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安王氏家族的衍变与家风
文安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古以来曾出现过许多英雄豪杰、忠臣义士、词人墨客等。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就当地的名门显族,文安城内仍有“纪、井、陈、王、东关里的郭,曹、牛、马、樊、西关外的葛”之说。尤其是,“纪、井、陈、王”四大家族更是家业兴旺,人才辈出,繁盛之势绵延达三、四百年。在明清两朝,这些家族不仅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影响波及至整个京畿地区及全国,其潜在的家风传习具有鲜明的特色。以下本文,仅以王氏家族为例进行粗疏地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崇礼坊王氏家族的
脉系与传衍
文安“纪、井、陈、王”四家,从脉系传衍的角度说,最为确定明晰的是陈氏家族。此族在文安县的最早落脚地在大清河岸边的西码头村,在那里建有规模较大的家族祠堂、祖墓并藏有明清时期的族谱,其中的祠堂和族谱至今仍存在。后来,有一支遵诏令迁居至县城西关内。
较之陈氏家族,人们所说“纪、井、陈、王”四家之一的王氏 家族的脉系与传衍要模糊复杂得多。现在,在文安境内已难找到与此家族有着明确关联的故居、祠堂、祖墓与族(家)谱。已故文安地方史专家井桂林先生曾撰有《以史为鉴,惠及后人——文安城内四大家族轶事》一文,是一篇较早且较深入论述文安四大家族的力作。该文以为, 文安城内王氏家族的祖先于明洪武时奉诏内迁,开始安家于霸州信安镇。直到远祖王表时,因避寇之乱再徙文安县崇礼坊(今文安城内二村、四村)。井文述,文安王氏家族,自古以来就有家谱,只因明末兵火失落。后经九世孙慈、十一世孙廷柱、十二世孙行简三次再修才成现存家谱。据王氏家谱载:“相传始祖兄弟三人,霸州始祖讳聚,河间始祖讳众,文安始祖讳表。”其早期脉系传衍为:“一世王表,二世王能,三世王用、王贤、王诏、王诰,四世王伦、王仪、王楫、王相、王宗尧、王宗舜……”
崇礼坊王表一支,在民国《文安县志》可探溯到具有传衍关系、并具有一定功名或官位的约有20余人,前后共跨越八代,自明初的天顺年间一直延续到清代的康熙年间。
二、广陵里王氏家族的脉系与传衍
虽然上文对民国《文安县志》所载个别崇礼坊王姓人员,因看不出与王表一支的关系而被排除在外,但基本可以推测此脉系入清即已衰落下来,整个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民国《文安县志》载录出自崇礼坊的具有功名或官位的族人已是凤毛麟角,这与其他三家的影响直至清朝乾嘉时期还明显存在的情况大有不同。如果衰落了近三百年,这个家族还会被人们提起吗?可能会很小。那么,是否还另有其他曾繁盛一时的王姓家族呢?答案是肯定的。
王原一支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人物是清代初年的重臣王景祚。康熙年间李卫等监修的《畿辅通志》卷七十四《政事》中记:“王景祚,字迂叟,文安人。父守明以德行举乡饮大宾,景祚登顺治三年进士,授太原推官,累擢佥都御史、顺天府尹。清 慎亷介,历官三十年不异寒素。康熙七年河决文安,滨河地多不可耕,景祚疏请豁免,民赖其利,父子并祀乡贤。” 从此记可知,王景祚父名守明,以德行被举为乡饮大宾;王景祚为顺治三年(1646 )进士,历太原推官、佥都御史、顺天府尹等官,三十余年始终清慎亷介。徐世昌所撰《大清畿辅先哲传》第一卷《名臣传一》为王景祚设有专传,其开篇即说:“王景祚,字振公,号 迂叟,文安人。其五世祖,所谓王孝子原者也。”由此又可知,王景祚是王原的六世孙。
通过查考民国《文安县志》,还可以探溯从王原至王景祚及以下脉系传衍的部分情况。
综上所述,见于民国《文安县志》所载的广陵里王氏族人,自孝子王原至王景祚之孙王苞林,应不少于15人。人数虽然略少于崇礼坊一支,但影响所及,自明代初年直至清代的中叶,比 崇礼坊王氏家族的影响的时间要长得多,基本与文安纪、井、陈其他三家产生影响的时间重合。因此,明清两朝,文安城内四大家族的“王”,应该是指 广陵里王氏家族。
三、孝忠勤廉、好善知书
——广陵里王氏家族的优良家风
一个家族能够跨越两朝,在三、四百年间代有人出,应该不是偶然的。这其中肯定有一种潜在的精神品格在不断有利地维系和促进着,这实际就是人们常说的家风。其在广陵里王氏家族,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广陵里王氏家族基业的真正奠基者王原,首先是以“孝”而闻名遐迩的。在明正德年间,王珣以家贫役重而远走他乡。其子王原长大向母亲询问父亲的去处,被告诉以缘故。王原听后十分伤心,立志要将父亲找回。他先是在县城交通要道开设旅舍酒店,一遇远方来的客人就免费送给他们自己做的袜屦等物,并向他们讲述自己父亲的姓名和容貌,哀求他们如若遇到一定相告,但一直没有消息。娶妇仅一个月,他就辞别母亲和新婚妻子出家寻父,先是向西走至涿鹿境内,后又转而东行,穿越齐鲁之地,历时十余年,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最终在河南辉县带山的一个寺庙见到父亲。父亲以为“无颜复归故乡”,拒绝一同回家。王原牵衣痛哭不止,并发誓说:“父不归,儿只有死”。父为之感动,便与王原一起返乡,于家安度晚年。此事迹见载于《明史》卷二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康熙《畿辅通志》和民国《文安县志》分别载有李光地和纪常所撰专传,明人周楫的《西湖二集》和清人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两部小说集中都有长短不等的叙述。这样一种光耀史册的孝行,对这个家族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如王原曾孙王应霖即大有王原之遗风,民国《文安县志》卷九载明末名臣孙承宗所撰《司寇王梦岩传》记:“犹奇家世孝友,而公为笃挚,怀赠公风木之憾,四十年如一日,于太恭人备极色养,岁时享祀省墓,躬申诚敬,至老弥殷。” 通过王原、王应霖这前后相隔二代人的孝行,能让人感受到此家族一种强烈精神的存在。
以上本文根据民国《文安县志》的记载及相关资料,对明清文安“纪、井、陈、王”四家之一的王氏 家族的脉系传衍进行了辨析和探溯,同时对这个家族的优良家风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因相关家谱等第一手资料的稀缺或失传,拙文可能尚有不少遗漏与失当之处。谨通过此文,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关注地方文化资源,更高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以构建更为进步而充满活力的新时代民族文化。
作者简介:许振东,南开大学文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现任廊坊师范学院《语文教学之友》杂志主编,为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国金瓶梅学会理事、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理事、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兼任廊坊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廊坊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主要研究明清文学与京津冀历史文化,在《社会科学》《南开学报》等著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编著书籍10余部,代表著作有《明代京畿文人编年史》《明清小说的文学诠释与传播》等;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高校教学名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二层次人选、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廊坊市市管优秀专家等。
Hash:b3d3bed696b9ae7742e12a8b2511c481bfd43b3c
声明:此文由 文安动态365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