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保存最好的一座古堡,400年历史,村民都是明守边将士的后代

和朋友们去京郊雾灵山居游玩的时候,返回的路上看到一座很古朴的门楼,两颗比门楼还高的槐树在渐凉的秋风中飘散着小椭圆形的落叶,哗啦哗啦地落在地上,在午日的阳光下虽显惆怅,却也十分好看,引得我们不禁也停下车来驻足欣赏。

原来这里叫做遥桥古堡,始建于明朝万历26年(1599年)。当时倭寇屡犯中华,烧杀抢掠不恶不作,抗倭名将戚继光在1567年-1583年镇守蓟州时,曾多次视察檀州至曹家路一带关隘,并对完善长城措施作出了不少的重要指示。

戚继光逝世后,驻守这一带的官员继续按照他的指令加强边防建设。万历26年,河间营中军官董炜、中部千总李世官及把总王虎、左部千总常世爵及把总文光焕、右部千总杨一元及把总倪进勋等一批中下级军官率兵修建了这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堡

遥桥古堡以云袖谷山羊精楼为耳目,与司马台东至曹家路一带长城敌楼遥相呼应。当年长城如遇敌情,在山羊精楼上执勤的哨兵就可以马上点起狼烟把长城上的报警信号传到长城内,立即集合部队迅速增援曹家路以西长城沿线。

城楼上曾经有四个角楼,如今早已不在,只有这么一块刻着“遥桥谷堡”的碑。注意是“谷”而不是“古”,因为遥桥古堡在当时除了有防御的作用,最主要的目的是存粮。古堡很小,位置也很隐蔽,就连敌人的密探也很难发现,所以在当时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价值。随着岁月的变迁,人们习惯了叫它“古堡”,它确实也成了一座真正的“古堡”。

或许是因为天气凉了,即便是周末,古堡里也没有看到几个人,不过堡中的秋色正浓。

火红的叶子爬满了墙头,让人心生暖意,虽然堡里充满着历史的沧桑,却不悲凉。这个东西长123米,南北宽102米的古堡还没有两个足球场大,虽小,却很有味道,比起那些熙熙攘攘的景区更让我们想多呆一呆。

回来查资料说,遥桥古堡是京郊保存得最好的一座古堡。明代的时候,古堡里住的都是将士,靠国家发军饷。到了清朝,这里失去了戍边的意义,将士们变成了老百姓,从拿军饷变成了以种地为生。但堡小地少,许多人就出去打长工、赶垛子了。

如今堡里住的几十户村民都是那时守边将士的后代,很多岁数大的人也不愿离开。从城墙上下来后,看到一户院子里一位老奶奶正在码放自家种的大白菜,我们问她高寿?她说86了,还三番五次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喝茶。不过正值中午,我们实在不好意思打扰,可这朴实的热情让渐寒的深秋和廖寂的古堡都充满了温暖。

古堡口不远处,一位老人边晒着太阳,边守着一口锅,打了招呼后得知,锅里炖的是附近河里的鱼,中午有游客来吃饭。原来这里也在发展乡村旅游

原本以为堡里只剩下老人了,突然一个五六岁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地拉着妈妈的手,拿着小抄子走来,我们问她干嘛去?她高兴地说,“捞螃蟹去。”我惊讶地问她,“这里有螃蟹吗?”她说,“有,边上的河里就有。”

原来遥桥古堡的南边是安达木河,“遥桥”的名字也与河有关。早年冬、春之季,河水冻冰,不能划船,需要架桥渡河,因桥不稳而得名“摇桥”,后便以谐音“遥桥”称之。

遥桥古堡进出都是同一个门,这也是它称之为“堡”而非“城”的原因。古时把两个门以上的叫城,一个城门的只能叫堡,加之前面说的“古”是“谷”的谐音,“遥桥”是“摇桥”的谐音,如此,便有了“遥桥古堡”。

Hash:b1b2cb89bc7a28b8dbe77b9866fc45430b5dbefc

声明:此文由 饕餮小娘子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