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家风之高龙书院:古意门墙 重扬儒风

箬横镇高龙书院跻身“优秀文化地标”行列

11月18日,由浙江日报、浙江在线、浙江新闻客户端等主办的“全省文化新地标推选展示”活动评选结果揭晓,共评选出50个“示范文化地标”和100个“优秀文化地标”。

高龙书院:建筑至今已百年

高龙书院是1月16日上午,与胜利村文化礼堂同一天开馆的,当天,设在两家文化礼堂内的温岭首批农村文化礼堂图书馆也挂牌。

高龙书院所在地为前九份村,原名九份村,可能因与城北街道九份村同名而改今名。高龙书院这幢四合院建筑,原为高龙乡政府办公处,更早的时候,则是前九份村乡绅陈启农私宅。

前九份村现有云浦陈氏宗祠,陈启农应当就是云浦陈氏族人。根据高龙书院提供的资料,陈启农的这座四合院建筑,动工于1909年,历时三年建成,如此算来,该建筑有100多年历史了。

张濬甫:九份书院育英才

据高龙书院提供的资料,高龙书院原为九份书院,为张洵甫(濬甫)先生于1933年创办,书院日常教区为该院西厢房三间,鼎盛时达160多人,是境内唯一保持旧有原型且较早的新式学堂,1944年停办,培养出大量的箬横籍现代人才。

简介中提到的张洵甫,准确的写法,应当是张濬甫,他是现箬横镇湾张村人(以前也曾属于白峰乡,民国时,曾是桥下镇辖区)。民国时,箬横籍文人毛济美曾结“四乐诗社”,张濬甫也是成员之一。

湾张张氏是高龙坊边张氏的分支,属于七房。幸运的是,民国丁亥年重修的《坊边张氏宗谱》中就收有张濬甫传略,题目为《七房湾张张公濬甫传略》,是1947年张濬甫的学生们为纪念他而在张宅后山立的碑文,文章勾勒了张濬甫的生平。

文中称:

“君讳昌慧,字常智,号濬甫,温岭湾张人也。世业儒,幼时家道中落,刻苦自励,孜孜向学,年十六即设帐授徒,遐迩景仰,颇为同里江咏秋、林丙恭、毛济美诸先辈所推重。公训导诸生,慈而有威,虽至顽劣者,亦为之感化,讲解时口述指画,深夜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是非常人所能及者。尝以书法为吾国粹,应用至广,故平日尤注意于习字。历馆高桥、盐盘、桥下、九分等处,凡四十余年,四方负笈来学者与日俱增,每遇贫寒优秀子弟无力入学者,不特免收其学费,且为之资助,因此,成材者颇不乏人。

公律己甚严,待人以诚,人不敢干以私,且无嗜好。遇公益事则当仁不让,如创办穿石殿小学,以开地方求学之风气;重建张氏小宗祠;改建张氏七房宗祠及督修张氏大宗祠;并管理大小公产,任劳任怨,井井有条。乡里间遇有鼠雀之争执者,得公一言,辄涣然冰释,其言行之公正,为人所敬重若是。”

下文提到,张濬甫先生因为患急病医治无效,于民国三十一年八月十九去世,年仅57岁(箬横镇政府提供的资料称九份书院1944年因为张濬甫去世而停办,据宗谱记载,不相符,待考)。张濬甫育有两儿,长为张轶人,曾任瑞安永嘉等县府指导员,但不幸的是,在其父亲去世后三年即1945年去世了。次子为张轴人,“器宇英爽,干练有为”,曾任桥下中心国民学校校长,“屡经县政府传令嘉奖,获地方人士一致美评”。

张轴人先生生于1915年,寿至91岁。在其生前,记者曾去湾张村拜访过他的半笠亭小筑,记忆中,室内悬有清代桥下人陈殿英书写的“请君从游”匾一块。在温岭市交通部门工作的沈裕民先生与张轴人为忘年交,在张晚年时,时常去他家,曾为张轴人先生题写生坟坟签。他说,张濬甫先生的纪念碑尚存,即一柱也,四周魏体铭文,后拆除担拱桥板之用。“文革”后,轴人索回,现卧倒在墙里道地上。

