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铜川耀州小山村,昔日弥漫硝烟,如今已是家园乐土

柴场子是耀州区北部的一个小山村。

沿耀柳公路北行至九里坡头,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告别渭北高原最后一段台塬地貌,我们左拐进入一片山林

秋雨将这里洗刷得干干净净,天未放晴,便有雾气从山梁上升腾起来,经历了酷暑的大地正在努力地散发着地热,茂密的槐林弥漫着浓浓的清香。清风流动,雨珠“哗啦啦”从树上落下,时不时打湿我们的衣袖,一股股清凉沁入心脾。突然,一把花伞从远处的林子里撑开,迎面而来的是一位年轻的女子。她圆圆的脸庞,大大的眼睛,一头秀发披在肩头。大山深处,能够觅得人迹,已经感到稀罕了,何况又是一位年轻女子呢?女子对我们的到来并不感到陌生,她告诉我们,穿过这片树林,前面有个村子,随后便急匆匆地赶路了。

果然,在这槐林的尽头,一处村落静静的窝在山洼。村子不大,约有二十来户人家。一座座厦房散落山坡,崖畔下分布着层层叠叠的窑洞,宽敞的场院镶嵌在窑洞与厦房之间,周围栽满了各种果树。一条大路曲折而下,自然而然地成为村落的巷道,一株株巨大的核桃树挺立路边,旁边堆满柴火。三三两两的牛儿挤在一起,悠闲自得地反刍食物。

村民告诉我们,这个村落叫柴场子。相传,很早以前,由于这一代山高谷深,林木茂盛,常有人来伐木,时间长了,一处天然林场形成了,那些伐木的工匠便在这里定居下来,慢慢地,这里变成了一个村落。柴场子的历史远可追溯到明代。嘉靖五年,在张琏编纂的第一部《耀州志》就有“孝义里,在州西北五十里,管村九:孝义村、木腰里、照金地、石坡底、柴厂、柳林子、唐家店、南村、北村”的记载。

乾隆时期,耀州知州汪灏《续耀州志》中、清嘉庆时期耀州知州陈仕林修《耀州志》中均有关于柴场子的记载。在后来的文物普查中,柴场子也曾发现过明清时期的菩萨遗迹。志书的记载得到了实物的印证,足见柴场子历史之久远。

一条小河从村落旁的谷底流出,河边是一片片梯田,绿色的植物在上面疯长。小河汇聚了这片山坳的泉溪,与另一条河流在阿子塬南端的双岔河一并汇入赵氏河。其实,赵氏河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得更远。它的沿岸,遍布着大量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如上游的陈村河遗址,回路遗址、关家村遗址,中游的前申河遗址、后申河遗址、查河遗址、安河遗址等,周边还发现商周及秦汉时期多处文化遗迹。由此可见,早在新石器时期及商周秦汉时期,赵氏河流域已有大量的人类生存。面前的这条小河因流经吕村而称吕村河,另一条小河因流经陈村而称陈村河,他们同为赵氏河的源头,赵氏河与它们一脉相连。

村落的对面耸立着一座大山,隔河相望,山峦巍峨,气势雄浑。这座山本叫高山,因罩满槐林,人称高山槐。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创建了以薛家寨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根据地东起香山寺,西至淳化塬,北达马栏川,南抵高山槐。高山槐与老爷岭、岳家山相依相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国民党军队进攻照金苏区的咽喉之地,这里多次发生战斗。

1933年4月5日,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选举产生,周冬至任主席,习仲勋任副主席,照金、老爷岭、高山槐、芋圆、香山、七界石、马栏川等地方也相继建立了区、乡、村革委会。4月下旬,刘志丹、王世泰率领红二团开赴武字区,为配合红二团作战,黄子祥、张秀山带领渭北游击队经常在高山槐、老爷岭一带开展游击战争。7月,王泰吉领导国民党第十七路军骑兵团在耀县举行起义,张邦英、张仲良、陈学鼎、陈国栋等人立即响应,并成立耀县游击队配合行动。起义部队撤出耀县城后,游击队经墓坳、道东抵达高山槐,打退了前来围攻的雷天一民团七、八十人,转抵韩家山和北梁一带活动。

