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记忆丨青州域内衡王府遗物遗迹初探

潍坊日报·今日青州》是经潍坊市委批准,由潍坊日报社主办、青州市委协办的报纸,是青州市最权威的主流媒体,也是青州境内唯一具备国家正规刊号的平面媒体,最具公信力和导向性,是本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发行量3万份。为对开大报,彩色印刷,内容丰富多样,贴近群众,可读性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是客户刊登广告的理想媒介。

遗物、遗迹等实物资料是第一手资料,是历史最有力的证据。

我们知道,青州衡王府从成化二十三年(1487)分封,到弘治十二年(1499)就藩,再到顺治初年(1646)最后一位衡王朱由棷被诛杀,在青州存在了140多年。一百多年来,衡王府“王公有鉴前代齐、汉及诸封藩行状,故得崇皇室、守王法、重礼乐、习孔孟、明尊卑、行忠孝,屏捍京师而龙蟠海岱;宗先贤、绪文脉,富藏书、擅音乐、舞翰墨、钟丹青,帝德沾溉则源远流长(孙敬明语)。”作为王室衡藩,皇家气派,极大地推动了王室与地方文化的交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的民俗、饮食、教化、婚姻、园林、庙坛、碑表、桥梁以及文化艺术的特色,也极大地推进了青州区域文明的升华。然而随着清朝入关、明朝覆灭,衡王府轰然倒塌,家产遗物“半归禅刹,半入侯门”,到现在为止,衡王府遗物、遗迹已不多见,甚是可惜,应多加保护。

下面仅就青州域内的世人能见到的遗物、遗迹等作一简单整理,以备了解。

衡王府石坊

衡王府石坊现存于潍坊护理职业学院老院区南,是王府遗物遗迹中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处,它是衡王府建筑群的代表,它的气势、它的风格,足以窥见当年王府气派和恢弘,也成了现如今青州明清文化的网红打卡地。

衡王府石坊俗称“午朝门”,是文武百官叩见衡王出入大门外甬道上的牌坊,坐北朝南,刻工精细,保存完好。该石坊建成于嘉靖年间,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分南北两坊,建筑风格相同,尺寸一样。

衡王府午朝门

两座石坊均为坐北向南,为4柱3门式牌坊结构。每坊东西宽11.5米,南北进深2.78米,高7.25米。两座石坊的间距为43.5米,都是由28块巨石组成。石坊的底座呈须弥状,高1.2米,宽1米,分3层,底层高出地面约25厘米,刻兽足状案底纹和仰莲纹;中层内收10厘米,高40厘米,雕荷花牡丹等花卉图案;上层与底层齐,镌刻有狮子麒麟、缠枝牡丹、覆莲图案,每块巨石上狮子12只、麒麟2只,形态奇伟,四角的4个狮子形状尤为特殊。底座之上有石柱,呈方形,分立于底座中部上,中间2柱各高6.02米,两侧2柱各高3.95米。每柱南北各置透雕立式的龙一只,高2.12米。四柱上方嵌横匾,匾上浮雕二龙戏珠与斗拱的图案。中门嵌有两匾,匾文以阳文剔刻。南石坊匾文“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北石坊匾文“孝友宽仁”“大雅不群”(《明代衡藩及人文传承》)。

其中牌坊匾额“乐善遗风”等文字相传是明朝奸臣、大书法家严嵩所书。说严嵩(1480—1567年),嘉靖二十一年(1542)入阁,而第二代衡庄王朱厚燆在位时间是1540年—1572年,并得出结论此牌坊是第二代衡王为纪念“衡恭王”而建立。

但查《神宗实录》卷237: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年),六月,山东抚臣宋应昌题荐衡王、鲁王贤孝,礼部请差官奖励,给与坊匾,以示表异,从之。

