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古建筑:海南千年古城的独特人文景观
来源:海南日报新媒体、海南日报海南周刊联合策划
记者:邵长春 特约记者:林先锋 实习生:卢子盈
从宋开宝四年(971),琼州州治迁于府城起,直至民国,近千年的历史长河岁月中,府城一直扮演着海南岛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重要角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府城的城池建造基本沿袭了我国古代城池的基本模式,但历经世事变迁,如今的府城古城墙大部分已拆除,仅保留城门旧址及部分城墙,以及鼓楼、琼台福地等遗址尚存。
同时,府城作为全岛文化溯源地和过琼始祖的发源地,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宗祠文化,以名人故居和宗亲祠堂为代表的民间建筑遍布府城老区的大街小巷,也成为千年古城的一大独特人文景观。
琼台福地。
千载古城余残墙
据史载,自宋开宝四年(971)在府城设琼州州署后,建置城廓的工作便开始了,但宋元两代,府城城墙基本都是人工抬土夯实而成,且范围不大,周长不过3里。
府城城墙发生重大变化是在明代,自明洪武二年(1369)兵部侍郎孙安授广西卫指挥佥事,带官兵千余人驻防琼岛,奏请朝廷升琼州为府,并允许开拓城围,同意海南军民和工商各界人士合力建城算起,至清咸丰五年(1855)最后一次修补城墙,近五百年时间里,府城城墙见诸史籍记载的就有二十多次的扩建、增建、维修和加固。
建城的材料首先就有了质的飞跃,曾著有《府城春秋》的黄培平老先生说,从明代起,由于国力增强,经济发展,特别是出于抗击倭寇的需要,沿海的海防城城墙,均改用石块、石条、砖块砌成,琼州府城也是如此。
洪武五年(1372年)海南设置卫指挥统领全岛军事,卫指挥张荣接替孙安继续筑城,从西北隅向东南隅增筑,工程浩大,历时9年,终于筑城围长1253丈,高2.7丈,厚2.8丈,至洪武十年(1378年)基本完工,从此奠定了府城城墙的基本框架,之后虽几经台风侵蚀,多次倒塌,但均有陆续修复,不断沿用,还增筑了子城和外月城。
到清末,府城城墙仅存1.8公里,进入民国时期,大部分城墙已倒塌,残缺不全,如今的府城城墙多数已被铲平,还有的被民居所覆盖,草芽巷一带由火山石砌成的老城墙保留还比较完整,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府城老城墙最后的历史见证;此外,府城东门里还存有古城墙的遗址,但老城墙的痕迹却已难以寻觅。
就在2016年,海口市开展“双创”,对培龙市场进行改造,拆除了多间平顶临时建筑铺面,却意外发现了被铺面遮挡住的老城墙,使一段原汁原味的明代古城墙得以再次展现在市民面前。如今这段有着厚重历史的古城墙,已成为改造后的美食街的最大亮点。
除了古城墙,衙署堪称古代府城城池内最重要的公共建筑,琼州府城内设有府衙和县衙,其中府衙地处中间,背靠北城墙南临大街,东为府学宫,西依关帝庙,在抱珥山和文龙山之间,就是所谓的“琼台”,是海南宋代以后主要官衙的遗址,如今这里仍是琼山区委区政府驻地,但已难觅古衙门建筑的遗迹。
“府城古建筑保存到现在的屈指可数,最主要的是鼓楼,这也是海南保留最好的一个可以追溯到元代的古建筑。”海南文史专家梁统兴说。
鼓楼原名谯楼,又称文明楼,元初始建,元末已毁。现存的这座鼓楼源自于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如今仅存一层,看上去虽有些破败,但却保存相对完好;古代的鼓楼曾是文人墨客登高望远、以文会友的文化中心,如今则掩映在一片现代建筑物中,多少显得有些落寞。
吴典故居。
故居祠堂何处寻
与古城墙、衙署、鼓楼等公共建筑堪称双壁的,则是林立在府城老区小街小巷中的名人故居和宗亲祠堂,这些在历史变迁中幸存的古民间建筑已成为府城的重要文化符号,丘海故居、吴典故居、钟芳故居、黄忠义公祠等都堪称文化建筑精品。
黄培平说,府城的传统民居,多为多进四合院式,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建筑主次分明,装修设计巧妙,室内空间合理,雕饰工艺精美,达到了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完美统一;同时又受中原文化影响,其建筑风格、房屋布局等体现了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尊严和宗法制度等。