如果说,高山槐是苏区的一道天然屏障,那么,柴场子就是进入苏区的门户。据张策回忆,1933年7月,由于身份暴露,为躲避敌人抓捕,三原中心县委介绍时任中共高陵特支书记的张策和时任渭北中学党支部书记的郭炳坤一同前往照金苏区。当时,张策打扮成农民装束,郭炳坤穿一身学生服,二人从三原出发,夜宿耀县。第二天,他们冒着倾盆大雨,出耀县北门,顺着咸榆公路北行,发现路上无人,转走泥阳(泥沟子),一直走到柴场子,在赤卫队员帮助下吃了一顿饭,把身上仅有的五六十个铜钱全给了这家。饭后,由赤卫队员带路,他们上了高山槐见到了红军。薛家寨陷落后,国民党派出民团在这里把守,11月,陕甘边三路游击队在总指挥王安民,政委张仲良率领下,一举消灭了柴场子民团20余人,从而为苏区扫清了门户。

无疑,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有着抹不去的红色印痕。1947年,国民党主力部队大举进犯延安。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代司令员王世泰率警1旅3团、2团和警3旅5团南下关中,配合保卫延安的主力部队作战。警一旅参谋长刘懋功带领先遣队,3月21日,在收复庙湾、攻克柳林镇后,夜宿柴场子、白林、杨塬西村一线。随后,在高尔塬击退敌83旅,在铁王镇组织攻坚战,接着智取细嘴子,在小塬子歼灭美械营,七战七捷,收复关中,与西北野战军主力发起的青化砭、羊马河战役遥相呼应、增强了关中军民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勇气。

1949年2月,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贺龙、习仲勋等领导下,向关中地区胡宗南部发动春季攻势。3月10日,马步芳主力82军第248师骑兵近万人,在其侄子、师长马德胜率领下,自西向东狂卷而来。西北野战军第10步兵师4000多人,在师长高绵纯带领下,集结于墓坳、高山槐、柴场子一带,进行了著名的墓坳阻击战。激战中,敌师长马德胜当场毙命,参谋长被炸成重伤。这次战斗,共毙敌1080人,缴获五百多匹战马和大量军用物资,宣告了胡宗南集团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彻底失败,拉开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大西北的序幕,敲响了马家军覆灭的丧钟。

此刻,我真想爬上这座高山,站在山巅,瞭望这片洒满先烈鲜血的热土。我知道,高山槐西侧的老爷岭,是周冬至的家乡,1932年夏,习仲勋从关中来到这里,与周冬至一起赴照金杨柳坪见到了刘志丹、谢子长

1934年初冬,周冬至被叛徒杀害后,中共陕甘边特委将他生前战斗过的老爷岭命名为“冬至乡”;我知道,曾指挥陕甘边三路游击队消灭柴场子民团的王安民,后被叛徒出卖,英勇牺牲,关中分区将时为淳耀县四区的高山槐命名为“安民区”;我还知道,在对面塬上的插花岭下,长眠着墓坳阻击战牺牲的英雄们……雨早已停了,氤氲却没有散去。泥泞的山路停滞了我们的步伐,无奈,我们只好望着苍翠的山脊,表达心头的这份崇敬!

柴场子早已不是当年硝烟弥漫的境况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成为新的主题,药材种植基地已经建立,果树种植基地初具规模。那绿树掩映的大棚告诉我,那果园里的累累硕果告诉我,那村落里升起的炊烟告诉我,这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假如,那些牺牲的先烈们能够知道这里发展变化的景象,他们该是多么的高兴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就是他们当年奋斗的梦想吗?

作者:刘平安

来源:铜川政府网

© 铜川秀点

Hash:16d187cdd724b9e2ea8aab77e91bacdf0e54bc5f

声明:此文由 秀点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