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文安城东西大街上有两座牌坊,竟然和文安这个姓的家族有关!

关注

石牌坊与木牌坊的故事

文/宋九苓

上点岁数的人都会记得,在文安城东西大街上,有两座牌坊,一座是进了西关城门不远的石牌坊,一座是大十字街西侧的木牌坊。 翻阅《文安县志》,有关记载并不太多,根据历史,却可以演绎出下面的故事。

明朝永乐年间,山东济南府有一大户人家,本姓纪,当家人讳寿。纪寿老爷子出生在明朝皇家叔侄之争年代,为了皇权,明成祖朱棣与他的侄子打了个你死我活, 从南京北京,广袤的土地上,尸骨成山,血流成河。最后侄子焚身皇宫大火,叔叔夺得皇权,朱棣黄袍加身,都城北迁,元朝的大都改名为北京,朱棣就一把龙椅坐天下,更改年号为永乐。

纪寿老爷子也是诗书传家, 自幼聪明过人,本应考取了功名,做官为朝廷效力。可是朝廷的南北战争给纪家带来了巨大灾难,使这个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破落了。纪寿成年后,对仕途早已心灰意冷,把做官的念头丢到了一边,山东过不下去了,携家带口,举家北迁,来到了文安城南二十五里宁寿屯定居下来。 纪寿老爷子在文安地界定居繁衍,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他已经见了重孙子。其实老纪家从纪寿的第二代开始,就已经放弃了不为官从吏的信条。纪寿的儿子纪亨做过经历,孙子纪紘考中了举人,当了长史。到了重孙子纪常这一代,却有些出奇。纪常生来有些笨拙,正常人一两岁正是呀呀学语的时候,可他却连声妈都不会叫,直到五六岁才会说话。可生在书香门第,不能不读书啊!八岁那年,家里给他请了老师,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都摆在了面前。说来这纪常真有点奇,平常挺笨的,读书却是奇才,过目不忘。十三岁会写文章,笔尖常常流出惊人的语句。

转眼明世宗嘉靖皇帝即位,嘉靖五年,也就是 1522年,皇帝举行他登基以来的第一次大考,纪常有幸参加,而且一举登榜,考了个二甲第一名,赐进士出身。1524年,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原来嘉靖皇帝并非上一任孝宗的儿子,而是有外藩过继给孝宗封为太子并继承皇位的。他不满意自己的出身,要追封自己的生身父亲为睿宗皇帝。发动了血溅左顺门事件,嘉靖帝动用皇权,镇压了对立面。纪常初入仕,先是官拜户部主事,后任职刑部,既任此职,便认真钻研业务,几年中,便做到了法典精熟,办案公正,处理了不少大案、难案,被同僚誉为老法司。他虽然对朝廷内部的争斗并不十分了解,但办事干练,政绩突出,从客观上帮助了朝廷,朝廷考核,名列第一,从此纪常仕途一路顺风,晋升为中宪大夫。又转任苑马寺卿,继而升任湖广按察使。最后升任河南右布政使、左布政使。此时,朝廷人事变更相当厉害,严嵩当上了阁老,出现了把持朝政,独揽朝纲的端倪,纪常的上司和要好的人有不少人被贬斥和清洗。纪常自觉年事已高,无意朝中纷争,遂急流勇退,辞官回家。家乡的田园生活,也着实令纪常心满意足。直到病危之时,回首往事,纪常梳洗更衣,一本正经地对儿孙们说:“回顾我的一生,从来不敢欺凌他人,同时也没有向别人服过输,如今我的一切都结束了,你们自己要好自为之吧!”

纪家多英才,仅嘉靖年间的纪家就出了三代出进士。纪常是嘉靖五年进士,纪常的儿子纪诫是嘉靖三十八年进士,纪常的孙子是嘉靖四十四年进士。纪常去世了,他儿子纪诫仍在朝廷为官。嘉靖皇帝驾崩,穆宗隆庆皇帝即位,他也要网罗人才,巩固自己的根基。大赦天下后,就是表彰功臣。 为了拉拢纪家,也为了表彰纪常的政绩,下旨为他立一座牌坊,因为布政使的官职称之为方伯,纪常官居左布政使,也就是个正职,