时过境迁,有关张濬甫在九份书院从教时的资料,现在较难找到了。张直生先生的《温岭书画印人录》载画家应听笙,就是张濬甫在九份书院时的学生。曾任丽水市政协副主席、民进丽水市委一届主委的箬横人朱延春,也是九份书院学生。

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沉海

走进高龙书院,还是能感受到儒家文化的气氛。书院门口有一副颇为风雅的灰雕楹联:秀水绕门蓝作带,远山当户翠为屏。据说,原来曾用石灰覆盖了的,现在重见天日。走进大门,便可见儒家四圣贤的木质屏风,分别为孔子(孔丘)、孟子(孟轲)、朱子(朱熹)、周敦颐。 西厢房设有国学讲堂,据说这里原是九份书院的讲堂,开馆当天,箬横镇还特意请了箬横中学原校长陈人斋老先生来给蒙童作国学讲座。

在正屋底楼廊下,记者看到了上面刻着的格言,如“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字的颜色是黑色的,颇为醒目。

高龙书院廊下的《朱子家训》

房院走廊上雕刻的碗口大字,就是《朱子家训》。现在兴起了“《论语》热”“国学热”,这走廊中雕刻的《朱子家训》的命运,可真让人感慨万端。

孝文化:孝行故事载县志

现在的高龙书院,镇政府在对外推广时,称为“儒家孝文化礼堂”。说到高龙的孝文化,在温岭古志中,就记载着两个孝文化故事。一是《嘉靖太平县志》卷六记载的张寿鹏故事:“张寿鹏,高浦人。性至孝,尝从父定二州判之任和州,至临安道中父卒,寿鹏奉柩归葬,庐于墓,泣血不止。有芝产于场,鹊巢檐角,驯扰不去。至正间泰不华守台,以闻,诏旌其门,建孝感坊。”孝感坊就在箬横镇西汇头村一带,“坊边张氏”即因孝感坊而得名。清代时,高龙桥下村又有陈守先(坊上写为陈修先,当以坊上记载为准)、陈廷福父子孝行故事。

《嘉庆太平县志》卷十八《杂事》一节记载:“嘉庆十五年某月,四都民陈守先亲疾,情亟,以刀割胸肋间,深一二寸,出一物似肉非肉,或曰肝也,或曰非肝。肝出无不死者……创深血迸濒死,而卒获全,其心诚,其身亦危矣。存以纪异。”

《光绪太平续志》卷五记载:“陈守先,高浦人。嘉庆十五年,母林氏病亟,以刀剖胸臆间,深二寸许,割肝救母。洪郡守、庆邑侯以愚不可及匾奖。子廷福亦割股救母。及母殁,卧灵座侧,足不出户者三年。既葬,庐墓三年。李邑侯以继述称善匾奖。光绪丁亥汇请旌表,建父子孝行坊。”《嘉庆太平县志》对所割是否是肝还是存疑,而《光绪太平续志》则确定为“割肝”。

为褒奖陈氏父子孝行,当时,地人为陈守先(修先)、陈廷福请旌,建了父子孝行坊,全称是“旌表故民陈守先同子廷福坊”,就立在桥下村殷家洋,上世纪60年代末被毁。殷家洋太婆娘娘宫内有一副楹联:和丸教子太妣嘉行传万古,追远慎终后昆孝义薄云天。下联当指的是清代陈氏父子孝行。这陈氏父子,也是云浦陈氏一族。

书院图书分馆

高龙书院内,还有箬横历代名人介绍等内容,介绍了五代以来,于履、徐练、张寿鹏、林仁本、林大峻、王雪莹等人的事迹,以及其他一些箬横乡情资料,是初步了解箬横地情、历史的好去处。

(来源:温岭日报记者黄晓慧)

Hash:20793ab993f3e0136728b26c2ca37b15d090bef8

声明:此文由 温岭两美箬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