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湾村宋代钧窑遗址

文:姚建平丨图 :边继伟

高大的土崖头矗立在磨街乡文湾村大片大片的麦田里,其上遍生野草和杂树。原禹州市文管所所长教之忠老先生告诉我们,这里就是文湾村宋代窑址,发现于六七十年代。1985年,由河南文物研究所主编的《河南古瓷遗址》的禹县古瓷窑址简介中,磨街乡文湾村赫然在列。

在《河南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许昌卷2204号就是宋代文湾窑遗址。

深秋的正午,天蓝草青,土崖上随处可见盗洞,散落的钧瓷小残片俯拾皆是,有的细腻莹润,有的略显粗糙,分别呈现出明显的宋、金、元特征。该窑址文化层厚度2米左右,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

上世纪八十年代,省文物研究所对该窑址进行复查,收集到不少实物标本,以天青、月白为主调,其他青泛白、泛蓝、泛黑、泛紫、泛红的亦有所见。施釉较厚,一般约在0.1厘米左右,釉面匀净,抚之柔润光滑,肉眼可见釉内气泡大而疏以及釉水流动痕迹。窑变生成的紫红斑不规则,色釉浓淡不一,即使同一块斑上亦多有变化,浓者如紫蓝,淡者似桃红,青红二色融合自然,红斑上像罩着一层薄雾。通过钧瓷残片能比对器型的有盆、瓶、炉、罐、盘、碗、碟等,造型匀称,釉色瑰丽,内施满釉。由此可见,文湾窑轮制手拉坯的成型方法和烧制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郭木森一行会同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到文湾村实地考察,认定该遗址为宋元钧窑遗址。

土崖周围,裸露的窑炉不止一处,烧制的痕迹斑驳着岁月的沧桑,为了保护这些宋代钧窑,文湾村垒起了一道石堰,石堰用的材料让人大跌眼镜,有匣钵,有支烧,有模具,有瓷片……匣钵虽然不完整,仍能明显地反映出“钧不盈尺”的藩篱,呈现出明显的金属光泽

村中老人指着旁边的一处麦田说,这块就是寺院地,古代开窑之前,窑工们会在寺院里祭祀窑神,举行隆重的开窑仪式,可惜寺院已毁。

古窑址在阳光下显得更加陈旧,岁月感扑面而来。如此多的烧制痕迹让人眼前浮现出一派繁忙景象,窑工们身着宋服,制坯,装窑,素烧,上釉…… 他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每一个工序都一丝不苟,尽善尽美。赵姓天子的宽柔激发了宋代匠人的艺术情怀,他们的工作状态,往往附加了情感,带着细致入微的工匠精神。无论庙堂,还是江湖,都以此为荣,民间制瓷业深受影响,一个讲究的时代,以淡雅和质朴确立了大宋的艺术基调,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时代。

宋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已经渗入到各种日常的碗盘杯盏之中,将艺术的审美延伸到了生活的各个层面,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匠人薪火相传,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依崖建窑、采煤为薪、制土成器的烧制艺术场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文湾村位于禹州市磨街乡,地处禹州、汝州登封交界地区,属伏牛山余脉山间岗地,紧邻华夏地质公园,平均海拔370米。磨街乡蕴藏着丰富的煤、高岭土、耐火黏土、石英、铝矾土等矿藏资源,大风口一带,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出露总厚度超过950m,最多含煤层数达89层。蓝河潺潺穿境而过,提供着丰富的水源。产釉料的碗药山和产铜矿石的大红寨山近在咫尺,拥有制瓷业发展的优越条件。

文湾村宋钧窑遗址的主体部分呈椭圆形,面积约3000平方米。此窑址于1985年经河南省文物局调查认定,但因种种原因,并未列入任何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年来的农田改造和村庄的房屋建设以及屡次盗挖,窑址已遭受较大破坏。但是,现存的钧窑遗址仍让人叹为观止。

历史记载,汉朝时朝廷在各地设置"铁官",利用刑徒冶铁铸器。在残酷奴役下,铁官徒不断举行起义。成帝阳朔三年(前22年),颍川(今河南禹州)铁官徒申屠圣等180人揭竿而起,申屠圣自称将军,夺取武库兵器,杀死官吏,转战九郡,为丞相长史、御史中丞督兵镇压。

“四十五里黄砂镇,七十二座焚金炉”,这句流行于禹西的俚语,形象地说明磨街乡从汉代至唐宋时期冶铁业的繁荣程度,至今磨街乡犹存大量的冶铁遗址。文湾村埋藏地下的几处大规模冶铁遗址有待发掘和年代认定,从出土的近千吨矿石来看,大小类似,均呈蘑菇状蜂窝结构,田野里红烧土痕迹明显。

小小的文湾村还埋藏有多少秘密,我们不得而知。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禹西小山村超越了人们对山村的概念,其经济文化颇具各个时代的前瞻性地位。山环水绕的文湾村得天独厚,钟灵毓秀,世世代代创造奇迹。

转载请注明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Hash:ce942d3d9816188675fdee4a3bdf7ce090a970f7

声明:此文由 禹州市三都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