所以就称大方伯,这座牌坊就叫做大方伯坊了。

走进西城门,向东望去,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高的建筑,上方正中间有三个大字,“孝子坊”。两侧、下面还有许多小字,讲述了一个纪家大孝子的故事。

大明朝天启皇帝登基,天下大赦。十六岁的小皇帝坐在龙椅上,面对着文武百官,脑子却走私了。他想的是,后宫正在雕琢一座宫殿模型,怎样才能使雕梁画柱像真实景物一样,卯榫相接。大臣们所奏事项,他听得含含混混,都没缕出个头绪来。终于挨到退朝的时间了,他迫不及待地跑回后宫,脱掉龙袍,换上短打扮,搬出了锛凿斧锯,干了起来。干到兴致处,索性把上衣脱掉,光起了膀子。正干得起劲,不知什么时候, 魏忠贤悄悄站在了旁边。他仔细打量着皇帝做的这个小东西,左手摸着光秃秃的下巴,心中暗暗赞叹,这位年轻的小皇帝,真是巧夺天工啊!看着看着竟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到;“妙!妙!”

皇帝从沉迷中惊醒,问道:“阁老有何事?”

“户部本章奏道, 陛下初登大宝,除大赦天下外, 还要表彰天下孝行,拟由陛下下旨,令百官举荐孝行,择其突出者予以旌表。”

皇帝还没从他的模型中完全走出来,就说道:“就由阁老拟旨去办吧!”

越明年,天下大考,长洲举子陈仁锡中探花,留朝中做了编修。这一天,魏忠贤把他叫到府内,递给他一份来自泰安的奏折,要他按照奏折的内容,立即写一篇孝行传。领受任务后,陈仁锡回到自己住所,却有家乡送信人等候,说是母亲病故。噩耗如同晴天霹雳,使得陈仁锡悲痛欲绝,恨不能立即返家奔丧。可手头还有魏阁老留下的任务,他不得不忍悲含泪,挑灯挥笔。

却说皇帝下旨举荐孝行,拨动了泰安知州纪克家的心弦。他想起自己的父亲孝敬自己祖父祖母的往事,决议就举荐自己的父亲。

纪克家的父亲名叫纪汝清,说来也算奇人。家住霸州安县,自幼读书。这人读书有个毛病,专拣热闹地儿。没事儿时叫一群朋友来,喝酒说笑,再叫几个吹拉弹唱的歌妓,他却在一边旁若无人地读书。就是这样,十五岁便补诸生,庚子(1600)年乡试,考中举人,丙辰(1616)年做了宜阳县令,把个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条。这纪汝清最奇的还是“孝”。弱冠之年,父亲去世,他抱着父亲的尸体七天不吃不喝。父亲埋葬后,又在墓地结庐守墓三年。他父亲有三位夫人,第二位是闵安人,闵安人长期有病,纪汝清不仅要时时督促下人小心伺候,自己也经常亲自伺候,到后来闵安人竟几乎都由他伺候,而身边没有丫鬟奴婢了。纪汝清母亲病重, 他寝食难安,梦见群鸟授神药。母亲去世后,刚刚下葬,赶上河水暴发,纪汝清扎好芦苇筏子,撑到墓地,筑堰阻水, 保护了庐墓的安全。

陈仁锡不愧是当朝的大才子,仅一个晚上,就根据上述事实,洋洋洒洒,开盍纵横,写下了一篇数千字的孝行传。第二天清晨,立即送到魏府,并告假回家奔丧。由于初遭母丧,看着纪克家的奏折,不免浮想联翩,笔尖透着情真意切,文字写的感人至深,魏忠贤看了十分满意,立即上奏皇上。皇上看后也觉得值得旌表,没有耽搁,立即口传圣旨,旁边人做好记录,然后拿出玉玺,盖上了大印。

不出几个月,在文安城内西关大街上,矗立起了一座巍峨的汉白玉石牌坊,上面有三个醒目的大字,“孝子坊”。

魏忠贤干这事的本意是收买人心,网罗党羽,但是皇帝所旌表的人和事却真实感人,彰显了儒家以孝治天下的精神。

来源于古洼快讯

Hash:6c83e2bcaa2ed024262e80f0ffe6ce14d87440f4

声明:此文由 文安动态365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