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义:金代上党县唯一重镇

原标题:繁华深处的八义古镇

2012年12月,国家住建部、文物局、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公布了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长治市共有4个村庄入选,其中就有长治县八义镇八义村。八义缘何魅力,荣登中国传统村落榜单。近日笔者走进八义,试图探寻其中的奥秘。

从韩店出发,沿原先的潞泽古道,过官道村,直达八义古镇。八义村口,两通石碑映入眼帘:一通是清同治年间立的“八义士谏赵处”石碑。石碑饱经沧桑,字迹斑驳;一通是山西省人民委员会于1965年立的汉白玉石碑,上面刻有“八义窑址”几个大字。两块石碑,记录了八义两段辉煌的历史,一下把古镇推向了千年前的繁华……

八义古街

金代上党县唯一重镇

走进八义古镇,漫步在八义狭长而幽深的街道上,很容易让人有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街道两旁青砖灰瓦,店铺林立,虽然墙体斑驳,但难掩古镇昔日的繁华!

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八义在历史上不会太平凡。她乃潞泽交界处最大的一个村镇,一条官道穿村而过,北通潞州(长治)、并州(太原),南至泽州晋城)、河南,成为各地豪商大贾们往来贸易的中转站。八义村北有个地名叫官道湾,还有一个村名就叫官道,成为这条古道最真实的历史见证。明代沈思孝在《晋录》里说,“平阳、泽、潞富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泽潞两地经济上的富庶,离不开两地发达的贸易。“高平铁,晋城炭,离了荫城不能干”,尤其是泽州发达的铁业生产,更是离不开“万里荫城”这个北方铁货市场。两地之间频繁的贸易来往,更是绕不开潞泽交界处的八义古镇。另外,八义地处长治、长子、高平三县交界,作为三县交界最大的集镇,自然这里一度成为上党南界最繁华的经济贸易中心。

据清光绪版《长治县志》记载:八义一、四、七为集。八义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回忆,即便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八义依然天天似赶集。除了店铺生意红红火火外,街上的小摊也是从南到北一个挨一个,集市上熙熙攘攘,叫卖声、喝彩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当时街道两边商铺有上百之多,其中有字号的就有“三圣公杂货铺、永盛东杂货铺、天庆和杂货铺、庆兴和杂货铺、光裕堂杂货铺、广泰小烟铺、德元厚杂货铺、金盛烟铺、万和堂药铺、天顺德杂货铺、诚信香店、金兴发染布店、天成圆诊所、永盛西杂货铺、万和德药铺、义盛陈肉铺、天兴店旅店、德顺裕染坊、意顺骆驼店、三圣旅店、长盛旅店、昌泰车马大店、复盛车马大店、金盛车马大店、太和旅店、承先邮所、长兴车马大店、兴盛粉坊”等几十家。清末民初,长治首富、大盐商裴宝堂还在八义开有盐店,至今八义还留有“盐店后”这一地名。另据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八义白衣阁碑记载,修建白衣阁时捐款的当地商号就有 “金顺号、天顺号、全盛肉铺、公义兴、兴隆号、吉兴号、吉升号、东盛号、虞兴号、新盛号、盛太号、玉顺号、义顺号、和兴号、广太号、玉盛号、观会号、众信志”等等。这些商号今天大都不复存在,但很多店铺旧址依然保存完好,只是店面换了主人,继续做着别的什么生意。

“八义士谏赵处”和“八义窑址”石碑

在八义村,至今仍有不少保存完好的豪宅大院,见证着八义曾经的繁华。其中,值得一提的有解元院、丫鬟院、斗杆院等。解元院位于街心赵家圪廊附近,乃是赵家大院其中的一座宅院。大门口有一巨石,巨石中心有孔,应为立斗杆所用。传说主人姓赵,乃潞州十大才子之一。丫鬟院位于村西,乃一处七裹三三合院。大门口有上马石,两厢为方形门墩石,雕刻有精美图案。院内主房、偏房均为二层楼房,窗台石等一些小构件雕刻精美,院子不大,但很精致,也很有气势。传说,这是皇宫里一位丫鬟的住宅,不知真假。看建筑结构,应该是一处官宅无疑。在八义村东,还有一处明代的斗杆院。院内主房保存较好,屋顶重修过,偏房坍塌。院内全用青石铺地,青石历经岁月洗礼,斑斑驳驳。令人称奇的是院子四周青石上有四个圆孔,据说是原先主人在院子四角各立有一根斗杆。斗杆一般都立在大门口,而立在院子四角的十分少见……