按:今青州市玲珑山路南段西侧的两座石坊,即建于是年,以表彰衡王朱翊镬之“贤孝”。坊匾亦保存完好。(《衡王府与红楼梦》)。

所以此牌坊应该是万历十九年(1591)建,更不可能有严嵩的书法。

衡王府铁鹤、铜钟、石狮子、

十二生肖俑、孔子像石刻

此五物现存于青州市博物馆,这都算是衡王府的遗物,都显示了皇家气派。

两铁鹤,原在城南十三里处铁鹤观,是今天的云门山街道办事处时家店村,1965年移至博物馆馆内(原馆址在偶园北邻冯家祠堂)加以保护,青州市博物馆建成之后,于1989年又将鉄鹤移至现址,在现博物馆院内。

清康熙《益都县志》记载:“铁鹤观,在城南十五里许。明衡藩良医所良医正马崇儒铸铁鹤二支约丈高于殿前,故名。”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铁鹤观,在城南十三里时家店,明衡藩创建,万历间衡府仪宾时松等,铸铁鹤二,立龟背上,高丈许,故名。”两只铁鹤形制相同,每只重约3吨,高达4.2米。由铭文可知,两鹤分别于万历十二年(1584)和万历十五年(1587)由衡王的下属和妃嫔出资铸造。

铁鹤

衡王府仪宾全称为宗人府仪宾,是明朝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夫婿的封号。两只铁鹤造型栩栩如生、昂首曲颈、鹤嘴微张,似引颈欲鸣,双足立于龟背之上,龟四足着地,呈伏卧状,顾盼生姿,静中有动、跃跃欲试,隐隐之中显出一种展翅欲飞的神态。

明万历十二年(1584)铸的铁鹤铭文幅高40厘米,宽27厘米,字径1~2厘米,题记曰:

大明万历十二年孟夏之吉,衡府承奉司承奉正东海张公讳成舍工价银拾两,良医正尧冈马讳崇儒,军门冠带少川高讳吉,兵马指挥杨锐舍铁五百斤,亚中大夫北亭时讳松,建立观宇住持募化道人傅守志、师祖傅真界、师弟巩守智、同徒孙赵清山萧清竹,青州府东关金火匠人王尚志、侄王娟王布男王通王盈成造(《海岱雄藩衡王府》)。

明万历十五年(587)铸的铁鹤铭文幅高54厘米,宽32厘米,字径1~2厘米,题记曰:

侍长蒋口,衡世子妃吴氏世孙二子三子,奉承王见陈用,典膳郑永,典服李界共发虔心施造口,寿光县光禄寺卿岳相,临朐县巡洞官陈如金,益都县致仕官孙维屏,领袖善人祖轻同室刘氏工价银三两,青山社宋尚德时九卿戴世厚郝廷厚鞠堂宋尚贤时九进戴守花郝光普高思茂刘世芳时九立李忠许思孝朱思聪宋江时梅耿森李铎孙东鲁,齐东府昌乐府妃王氏王桐室温氏,募助道人傅真戒男傅东洋傅东水,住持道人王太惠郑太和郝太乾宋太明,徒弟赵清山萧清竹文清梅、徒孙高一顺,大明万历十五年孟冬望日金火匠人王尚志造(《海岱雄藩衡王府》)。

两铜钟,也是衡王府的遗物,在青州博物馆北厅内收藏,分别是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和崇祯十二年(1639)铸造。

前者商河王朱翊金夐募捐所铸。铜钟高140厘来,底口直径达110厘米,铜钟上所载铭文为佛经、佛咒等,并有精美的佛教图像。该铜钟为丰肩、束腰,下侧钟翼外侈。钟肩处有4个不规则孔,钟顶另有一大孔,钟上部铸有两周佛像,上栏由8组佛像组成,每组由上面1尊佛像与下面并列2尊佛像组成,一共有佛像24尊。下栏由4组佛像组成,每组并列6尊,也是24尊佛像。佛像高约12厘米,头饰螺发,双耳垂肩,眉间饰以白毫,项饰三道,裙腰外露,每尊佛像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手施无畏、与愿印。莲花为盛开状仰莲。钟腰所铸佛经为“诃叶心咒”“黎哞随心咒”“佛顶尊胜陀罗尼咒”等。之后,有落款:

大明万历龙飞戊申四月八日甲子,衡国主喜舍内资敬造宝钟一口,仝妾媵李氏,遣承奉夏元吉监造,心寺主人少林嗣法圆智、商河王翊金夐发心募化,成造匠人王世杰等,监工内官黄成,校尉严尚仁、杨成、赵可贤(《明代衡藩及人文传承》)。

后者铸有道教图案及经文,铜钟高161厘米,底口直径达123厘米。铜钟为丰肩束腰之形,下侧钟翼外侈,钟肩部有4个不规则形孔,钟顶有一大孔。钟肩上下饰变形回纹,两组回纹间铸饰8个突出的涡纹状的圆形,直径约17厘米。该铜钟下为八翼翅,一翅残,钟翅上分别饰八卦图形。该铜钟铸一周铭文,字径约4厘米,其铭文:

混元六天,传法教主,修真悟道,济度群迷,普为众生,消除灾障,八十二化,三教祖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三元都总管,九天游奕使,左天罡北极,右垣大将军,镇天助顺,真武灵应,福德衍庆,仁慈正烈,协运真君,治世福神,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摩天尊。

大明崇祯十二年岁在,己卯十一月丙子朔越,十五日戊辰吉日,衡王建造,监造官承奉王信,金火匠王世永、王世杰,主持道人司教严(《明代衡藩及人文传承》)。

博物馆门前的一对石狮子,也是衡王府遗存。这对石狮一雌一雄,高度相同,皆为2.65米,石灰石质。工艺精湛,庞然大物,圆雕蹲立,身配饰物,昂首挺胸,瞪目鼓瞳,神态威猛。雄狮左前掌踏地,右前掌踩石球,威武有力;雌狮左前掌踩石球,右前掌抚小石狮脊背,拳拳母子情,体现得生动淋漓。据说青岛市南区湛山寺山门前的一对石狮,也是衡王府的遗物,有机缘可以对照。

石狮子

十二生肖俑是衡王府玉田怀简王朱厚烃墓出土的墓葬随葬品,现保存在青州市博物馆,仅存11件,皆为陶质,独缺马俑,鸡俑头残失,件件栩栩如生,当为泥塑精品。

十二种地支与动物结合,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早在商代就开始用天干地支纪年,到了汉代,又把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十二生肖便应运而生。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生肖俑随葬的习俗,以压胜辟邪。到唐代,铜镜、金银器及墓碑上常有十二生肖形象,墓葬中出土的生肖俑亦较多。隋唐时期的十二生肖俑多为灰陶、红陶胎质,也有青瓷制品。俑的形象,有的是人俑带生肖,十二种动物前足攀在人俑头上,后足踏在肩上;有的是人身生肖头;有的是人捧生肖。其姿态有的是立姿,有的为坐姿(《海岱雄藩衡王府》)。

孔子像石刻是明衡王府遗物,现收藏于青州市博物馆,是朱载璽根据唐代吴道子所绘制的孔子像为蓝本,摹刻出栩栩如生的孔子形象。该像高142厘米、宽79 厘米,为线刻,画面为孔子像的上半身,像高84厘米。孔子头戴折冠,中掼长簪,冠有丝带系于颌下,眉目清朗,眼神灼烁,美髯飘逸,富有神气。石刻的下部有约600字的撰文,字径2.5厘米,是明衡王的孙子新乐王朱 载璽于嘉靖三十七年 (1558) 所作。撰文如下:

恭刻先师孔子圣像记

衡藩新乐王载璽谨

元气萃而玄圣生,喆人萎而梁木坏。夫阴阳变化,象形而发,如烬之在膏化。穷数尽归浮于休,如云之去岫,有生禅续,无间凡庸,阙里宣圣,独受一元之气,卓冠三代之英。其姓氏世系,详左丘明、司马迁戴圣王肃。而左氏谓宋孔父嘉始以孔为氏,当无疑。其生卒岁月见齐太史、公羊高、穀梁赤、司马谈贞、服雯、贾逵、孔若古、孔宗翰、胡舜陟、洪兴祖、冯去疾诸家纷然不一,虽宋濂亦无定论。其道德言论载《语》、《孟》、六经,不可殚纪。其沫溢赞颂,为鲁哀公、汉高帝、张超、祢衡曹植、孙楚、陆机、湛方生、崔行功、苏轼、阎复,不得万分其辩,论疑似为沈约、洪迈、朱熹、罗泌,而喜谓家语,驳而不纯,是为得之。其模写圣容者非一家颂扬,玉质者非一喙,周大夫苌弘语刘文公曰:仲尼,圣人之表,河目而龙颡,轩黄之形貌也。修肱而龟背,成汤之容体也。非圣人之兴者乎。老莱子遇先圣,以告人曰:孔子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皿海,谓忧世之容可掬邪。齐子与适鲁,见孔子曰:闻夫子之名不睹夫子之形久矣,今而后知。泰岳之为高,渊海之为大矣。王维绘宣圣,眼中神彩,殊不类常。兹刻圣容为吴道子所图鲁司寇之像,仅得半躯,所谓四十九表,一十二彩,六十四理。面如蒙俱,耳垂珠庭,手下过膝,立如凤峙,坐如龙蹲,掌握天文,足履度宇,塑之如偃,就之如升,身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其脑有文曰,制作定世,符于戏,此圣容之见乎外者也。如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四时之运,万物之生,以见诗书仁义之泽,罔有穷极,所以立生民之命,开太平之治,实蕴于此,由是发而为,申申夭夭,温厉恭安之盛,凡有目者,拳得见也。若夫高圣前后,玉振金声,虽颜渊、孟轲亦莫能得其仿佛,玺也口口虽功,何足以知之。

嘉靖三十有七年岁次戊午夏六月望日(《海岱雄藩衡王府》)。

另有一名为“醉道士”石,相传“闻该石前在登州,明衡藩搜运来青”,现也存于博物馆。

偶园及其遗留物品

偶园,是衡王府东花园的遗存,位于衡王府东南,在今天青州偶园街东侧,现在正向游人开放。

偶元美景

偶园是衡王府被查抄多年之后,康熙重臣文华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冯溥从青州府同知朱麟祥手中购得,并成为他的私家花园(相传是康熙赏赐给阁老冯溥的,但据《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可知,衡王府东华门和东花园都是冯氏购买)。因冯溥在京城为官时有万柳园,此园则称为“偶园”,“无独有偶”之意。其间的四大太湖石桂花树、黄杨、古桥及不少石刻底座等等都是衡王府的遗存,而其中大石桥的设计则将明代园林造桥技术做了绝妙的展示:

“(该桥)为平桥,作三小拱横跨池沼,四面浅雕牡丹纹,从整体看此桥稳重大方。该桥为明代衡王府奇松园遗存,具有明代建筑之风格,整体洗练简约而不失奢华,是不可多得的园林古桥精品”(《明代衡藩及人文传承》)。

偶园内有多处奇石亦为衡王府后花园旧物,正如安致远在《青社遗闻》“明衡藩故宫”中所提“奇花怪石尽归侯门”。偶园松风阁北侧有狮状奇石,此石宽0.9米,高1.9米,该石为新乐王朱载壐在交游时所得,并在石背上刻有:

惟石名狮,明师负荷。介我广居,棹楔之左。与尔订盟,似无不可。百千万祀,永怀无堕。我藉明师,明狮自我。珍重珍重,安妥安妥。

此石被称为“订盟石”。除诗文外,奇石上还有朱载璽落款“万历九年辛巳八月望日,新诚信璽铭”。落款融合了朱载璽封号、室号、字、名诸要素,即由新乐王的“新”、号诚轩的“诚”、字信父的“信”、名载璽的“璽”组成。

“福、寿、康、宁”四大太湖奇石,相传是衡王举办寿宴时地方官员进献的。“福”石,高2.4米,宽1.63米,体姿华贵,玲珑剔透;“寿”石,高2.4米,形态雍容,神韵兼备;“康”石,高3.7米,丰满大度,婀娜俊秀;“宁”石,高2.3米,英姿卓然,玲珑奇巧。

光绪十三年(1887),李焕章在《奇松园记》中将衡王府对园林的重视作出详细描述:

奇松园,明衡藩东园之一角也。宪王时以其府东北隙地,结屋数楹,如士大夫家,青琐绿窗,竹篱板扉,绝不类王公规制,盖如宋之艮岳,元之西苑也。中有松十围,荫可数亩,尽园皆松也,故园以松名,效晋兰亭流觞曲水,管弦丝竹,吴歈越鸟,无日无之,亦吾郡之繁华地。迨府第毁后,兹园赖其地处偏隘,园亭池沼,颇有烟霞致。又老松虬枝霜干,日长龙鳞,故国乔木,人所羡仰。郡丞朱公以其值买之,以饷四方之宾客。后朱公去转,售之今相府,深锁重关,游人罕至矣。念斯园自旧朝来,隶帝子家,辱于阉竖、舞女、歌儿,其后胥徒啬夫,阜圉夏畦,皆过焉。卒未有文人骚客,载笔携筒,拈韵赋诗,以邀以游,骋目娱心……癸亥夏闰六月二十八日雨中记。

云门大寿及云驼风景区道教建筑群

云驼风景区内有多处遗迹都与衡王有关。

云门山

云门大“寿”,传说是“雪蓑献寿”,其实不然,据寿字东侧题款“大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衡府内掌司冀阳周全写”可知,此字为衡王府周全所做。

“寿”字镌刻于云门山北陡峭的悬崖上,字高7.5米,宽3.7米,仅“寿”字下面的“寸”便有2.3米,以至于在当地有“人无寸高”的说法。嘉靖三十九年(1560),衡王之位由朱祐楎之子朱厚燆继任。按周全题款,巨寿作于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是斗母与重阳帝君吕洞宾诞辰,明廷在这一天祭祀三皇、北极真武,摩崖巨寿的镌刻与这次道教祭祀典礼有关。寿字的书写者周全,直隶冀阳人,先后担任衡王府内典膳、内掌司。周全擅长书法,今人评价云门山寿字“笔法古朴苍劲,气势磅确,虽千凿百斧雕成,却不露分毫痕迹”(《明代衡藩及人文传承》)。

云门巨寿东不足百米,有一石洞,刻有“万春洞,衡府内缮冀阳周全开造”,此洞往里深入5米,南侧雕有“陈抟老祖”睡卧石像,神态安详。在云门巨寿左边,还有一处马丹阳打坐真相浮雕,该浮雕高80厘米,宽约60厘米,浮雕从侧面雕刻,周围较大面积减地以突出主题。真相微低颔,长眉簇须,长须轻飘自然;头发挽簪束起,整装条理;身穿道袍,盘膝而坐,双手置于两膝之上。真相左侧题有“马丹阳祖师打坐真相”,右侧题有“甲意子”“王西祁”“冀阳书”。其中“冀阳”应该指的就是衡王府周全。

按:周全是衡府太监。“内掌司”,即内官中的司膳官。据万历年间成书之《王国典礼》卷八《内宦》,洪武间定“亲王府内官”,有司膳一员,正八品”。后又有“更定亲王府内官十员”,下注云“今见设”,中有“典膳正,正七品;典膳副,从七品”。明朝后期,崇尚道教,营建繁兴;宦官专权,政治腐败,雪蓑,周全之徒,春凤得意。此辈未尝不小有其才,但他们得志,却非国家之福(《衡王府与红楼梦》)。

