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路——静谧的小马路

南昌路是跨黄浦徐汇的一条街道,东西走向,东起重庆南路,西至襄阳南路。全长1690米,宽14米到15米。

南昌路包括租界时代的陶尔斐司路(Route Dollfus)和环龙路(Route Vallon)。陶尔斐司路为今南昌路东端重庆南路与雁荡路之间的一小段,1902年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最初的名称为军官路(Rue des Officies),1920年以法国军官陶尔斐司改名为陶尔斐司路。

环龙路为今雁荡路以西的南昌路大部分路段,1912年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筑,以法国飞行员命名。1914年,陶尔斐司路和环龙路都被划入上海法租界。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将2条路统一以江西省会南昌改名为南昌路。

其实靠近南昌路的淮海中路以及思南路的名气,远远大于这条幽静的小马路,但这绝不代表其无耐人寻味之处。

南昌路47号

法国总会/科学会堂(思南楼)

法国总会/科学会堂(思南楼),建于1917年,砖混结构,略具法国文艺复兴特征,并结合新艺术运动的装饰,1926年竣工,供法侨游憩。院东北角,有一所小学,供法侨子女就读,名法童公学,1925年,法国总会迁霞飞路。20世纪30至40年代,作为中法人士文化交流的场所,中法联谊会等组织常在此活动。解放后为上海科技协会所属的多功能科学活动场所。

1994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2004年2月10日,由卢湾区文化局公布为卢湾区第一批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现作酒店、餐饮使用。

南昌路53号

林风眠旧居

林风眠,广东梅县人,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1928年创办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是中国比较美术研究的先驱者。1951年,林风眠辞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职务,举家由杭州迁居此地。

林风眠旧居为西方联立式花园住宅,二层砖木结构,红陶机制平瓦双坡顶,建筑面积198平方米。2007年12月3日,卢湾区文化局公布为卢湾区第四批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009年6月5日,卢湾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卢湾区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民居使用。

南昌路100弄2号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建于1911年,旧式石库门建筑,两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一客堂一厢房布局,有后天井,面积约150平方米。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嵩山路附近创办的月刊,次年自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掀起。1920年初,《新青年》编辑部随陈独秀迁至上海的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此处原为安徽都督柏文蔚的私宅,后由陈独秀租住,楼上厢房是陈独秀的卧室,楼下为《新青年》编辑部。是为中共一大会议的筹备处、联络处、接待处,及一大后的中共中央局机关。1920年5月,毛泽东在此拜访陈独秀。1952年该房屋重新修复,1955年后成为民居。

1959年5月26日,由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8月26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

南昌路136弄11号

徐志摩旧居

徐志摩,名章垿。浙江海宁人,著名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对新诗的发展有过重要影响,1927至1928年间,偕陆小曼居住于此。期间,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并创办新月书店,与陆合著《卞昆冈》等。现为居民住宅。

徐志摩旧居属原环龙路花园别墅,为行列式布局的花园里弄住宅,三层砖混结构,住户单元作毗连式布置。旧居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底层入口设小门厅,有水泥浇筑的拱形雨棚,二层水刷石窗框有西方文艺复兴特征,三层为出挑的混凝土通长阳台。2005年1月9日,由卢湾区文化局公布为卢湾区第二批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南昌路180号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旧址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旧址为联立式花园里弄住宅,共5排,居住单元作纵向单开间分割,坐北朝南。1924年3月1日起,上海执行部正式办公,共产党员毛泽东、罗章龙、王荷波等3人参加上海执行部工作,此外还有恽代英、施存统、沈泽民、向警予等共产党人。另外,还有国民党中央委员胡汉民、叶楚伧、汪精卫等人。

1959年5月26日和1977年12月7日,由上海市人民委员会、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两次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月7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为现名。

无论是淮海中路的软红十丈,还是南昌路的微茫灯火。上海的小马路,总是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被惊艳了……

Hash:8c9d937eac87c9d11f96b190960b8de2ddca5727

声明:此文由 单薄旳青春季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