过去,八义不仅是经济重镇,而且还是战略要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高平打响长平之战。赵国军队就曾在八义东坪、西坪屯军。据说后来秦王嬴政坐了天下,还经泽州,过八义,“道回上党”呢。传说唐玄宗李隆基也到过八义。唐开元十二年,唐玄宗泰山封禅还,取道泽州,经八义,专程绕道潞州,问民疾苦,赏赐故旧。今天,八义村西还有一座圣皇岭,岭上曾有一座圣皇庙,据说供奉的就是李隆基。另据《八义村志》记载:公元954年,北汉皇帝刘崇率军沿潞泽古道途径八义,在高平和后周军队激战,史称“高平大战”;金天会四年(1126),金将粘没罕率金兵夺取潞州后,又沿潞泽古道过八义,再夺高平;明洪武元年(1368),徐达率领10万南路大军,从河南上太行,途径八义,在韩店与元军潞州守将关保在韩店激战,史称“韩店大战”;清雍正三年(1725),长治县在八义村置社仓(粮仓);1930年,蒋阎冯大战,晋军南出中原,几乎天天从八义过兵……血雨腥风,金戈铁马,对于饱经风霜的八义古镇来说,似乎司空见惯了吧。

八义繁华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庙宇众多。旧时称镇,必须庵观寺院齐全。金代八义已经为镇,不仅庵观寺院齐全,而且数量众多,布局奇特,当地群众总结为“庙对庙、庙套庙、庙上庙、庙挨庙、庙背庙”几大特色:庙对庙,眼光奶奶庙坐南朝北,关帝庙坐北朝南,两庙庙门相对;庙套庙,东岳观院内有铁庙;庙上庙,东岳观天齐殿上有姜子牙小庙;庙挨庙,东岳观和夫子庙、正觉寺和土地庙均为一墙之隔;庙背庙,老西阁上东面是祖师庙,西面是奶奶庙,两庙背靠背,还有南河河神庙背后是关帝庙。村里人至今能数得上来的庙宇就有正觉寺、十方院、东岳观、夫子庙、白龙宫庙、北关帝庙、土地庙、观音堂、甘露寺、南河关帝庙、河神庙、河西庙、圣皇庙、眼光奶奶庙、龙王庙、风伯雨师庙、二仙奶奶庙、魁星阁、白衣阁、南头三官阁、河西三官阁、刷圪坨关帝阁、老西阁、小西阁等二十多座。其中保存完好的有正觉寺、南河关帝庙、南头三官阁、刷圪沱关帝阁等。正觉寺位于村北的山丘上,坐北朝南,居高临下,巍峨壮观,至今保存较好。据明弘治 《潞州志》记载:正觉寺,在城南六十里八义村。宋元祐六年建。元延祐三年重建。有塔一座,一十三层,高百尺。正觉寺里的高塔也很有名,据说塔顶有个闪闪发光的宝物,在潞安府就能看到。南河关帝庙坐落的八义村南,坐西朝东,庙前一条小河流过。一到雨季,四面环水,这座关帝庙仿佛浮在水上,被人们称作“水上关帝庙”。南头三官阁位于旧街南口,是扼守古镇八义的南大门。阁上镶嵌有“三官阁”三个大字,阁下是南下泽州北通潞州的官道。刷圪沱关帝阁位于刷圪沱北口,阁眼南北走向,阁下至今仍能通行。阁上壁画尚能看清,内容为桃园结义、夜斩貂蝉、义劝周仓等关公的故事。刷圪沱关帝阁是八义今天保存最好的一处古建筑

八义还是长治县最早设镇的地方。据《金史·地理》记载:“潞州,县八、镇四:上党镇一(八义)、壶关屯留镇一(寺底)、长子镇一(横水)、潞城襄垣镇一(虒亭)、黎城、涉”。其中,上党县唯一的镇就是八义镇。历史上的镇,是经济概念“集镇”之镇,凡是被称作镇的,均是商业相对发达的地方。像屯留寺底、长子横水、襄垣虒亭,无一例外都是上党地区经济重镇。八义不仅是长治县最早设镇的地方,而且在金代还是长治县唯一重镇。隋开皇三年(583)年,潞州城初建,东西南北各有一道城门,东门曰潞阳,南门曰德化,西门曰威远北门曰保宁。除了四个正门外,在州城的西南角另有两个小门,一是西墙偏南的长子门,有路直通长子城;二是南墙偏西的八义门,直通(长治县)八义镇。由此来看,八义早在隋代已经声名鹊起,在上党地区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八义村东至今有一株古槐,树围5.4米,据当地学者介绍,此树距今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八义历史上曾经灿若星河的繁华,这棵古槐也算亲历者之一吧。