衡王府还积极参与道教建筑修整,诸如云门山碧霞元君行宫、驼山昊天宫等道教建筑都曾留下衡王府的痕迹。

碧霞元君,是道教神。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宋真宗时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与陈抟、马丹阳一样,碧霞元君也受到封建王朝统治者的青睐,在元明时期,统治者不仅给予“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封号,还让地方官员为碧霞元君建造祠堂,青州云门山碧霞元君行宫,最早建于元代,到明代,衡王府重修。从云门山阳云窟往西,有两块摩崖刻石,记录了重修碧霞元君行官的经过,其一为《重修天仙玉女祠记》,该刻石仅存碑额,另一处刻石保存完好。该题记全文加落款共五行,有五十多字,云:“嘉靖拾叁年五月拾叁日,衡府内典宝正贾玉曾登此山,遇道士黄云、王清富,一同发心修建太山娘娘行宫并各殿庙,永远为记耳。冀阳书。”按题记,贾玉为衡王府管理内库的官员,在登山时候遇到两道士,共同整修道教名神天仙圣女碧霞元君行宫,应该是衡王府周全写。

驼山昊天宫现存《明嘉靖十八年重修驼山昊天宫记碑》,记载了衡王府礼官重修昊天宫之事:

岁久,风雨震凌,日就颓圮……由是祀废址存,民生易心,远迩见闻,罔不兴恻。存耕李子大纶,衡府礼官也。休暇登谒,惕然于衷,率道士杨永钦,日夜经营。伐木于阿,采石于山献辟径咏茅,扶倾补弊,葺其殿宇,饬以藻绘,缭以周垣,益之重门,居室廪厨,损益得宜,百年庙貌,一旦焕然。

此石碑的碑顶“昊天宫”三字以行书书写,在其右边落款处有“乐善子”之题款,“乐善子”即朱祐楎之号,下面另有两方图章,其一为“皇明宗室”,另一为“衡王图书”。

驼山昊天宫

另外,位于弥河镇上院村的修真宫曾多次得到衡王府的修缮。据《明万历十六年重修碑》记载:

青有养老园,实古名区,当益骈坌境。有宫曰修真,内有庙二:曰玉皇殿,曰三清殿。制度完美,气象森严,不知建自何代。衡高唐老千岁,命匠鸠工,坛壝焕然,视前尤称大壮。跤翼矢棘,鸟革翚飞,伟哉!妥神之祈,迄今山无乖异,而岵屺原隰,亿兆安堵大郡,皆神护庇也。是以英灵所感,香火云集,诸众祈祷,靡不类应,御灾捍患,神休居多,而庙貌之壮丽,金碧之辉煌,高唐千岁之重建于前,住持李一从之继成于后也,前有石以勒之矣。

从此处看,万历十六年,修真宫在高唐王朱翊镶支持下重新修建。

还有济南巡抚院署大堂的相关建筑材料,据材料显示:

康熙五年(1666),山东巡抚周有德派人到青州拆除了衡王府的大殿,并把拆除的砖瓦木料运到济南,建造了巡抚院署大堂。大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前面为卷棚式屋顶,后为悬山大屋顶。迎面六根大红立柱,上擎云头斗拱。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飞檐鸱吻,器宇不凡。

除了这些明显的遗存之外,还有一些零星的散落民间。再就是与衡王府有关的碑刻、书籍、诗词文章、书法绘画等材料,也有不少,也急需整理收藏。

有道是,

田禾郁郁草离离,二百年来已若斯。

桂殿兰宫何处所,待看春雪欲消时。 李继武

Hash:f58a3dc3014daedc83bca0c19dd59dd27f53695b

声明:此文由 一起读书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