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朝时期的华夏民族东南行宫--虞杭良渚》
作者:陈朕冰
汉服王子有道:“余杭,上虞,余姚,皆为虞朝之虞。吴越吴国吴县之吴,玉琮之玉,皆通虞朝之虞。婺州永康有历山,为舜帝曾经教民耕作之地。江浙一带各地地名,多有虞帝妫舜圣主历次南巡遗迹而定名。舜帝本姓妫,后太子商均(姚君)改姓姚,取自母后娥皇女英之父尧帝之音。虞帝妫舜南巡曾乘方舟航行经过这里,杭为方舟,故名虞杭,后改为余杭。钱唐者,意为前唐。余杭钱塘皆以唐虞二代命名。虞国为东方大国,虞杭前唐为唐尧时期的虞国南方都城。良渚为虞宫旧址。”
发现于西历1936年的良渚文化因余杭区的良渚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300-4300年上古虞朝时期。作为中国东南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发达的犁耕稻作农业和以精美玉器、陶器、石器、漆器为代表的专门化手工业,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导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等级的急剧分化,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和规范化的礼制。少数显贵者独占祭坛等祀神场所以及玉器等宗教艺术品,表明垄断性的神权已经形成,而以平面面积290余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构成了一个具有中国早期都邑特征的大型聚落,它的布局配置,以及城垣、外围水利系统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营建起来的诸多特大型公共工程,更是宣告一种凌驾于神权之上的集中政治权力——王权业已形成。因此,良渚文化虽然是特定时空内涵下的区域性考古学文化,但它在中华文明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十分突出。特别是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环太湖与钱塘江地区跟同时代的其他区系相比,文化上的独特性更加彰显,某些领域内的领先优势非常明显,其中以良渚古城和良渚玉器为突出证据,有力地实证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渊源。
良渚古城遗产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对于中国是五千年文明还是三千年文明,中外学者有着激烈的争论,欧美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只有三千年文明,也就是从商朝开始的,不承认夏朝的存在,而中国学者则普遍倾向于五千年文明,认为夏朝是存在的,虽然中国搞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期间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也有了突破,但始终没能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夏朝的存在,也就没法证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
标准是西方国家制定的,也是世界公认的,即使我们不认同国外的观点,但也没能提出更确凿的证据,对于夏商周断代工程,世界还曾经有过三次辩乱,不过依然没有最终的结论。
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实证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成功,不仅代表中国世界遗产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更意味着良渚文明获得了世界的认可,这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也就是说中国五千年文明证实,位于浙江的良渚古城遗址虽并不能完全证明夏朝的存在,但是中国五千年文明是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对于良渚文明的考古发掘也已经经历了快一个世纪的时间,1936年,中国大地还饱受战火的摧残,在杭州良渚一个名叫施昕更的年轻人的考古发掘,掀开了良渚遗址的一角,当然,由于战乱的影响和国家对考古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良渚很多文物流失海外,幸运的是,良渚古城遗址并不是一个古墓,而是一个非常大的区域,此后历经数十年抢救性发掘,良渚遗址出土了大量灰黑陶,玉琮、玉璧、玉钺等玉器,一个较为清晰的良渚文明展现在人们面前,而在2007年,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见天日,证明了良渚不是一个部落联盟,而是一个真正的国家。
良渚文明,距今5300-4300年,存在的时间大概在1000年左右,良渚文明空间分布主要为环太湖流域,面积约3.65万平方公里,在距今五千多年的太湖流域,有一个以良渚为中心的文明存在,这个文明制作了大量的精美玉器,意味着当时的社会分工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进一步证明了良渚作为一个国家的存在。
良渚文明惊人的考古发现
虽然全国人民都在分享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消息,但是对于持续了83年考古发掘的良渚文明可能未必了解,良渚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也颠覆了我们对于古人生活水平和技术水平的认知。
而最令世人惊艳的则是良渚王城、良渚水坝、反山河瑶山遗址。
良渚王城
按照现在的定义,能被称为一个国家的标志就是区域划分,有行政合法性,也就是合法权力,而良渚王城的发现恰好证明了这一点,有了王城,就有了区域的划分也就有了权力中心,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良渚王城由宫殿区(39公顷)、内城(含宫殿区约280公顷)、外城(约351公顷)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组成,内城由墙体围合,设8座水城门、1座陆城门,内城和外城的布局跟中国中原地区城市建造一脉相承,由此推测良渚文明跟中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良渚水坝
最能体现良渚智慧的则是良渚的水利系统,良渚人通过修建水坝打造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的11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初步估算,整个水利系统形成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水库,库容量超过6000万立方米,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
良渚的水利系统具有调节旱涝的功能,在雨水多的时候可以通过水坝调节,让水能够尽快泄掉,不至于淹到王城,而到了干旱的时候,又可以通过水坝来蓄水,解决水源的问题,而成就这一切的就是良渚人独特的发明:草裹泥,「草裹泥」即腐烂的草混杂着淤泥,包成一块块的泥包。相当于一个转投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很多农村还用的是草裹泥的砖头盖的房子,而这门技术可能就是从良渚传下来的。
反山和瑶山遗址
权力和行政还体现在墓葬上,反山和瑶山墓葬遗址的出土证明了良渚王的存在,反山墓地是一处修建于人工特意营建的独立高台之上的高等级墓地,等级最高的12号墓在南排居中,迄今所见的完整“神人兽面”神徽都出自该墓,反山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还出土了象征权力的玉琮王及玉钺,推测这可能就是良渚王的陵墓。
瑶山遗址位于城址外东北方向约5公里的一处山丘顶部,是一处祭坛和高等级墓葬的复合遗址,属于良渚文化早期,他的特殊之处就是瑶山原本是良渚人的祭坛,但随着政治中心的迁移,这个祭坛被废弃,而成为了贵族们的墓葬遗址。
祭坛上共清理打破祭坛的13座良渚墓葬,出土随葬品754件(组),其中玉器共出土678件(组)。
良渚古城遗址证明了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存在,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而神秘的良渚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人们去发现,相信随着考古的推进,夏朝存在的证据也会进一步被发现,那么中国文明将会更加的完善和多样。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说“目前主流的国际学术界已经因良渚的发现,接受了中国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观点。”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勋爵近日在第三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的公众演讲中就指出,良渚遗址处于和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同的时间点上。良渚实际规模上超越其它文明。
▲良渚古城
按《全球通史》的说法,文明的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所以良渚文明被世界确认,离不开良渚古城的发现。因为这座古城,证明了当时中国人的城市、国家等等的存在!
