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的这道碑、这条路竟让藏有这么多的事……
联系我们>>>
通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然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城市特色,不仅有闻名内外的通州八景,还有见证古今京通陆路发展的御制通州石道碑,今天就和小编一起看看它有哪些故事。
见证古今京通陆路发展的石道碑
在距离通州八里桥200米之处有一石道碑。石道碑立于现在京通快速路辅路旁,但在清朝时,连接北京与通州的是一条京通石板路,它不仅便利了入京运送漕粮的车辆,也加强了通州与京城的联系,是通州城通往京城的重要基础设施。石道碑就是清雍正年间重修石板路时留下的“功绩”。
御制通州石道碑
石道碑全称“御制通州石道碑”,位于八里桥桥东200米处京通快速路北侧。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皇帝为记载敕修朝阳门至通州城内国仓及运河漕运码头石道之事,立石道碑在这里,是清世宗的御笔,碑的阳面为满汉双文,它记载了兴建朝阳门至通州石道的情况,描绘了商贾云集,陆路、水路运输的繁忙景象,以及通州的战略地位。
在清代,北京所需的粮食经运河运到通州,有两种方式转运到北京,一为水运,二为陆运。
为缓解通惠河的运输拥挤现象,同时为解决雨天土路泥泞难行的问题,保证京城至通州各仓及漕运码头之间的通畅,于是历时9个月,用银343484两,铺成当时的“四十里石道”,石道全长三十多华里,路宽二丈,两旁土路各宽一丈五尺。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并在朝阳区三间房村复立石碑一座,与其形制和规模相同。
雍正御制碑原来是有碑亭的,是黄琉璃筒瓦带四角攒尖宝顶、和玺彩画样式的,但在光绪二十六年时被八国联军烧毁,直到2005年,又在原址重建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四角亭,并在周围建起花岗石护栏。并于2013年5月,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关石道碑的那些故事
说起这块石道碑,小编还了解到一个故事。
1860年9月21日八里桥之战,清军大败,三万清军殉国,而英法联军仅付出12人的代价。联军胜利后,法军统帅孟班托深深地被石道碑所吸引,他很想把这座精美奇特的纪念碑运回法国,像埃及方尖碑一样安放在巴黎的广场上。但法国海军表示,以现有的技术和设备运走这样的巨碑实在是太困难了,对此孟班托还曾遗憾不已。
御制碑朝南面道,青石制,螭首龟趺。碑身高约5米、宽1.6米。集圆雕、浮雕、线刻于一身,碑额篆刻“御制”二字,碑正面四周雕群龙戏水,两侧各浮雕一条翻海腾云的升龙,精雕细刻,生动形象。碑正面雕镌满汉两种文字,遒劲流畅,世宗御笔,左为汉字,右为满文。碑趺下托石座,由2块长方巨石拼成。
据相关资料介绍,这块石道碑驼碑的并不是乌龟,而是龙生九子之
贔屭(龟趺),在还没有建起新碑亭前,就只有一个半米多高的台子上龟趺驮着这座石碑。
在2005年前后,在修建通州北苑高架桥时,按原先规划方案,要将石道碑移往别处。当时的文物部门据理力争,坚持原址保护。后来在通州区主要领导和北京市文物局主要领导过问下,现场办公,决定不仅不能迁移,还要在原址重建碑亭。通州此举受到国家文物局表扬,在全国的文保界传为佳话。
关于京通路的战略地位
提起京通快速路,大家都知道这条近14公里,西起朝阳区大望桥,东至通州区北苑桥的路是北京城区连接通州区的一条最重要的城区快速路。
殊不知从古至今,这条道路一直是一条京东的重要干道。
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朝、秦始皇东巡碣石,走的就是这条古道。到了汉代,三国时期曹操北征乌桓;隋炀帝、唐太宗进军高丽;再到元明以后形成了一条以军事、商贾转运为重要用途的通往东北地区的驿站干道。到了清代更是成为了粮道和最重要的联结京城与通州的道路。
通州这座城,京通这条路,承载了太多的政治意义和经济价值。如今不远处的八里桥新桥已伫立在河上,副中心的建设正稳步推进,京通快速路上依旧每天车来车往,承担着联结副中心与北京的重要使命。
御制通州石道碑依然静静的立在这里,继续见证着未来京通道路的变迁,见证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未来发展。
领取
Hash:69c61a8fdd7bc4f880a103c4a01050a2a010e64a
声明:此文由 通州小兵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