琼山素有“琼台福地”的美称,人杰地灵,文化尉起。翻阅史书可知,任职或者流落琼州的中州士人众多,在他们的影响下,琼州乃至全岛历代儒风绵延,乡贤辈出,府城至今尚存许多历史名人的故居,最著名的如丘浚故居和海瑞故居。
这些名人故居多以“陋”和“雅”为特色,但目前除丘濬和海瑞故居已经修缮外,很多已经破旧或者无迹可寻,但现有格局和风格可资借鉴,并蕴含了“忠、义、孝、悌、礼、信、廉、耻”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以海瑞、丘浚、许子伟一里三贤为代表的清官文化就是府城一大金字招牌。
丘濬故居据家谱称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也就是明府城石城墙兴建的同年,规模最大时,传有“丘氏十八屋”之说,上世纪90年代采取“落架大修”、整旧如旧的方法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堪称海南现存年代最早、工艺水平最高的琼崖古代木结构建筑之瑰宝。
同时,府城也是海南过琼始祖的发源地,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宗祠文化,作为宗祠文化的地标性建筑——宗祠,更是林立在府城老区的大街小巷,比如作为海南省主要姓氏的黄氏宗祠、王氏宗祠、林氏宗祠、冯氏宗祠、邢氏宗祠、邱氏宗祠等皆位于府城老区内外。
明清时期府城文庄路一带就集中了不少宗祠,都是比较大的姓氏族人集资兴建的,一来方便族人集中祭祀祖先,二来方便学子来学宫书院寄宿就读。
五公祠则是府城祠堂中的特例,它并非私家宗族祠堂,而是清光绪年间的雷琼兵备道朱采为奉祀被贬谪海南的唐代李德裕、宋代李纲、李光、赵鼎、胡铨等五位历史名臣而建,具有官方背景和公共建筑的性质,是一座二屋木质结构,单斗拱的古建筑物,历时三年才建成,当时号称“海南第一楼”。
府城鼓楼。
千年文脉待挖掘
“十三五”开局之年,琼山区启动了旨在延续府城地区的千年文脉的“琼台复兴计划”,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专家组受聘对府城文物及其文化资源展开了调研,并于去年底完成《“琼台复兴计划”——府城历史文化遗产挖掘与利用专项策划报告》。
专家们认为,琼台复兴计划的第一要务,首先是要对府城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修复,因为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物质性历史文化遗产,建议尽早采用抢救、挖掘、修复措施,进而吸引游客,引入消费。
报告也全面分析府城发展的劣势和优势,指出虽然府城近百年来已失去其岛内中心的地位,且近30年来文物古迹遭建设性破坏较严重,全面的旅游开发又从来没有进行过;但府城有着千年的琼岛核心的历史文化积淀,20多年前就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仍保留有岛内主要教育中心之一的地位,可供旅游开发的资源也较多。
专家们建议,府城已没有完整的城墙,需要有几个标志性的城墙遗址,如修复一段东门城墙以及鼓楼、琼州府学和琼台福地等,使其看上去具有一座千年古城的气度。
同时,在府城棚户区改造过程中,要注意抢救和挖掘现存的传统民居院落,可考虑在原址重修府衙和县衙,这些传统民居、古代府衙和县衙,可以用作各类博物馆,集中展示海南各种历史和文化珍品,形成景点或旅游线路。
府城老城区的改造,应注意突出不同区域的功能,并分清主次、分期分批进行改善;可借鉴欧美和亚洲一些城市旧城改造的成功案例,将原有街道的样貌和建筑外立面保留下来,建筑物内部则按照现在的需求进行更新。
此外,府城的宗祠文化是具有国际性影响的海南文化亮点,可以通过建立海南宗祠总馆或博物馆,展示各个姓氏的族谱,历代过琼始祖的画像、牌位、事迹等,来体现海南宗祠文化的丰富多彩;并将府城宗祠文化中心与海口市西海岸会议中心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形成一种“宗祠会展经济”。
原标题:
(编者注:本文原载于2017年1月23日海南周刊,见刊略有删减。)
Hash:83dc3b62ad68d6c229f5aaecf5a23639a34ed92d
声明:此文由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