村民捡拾的八义“红绿彩”瓷器碎片

八义红绿彩首开中国五彩瓷器先河

上个世纪30年代,八义村老百姓在修房建屋的时候陆续挖出70余处宋代瓷窑。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吸引了包括我国著名陶瓷专家陈万里等深入八义考察。国家考古研究所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也分别于50年代和90年代深入八义进行考古,加上先前村民发现的共发掘出宋代瓷窑遗址108座,以及大量的“红绿彩”瓷器标本。八义瓷窑“红绿彩”瓷的发现,在国内外陶瓷界引起巨大反响,众多专家撰文论述,肯定八义“红绿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甚至开创了我国五彩瓷器之先河。

过去,八义有“北方瓷都”之称,甚至有“先有八义窑,后有景德镇”的说法。传说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朝廷被迫南迁,大量八义窑工落户景德镇,带动了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虽然这种说法略显夸大,但也不无事实依据。景德镇陶瓷业虽然起步较早,但真正成为中国的瓷都是元、明以后,而八义的鼎盛时期却早在宋代。《中国古代瓷器基础知识》肯定:“彩瓷首创于北方,后来陆续传到景德镇等南方窑厂。”曾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的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在其《古陶瓷鉴真》的专著中,评价八义窑的红绿彩是我国最早的多彩瓷器。《山西省博物馆馆藏精华》也指出,“长治八义窑烧制的红绿彩瓷,色泽鲜艳,笔意豪放,充溢着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是磁州窑系中的名贵品种,为后世的彩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肯定,八义窑的“红绿彩”代表宋金时期中国烧瓷业的最高水平,开创了中国彩瓷业先河,对后来兴起的景德镇瓷器产生过巨大影响。

在八义东山村,至今有座古宅院。宅院大门紧锁,横石挡道,院内杂草丛生,似乎几百年没人进去过。古宅大门门楣上,刻有三个字,字体古怪,模糊不清,但基本能看出一个“烧”字。村里的老百姓叫这儿 “烧瓷城”。在这个院子里,还流传着一个八义窑工为皇宫烧制“龙床虎枕”的美丽传说:

北宋末年,八义瓷器名闻天下。金兵攻进潞州,要求八义窑工为金朝皇帝烧制“龙床虎枕”。几年过去了,八义窑的虎枕烧制成功了,但龙床却屡屡失败。为了烧出龙床,窑工们想了很多办法,但烧出的龙床还是东倒西歪,一批批窑工们为此被杀了头。又经过多少次的失败,眼看龙床就要烧成了,但还是有一条腿歪了。一个老窑工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奋不顾身地跳进火海扶正了龙床腿……龙床终于烧制成功了,但老窑工却葬身了火海。窑工们没有一丝喜悦,他们商量以后,决定把刚刚烧制好的龙床埋藏起来,然后远走他乡。传说后来窑工们在江西景德镇落了脚,带动了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

传说归传说。今天的山西省博物院、长治县文博馆还真收藏有“八义瓷虎枕”。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一个“八义瓷碗”。这些“八义瓷器”,现在都是国宝级文物,千金难买。即便一些破碎的八义红绿彩瓷器,今天也价值不菲,人们争相收藏。1997年的一天,八义派出所接到群众举报,说一个身穿黑衣服飞男子近日来一直在八义周围活动,仿佛在寻找什么。后来经民警询问,这个人竟然是日本人,千里迢迢为了寻找八义“红绿彩”而来。可见,八义瓷器的影响有多广泛。

八义窑址坐落在今天八义、东山两村之间的大片地带。这里东西南三面环山,东边为南五龙山,西边为圣皇岭,南边为鹞子山。村中一条小河自南向北穿村而过。村子周围烧造瓷器用的高磷土、煤炭、水等资源异常丰厚,为千余年前八义镇的烧造工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众多专家学者先后深入八义考察考古,他们在八义发现了大量宋金时期烧窑时装瓷胎的匣钵以及不计其数的个各种瓷器标本。其中,红绿彩塑像彩绘以红色为主,绿色为辅,形象自然生动,纹饰线条流畅。专家把八义出土的“红绿彩”瓷片和北方其他地区出土的红绿彩瓷片比较,发现八义窑的“红绿彩”是最好的。2010年,“维基百科”所列已知的中国古代瓷窑146个,分布在19个省和直辖市内,其中山西省有13个。排列在第一位的竟然就是长治窑,并且特地加括号注明为八义窑。可见八义窑在中国瓷器史上的历史定位。

今天的八义村,村里还有一座白龙宫庙。据说这座庙宇始建于金代,是八义陶瓷业兴盛时期建起来的,里面敬奉是就是陶瓷业的祖师爷。庙宇原先一进三院,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据清道光二年(1822)重修白龙宫庙碑记描述:“以庙之景物,近跨石桥,远吞谏水,西望羊首,东对鹞山。俯仰其间者,山围圃画之屏,水漾芙蓉之镜,亦宇宙之大观也。”

好一副气吞山河的山水画面!也只有“北方瓷都”,才有这等气魄吧!