其实从2007年良渚古城被发现开始,良渚文化就重新进入大众视线。良渚古城由包括莫角山遗址 、良渚古城区和外郭区等部分构成,面积达8平方公里(而著名的苏美尔人乌尔古城面积仅0.6平方公里)。其中根据测年数据,良渚古城的塘山、水坝、反山、莫角山宫殿都已距今4900~5000年,城墙约距今4800年,外郭大致距今4700年。
虽然古城刚被发现时,有人质疑,城内缺少民居祭坛,但是近些年来考古的发现,则打破这一质疑。还有城墙底下石块如何采集等等的疑问,这些年也已经被解开(古城石块在山体表面沿着裂纹扳动,并不需要费力开凿)。
▲莫角山遗址(对面高地)
最能证明古城有都城性质的是莫角山遗址。作为古城的宫殿区,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30余万平方米,最高处1.2米,土层厚达10.2米。上面有3个土墩,西北为小莫角山,东西10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5米;东北大莫角山,东西180米,南北110米,相对高度约6米;西南的乌龟山形若龟背,东西80米,南北60米,相对高度约8米。作为一个人工台地,莫角山宫殿区工程量不亚于埃及的大金字塔!
▲莫角山修建时景象复原
当然,还有人认为,光有土台没法证明那就是宫殿区。但大莫角山顶上发现了7 个面积约300至900 平方米的房屋台基,并呈南北两排分布,外围还有宽约4~15、深约0.6~1.5 米的围沟。围沟在良渚文化晚期被废弃填平后,当时的人又修建了石头墙基。
小莫角山则发现早期阶段房基,东西长约25.5米,南北宽约15.5米,总面积约380平方米,部分柱坑直径达1.25米。
▲宫殿区建筑遗迹
莫角山南部的古尚顶平台,属于宫殿区中部大型沙土广场的分布范围,占地面积达7 万平方米。其以一层沙、一层泥交错夯筑而成的,夯筑厚度一般为30~60 厘米,最厚处130厘米,质地坚硬、制作考究。沙土广场南部和东部还发现东西成排、南北成列的9 座房屋台基,面积在200——500 平方米之间。在五千年前拥有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和大量大型建筑,当时中国人拥有都城与宫殿的证据已经再明显不过了!
▲良渚建筑复原
从年代检测和宫殿区遗址的工程量来看,如果良渚古城还处于原始部落社会,怎么可能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而且宫殿区占古城的比例还不到十分之一。宫殿区的建筑分布规划有序、排列整齐,如果没有完整严密的行政体系和规划,如何做到这一点?其实仅从面积来看,良渚古城仅宫殿区已经就相当于半个苏美尔人的乌尔古城面积了!
▲河岸与城内文物
考古人员发现,宫殿区西边是竹木脚手架的栈桥码头;宫殿区东面是两万斤碳化稻谷;宫殿区南面是一个存量将近二十万斤的稻谷仓库。
国外学者据此估算,当时古城内人口接近四万。五千年前的这里是个繁荣的大都市!
▲良渚古城布局
这次良渚文明能被国际认可,除了整齐规划的宫殿区与繁荣的城区与郭区。古城的水利也为文明的确认起到了关键作用!水利系统位于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条堤坝组成,是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设计的城外有机组成部分。古城仅外围堤坝的总土方量就达到260万方!
而且,当时的中国可不止这一座古城,良渚文明区的大型聚落可不少。比如江苏的寺墩遗址面积就有90万平方米,大小与苏美尔的乌尔古城不相上下。当时的苏美尔还属于城邦社会,彼此冲突不断,而良渚文明区内除了边缘地带有战争冲突痕迹,在区域内具有高度文化一致性,非常符合所谓的王国气象。既然苏美尔能算上文明,那么凭什么那进入王国阶段的良渚不算呢?
▲良渚石钺文
当然,还有人提出文字的问题。良渚也发现过石钺文和陶文,大汶口文化也发现过抽象符号。这些文字和符号虽然原始,但是最早的楔形文字也先进不到哪去,对比良渚文化陶文,并未显得有多高级。
另外,除了这次被确认的良渚文明,屈家岭遗址第四次考古就发掘出大量铜和疑似陶窑遗迹群。其发现的铜,含铜量达94%以上,明显不是天然铜。而屈家岭文化测定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所以良渚文明在当时并不是一枝独秀的。
▲大汶口符号与甲骨文金文比较
良渚文明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仅仅是冰山一角,五千年前的中国,显然已经是一个繁荣文明、历史不逊于埃及两河的文明地区。中华五千年文明之说言之有据。
Hash:acf78da9b0cb3a12286c316ce71e8aff992102c0
声明:此文由 舜帝英皇皇家集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