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碾场打麦的场景,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靖远老家!

我们不管身处何地,家乡甘肃总让我们甘肃娃魂牵梦绕,多少个夜晚会被一碗凉粉惊醒,有时候为了吃一碗浆水面驱车十几公里去买浆水的地方买来浆水,亲自做一碗,总是找不回家乡的味道,突然感觉很失落。看到这些画面,真的,这些画面太美我不敢看。身居闹市有太多的梦想还没有实现。坚持吧!

加油吧,甘肃娃!甘肃永远在哪里,不远不近,在等着每一个在外的甘肃娃荣归故里!

小时候见到这样的场景,再也见不到了。。。。

那时候最怕的就是帮大人张口袋,一股土腥味,还是忍着一麻袋一麻袋的往里灌。

那时候看着大人把麦秸一层层堆起来,觉得好厉害啊。。。。。。

扬麦场景,那时候还可以用的是四轮拖拉机带着风扇,风老大了。。。。

现在老家已经看不见这样的房子,对于城里人来说,这已经成为了艺术了。。。。

趁天还没黑,陈天还没黑,大家争分夺秒的把晒干的麦子装进口袋,那时候雨水说来就来。。。

农民的日子-----从白天到黑夜不停劳作的生活年龄越大的人扬场水平越高,尘土和柴屑飞走了,麦粒堆积的很干净。。

干农活也需要团队协作,有时候几家人一起协作,密切合作一起干活,汗水与快乐一起飞扬。。。

晒麦子,已经看不到这样的大场了,好怀念以前的大场,晚上小朋友一起玩游戏。。。。

晚上装起来,白天又倒出来晒,一遍又一遍的暴晒,一直到全部晒干,每一粒小麦蕴含着农民多少汗水与辛劳。。。

扬麦的确是一个难以掌握的技术,一个真正的庄稼汉是必须掌握的。

早上农民把割回来的麦子散落到场里,先让太阳暴晒,然后一遍一遍的翻,等到下午太阳把麦秆晒干了,再让拖拉机一遍一遍碾,直到麦粒与麦杆脱离。

炎热的盛夏,忙碌的季节,丰收的喜悦,农民的追求炎热的夏季,大树底下凉快至极,但劳作的人们没有机会享受这一丝清凉只有年迈的老人借捡韭菜的机会在大树底下做暂时休息麦粒和麦穗分离要经过很多次扬场分离。

夏抢粮,老人, 孩子全民参与曾记得先辈们高超的割麦技术-------又快又多,麦茬又短又平,这是现代收割机割的麦茬,跟猪拱的一样勤劳的农民,淳朴的脾性,自给自足的人生态度,这么多的袋子,有一半还要养活不干活的城里人.

认真点,每一粒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周而复始,一圈接着一圈狂转碾场之人脱粒后软绵绵的麦草需要有技术的农民一层一层堆积成优美的形状,以便后来喂牲畜或做饭生火之用。

从高处鸟瞰麦场上顶着烈日辛苦劳作的人们,这些场景勾起多少70后童年的美好回忆。。。

农民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真实写照没有风扇的,通常靠自然风,好像没风了,等一下收回来没碾的麦子,这是机器收割的,杂乱一片。。。。

那时候只有少数有条件的用电风扇扬场。。。。。

这一袋袋沉甸甸的麦子,是农民朋友一年的辛苦换来的劳动成果,还要有一半交公粮。。。

这一系列生动的场面,将成为过去20年中国农民夏忙辛勤劳作的活化石。谨以此片献给现代父母们,教育下一代,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

靖远农村我的老家,生我养我的地方!

Hash:487c2f52d6e61031b729d9b0676769fe2bf1b1dc

声明:此文由 家在靖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