八义古民居

义士故乡多义士

自古燕赵多壮士。上党曾属赵地,历史上自然也不乏慷慨悲壮之士。忠肝义胆的豫让,赤心报国的王彦,孤身挡熊的冯媛等等,皆让后人肃然起敬。上党南界的八义,还因“八义士谏赵”的典故,被人们称之为“义士之乡”。

“喋血难挽长鞭指,苦谏挥缨八义士。淘清河水奔流急,战云深处马声嘶。”这首诗是古人对长平之战中冒死向赵括谏言的八义士的感叹。八义村成村何时,无从考证,但八义村的村名,一定源自“八义士谏赵”这段真实的历史:

秦昭王45年 (公元前262年),秦大将白起攻取韩国野王 (今河南沁阳县),隔断韩都与上党的联系。韩国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遂把上党郡献给赵国。赵国派名将廉颇率大军驻守长平,并在八义东坪、西坪驻兵。秦军频繁挑战,廉颇坚壁固守。秦国派间谍到赵国蛊惑,说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并说廉颇已有降秦之意。结果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启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心急气傲的赵括一反廉颇固守的战略,改守为攻,全线出击。当大军行至八义村时,有八义士冒死谏言,赵括大怒,怒斩八人,继续进攻。结果赵军在长平大败,40万将士被秦将白起全部坑杀。

后人追远怀古,在八义村立碑纪念。八义村附近的山河也因八义士而取名八谏山、八谏水。据清乾隆《潞安府志》记载:“八谏山在县城西60华里,下有八谏水。长平之战赵军有八谏而死者,故名。”唐代名臣张说随唐玄宗巡视潞州时路过此地,留下“川横八谏阔,山带五龙长”的诗句。清乾隆进士冯文止也留下“八谏空留山水恨,七雄都入虎狼吞”的感叹。

八义士以死谏赵,浩气长存。八义古镇的人们从小听着“八义士”的故事一茬茬成长,耳熏目染,也成长为一代代八义的新义士:

清乾隆版《潞安府志》里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叫刘三的人,在八义附近捡到一个包袱,约有黄金百两,多方寻找失主,终于还给主人。主人感恩戴德,在八义道旁刘三捡包袱的地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道:“刘三爷拾珠不昧处”。纂志者感叹,“言虽里俗,亦足见(此地)尚义之风云。”这块石碑在大清乾隆年间还立在八义道旁,只是今天不知去向。

民国32年(1943年),闹大灾荒,饥民遍地。八义秦家经营的“天顺号”面铺,积攒了满登登三间棚楼的麦麸,全部施舍给饥民,帮大家度过灾荒之年。

民国34年(1945年),驻唐王岭炮楼的日伪军嫌八义村送的粮食少,把送粮人扣在了炮楼,还派人往村里捎话,说不交够粮食就打死送粮的。八义村有个人叫秦殿元,身高力大,体格强健,绰号秦老驴。他闻听此事,一个人就去炮楼要人。到了唐王岭,他说自己是村副(其实是骗敌人的),让炮楼里的头头放了送粮的人,粮食朝他要。头头一看来了个村副,就把送粮的放了。日伪军逼要粮食,把秦殿元吊起来毒打致死。

日军占领八义期间。一天,几个日本兵到河西挨家挨户找东西。他们看见一个年轻妇女,立马追了起来。年轻女人跑进了河西地道。几个日本兵打着手电筒也钻进地道,“花姑娘,花姑娘”地叫着找人。正在地道里藏着的闫老三一见怒火冲天,一脚踢到鬼子手中的手电筒,三拳两脚,把鬼子打得鼻青脸肿,吓得他们仓皇逃出了地道。

1949年,长治县税务局在八义设立分所,张松山为第一任征税员。一天,他手提“护身棒”沿着五龙山小道孤身前往荫城分局缴款,行至山顶,路遇手提“短枪”劫道的要他接下包袱。张松山临危不惧,说你们想要钱是吧!没等几个贼反应过来,他解下包袱使劲向深沟一扔,然后提起“护身棒”就朝几个贼挥舞过来……

这样的例子在八义还能举很多很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西火因明代立过一个四贞祠,历史上烈女就出的多;八义因“八义士”的故事,所以造就了一代代有节气的八义人。

八义,仅仅这个名字,就让人肃然起敬!更何况,她历史上那灿若星河的繁华点点!

Hash:6cb2dfc9f205727d22a830199db4fbd7de784667

声明:此文由 山西黄河新闻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