一方面可以种植水稻,满足宋辽前线庞大的军需,一方面可以用水田阻挡辽军铁蹄的疾驰。
而那些地势较高的地方,则修建城关堡砦,屯集重兵把守。
宋辽边境
何承矩是武将出身,曾在河北前线多年,对河北的山川地理非常熟悉,他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被宋太宗采纳。
宋太宗下诏说:
“戎人胜则深入而不相让,败则逃窜而不相救,固不可力战也。又皆骑兵,利于平陆,驰逐来往,难于羁制,固不可追奔也。若弃小城就大镇,但屯兵于镇、定、瀛、莫之间,其缘边城寨必苦于寇掠,固不可分兵也。悠久之谋在于设险,若乃决大河、筑长城,又徒自示弱,为后代笑。朕今立法,令缘边作方田。已颁条制,量地里之远近列置寨栅,此可以限其戎马而大利我之步兵,虽使彼众百万,亦无所施其勇。自春至秋,其功告成,持重养锐,挫彼强敌。如此,则复幽蓟、灭林胡有日矣。”于是,宋太宗任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调拨诸州兵马一万八千人,全权负责“水长城”建设工程。
水长城的建设河北平原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季节性和永久性湖泊,如石家庄的宁晋泊,望都的阳城淀,蠡县的潘营泺,高阳和任丘的白洋淀、广陵洼,衡水的衡水湖,京津一带的雍奴泽,涿州的督亢陂等。
在晚唐时期,河北中部地区有“九九八十一淀”之称,到了北宋初年,也大致如此。
此外,还有滹沱河、滱水(潴龙河)、唐河、白沟河、桑干河、潮白河、子牙河等诸多河流,自西向东,汇入天津的海河。
何承矩动用军队和当地民夫,将这些河流湖泊挖掘沟通,在池塘水泊中种植芦苇,引水到低洼指出修成水田,种植水稻。
由于最初何承矩仅从保州(今河北保定)东部的南易水往东修建,保州北部和西部尚未开挖,只是派兵驻守。
这就留下了一个隐患,给辽军南下留下了一个口子。
果然,在“水长城”修建的第二年,辽军就三次从这里南侵宋境,纵兵大掠。
不过,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针对这个军事隐患,何承矩再次向朝廷建议,继续向西挖 “水长城”,堵上了辽军南下的唯一通道。
在何承矩的规划努力下,仅仅半年“自春至秋,其功告成”,在宋辽边境建成了一条西起西塘泊,东至泥沽海口,沿途汇集河流19条,淀泊30个,全长近千里,绵亘七座军州的“水长城”。
在此基础上,宋人又不断开挖渠道,使塘泊之间连成彼此沟通的水网。
《宋史·河渠志·塘泺》记载:塘泊,缘边诸水所聚因以限辽。“东南起保安军,西北雄州,合百世淀、黑羊淀、小莲花淀为一水,衡广六十里,纵二十五里或十里,其深八尺或九尺。 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羊淀为一水,衡广七十里,纵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 东起顺安军,西边吴淀至保州,合齐女淀、劳淀为一水,衡广三十余里,纵百五十里,其深一丈三尺或一丈……。曰西塘泊。” “自保州西合鸡距泉、尚泉为稻田”。 “塘水渺渺如江湖,间有深浅,舟车皆不可渡,盖占北疆三分之二。”何承矩还引进南方的水稻,在这里种植,大获丰收,解决了河北驻军的粮食问题。
到”宋真宗时期,河北北部已是“清波弥浸,颇似江南矣。” “水长城”一带已成为北宋的粮食产地,“自是苇蒲,赢蛤之饶,民赖其利”。
静戎军(今河北徐水)以西临山之地不能建造水田和湖泊,宋人则重修战国时期燕赵间的长城遗址,修筑连绵的防御工事,并且在山间和平原植树造林,以阻碍骑兵。
功在当代水长城建成之后,不仅在春天冰雪消融、夏秋雨水丰沛河流暴涨的时候,可以有效地组织契丹铁蹄,在冬天寒冬腊月之时,河流湖泊冻成冰凌,也给契丹铁蹄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这样一来,契丹铁蹄就无法在一年四季任何时候都南下掳掠,而只能选择在天气寒冷或者河枯水涸之时入侵。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契丹铁蹄的军事行动,给宋军以充分的时间和最小的代价来防守和反击。
“水长城”建成后,迫使辽兵入侵的路线只能选择无水或水浅之地。
当时这样的路径只有两条:
第一条:北京——固安——雄县或霸州——任丘或高阳。这条路都是半水半陆或而且陆路狭窄,辽军轻易不会选择。
第二条:北京——易县——徐水——满城——望都。这条路是四季都可通过的宽阔大路,也是宋军防守的重点路线。
杨延昭(杨六郎)就曾任沿边都巡检使,镇守保州(今河北安新)、静戎(今河北徐水)、威虏(今河北遂城)三州军。这三地正是第二条大路的咽喉之地,可见杨延昭职务之重要。
当然,仅有“水长城”当然不行,还要派兵把守。“水长城”全线还置堡垒26座,军铺125个,守臣11人,守兵3000余,战船百艘。
北宋大臣吕陶在出使辽国后所说:"惟塘水一事,极可御寇,……沿堤各置寨铺守把,比之据高设险,则用力最省,为备最大。"
由湖泊、河网和水田组成的“水长城”被宋人称为“天牢”、“天陷”、“天罗”、“天隙”,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宋军凭借这条“水长城”在辽国发动的11次大战,取得了7次的胜利,为保卫边疆立下了汗马功劳。
延伸阅读郭靖为什么守不住襄阳——号称科技发达的宋朝被高科技武器灭亡!
笙歌灯火夜连明:南宋临安人的美好生活
Hash:7b14cc43ef3de075d90320b54266cd16bb151f1f
声明:此文由 燕赵节度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