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这些快消失的老地名,你还记得它当初的模样吗?

前些天,椰城发布了一篇文章:,勾起了很多小伙们的回忆。是的,海口如今日新月异,很多历史古巷、街道在慢慢消失,成为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这些古街巷弄是海口城市发展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印刻着城市文化文明史的足迹。如今有些已换了新路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却也依然抹不去旧时人们对它的口口相传的老名字。

1

“胭脂园”

振龙坊,博爱北路

振龙坊原名“胭脂园”,直至今日,居住在老街区的人还是习惯于称呼这条巷弄为胭脂园。关于胭脂园这个地名的确切来源,已经无法得到明确考证。

老街人猜测,这条街道邻近原先的海口娱乐中心饶园,饶园当时建有海口最繁华的“永乐戏院”,由此猜测,想必这里原先可能是买卖胭脂水粉的街道。到了解放年代后,不知何时胭脂园扩建改名成了振龙坊,“振龙”二字也是透露出这里百姓希望振兴发达、家康人和的寓意。

2

“绣衣坊”

在府城琼山三小附近

绣衣坊是海南商业文明的起点。虽然坊店门面不大,但她连结海上“丝绸之路”,是琼州布匹的集散地和服装的加工地。宋代以来,不知多少商家在坊间经营布匹,不知有多少游子徜徉街坊添置锦衣,有数不胜数的士、农、工、商在古巷留下生活足迹。绣衣坊也是进士坊,是表彰功德的纪念性坊表。

此处老街坊位于大西门外,南向马鞍街,北对北胜街,毗邻小北门,俗称北门街。当年,文士聚居,街坊大多以经营刺绣、缝制生员、秀才的“锦衣”为主,市场需求使之成了绣衣的专业街。

3

“外 沙”

中山街得胜沙路

得胜沙古称“外沙”,因“海口外缠一片平沙”而得名。现在有的老海南人都还习惯称它为“外线”,早在唐朝,海口是琼州的外滩,设“白沙津”为古渡驿站。得胜沙路在海口的地位有些类似于上海外滩北京东交民巷,因为它见证了海南由任人欺侮到逐渐强盛的过程。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海寇张十五侵犯海口,清兵把总黄开广带领海口、府城一带军民的顽强抵抗,贼寇最终被军民驱赶出外沙,“得胜沙”即因此而得名。

4

“通津坊”

三亚街(海南话da,nia)‍海甸溪边‍

三亚街与街后的巷道一起俗称“三亚村”,在过去它还有个正式的名字叫“通津坊”,民国时期村里对外活动交流时还沿用“通津坊”这个名号。现今的三亚街分上下两街,民间通称“上庙”和“下庙”,原是以街上相继修建的两座关圣庙为分别的。而“通津坊”的得名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宋代在白沙津置渡通往徐闻沓磊驿,与大陆往来。而通津坊设渡口,作为海口浦与神应港往来的通道,所以称为“通津渡”,而后改称“通津坊”。

曾经的“半村半郭”之地,现今早已融入高楼林立的海口主城区中。以山为屏的田园风光已经寻不到痕迹,唯有海甸溪与三亚街居民隔着长堤路相望。

此“三亚”与琼南的三亚市并无关系,在地方话里读起来反而与“三艾”谐音。如此有趣的地名,现今当地老者也表示无法解读来由。但是现存风物似乎可以为三亚街道出些曾经的过往。

5

“牛车巷”

人和坊,中南街道办

小编实地走访搜集资料,牛车巷的名字来源已经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了,据老一辈的海口人说,以前老海口很小,人们从下面小县城拉货运输上来海口做买卖,当时都是赶牛车上来,因这个巷口多牛车来往停驻,因而得名。

如果大家知道人和坊还有别的典籍记载故事或者名字更确切的来源,都欢迎在文章末端给我们留言。

6

“北门头”

中山路博爱北路交叉一带

博爱北路口,原为北门外街。北门外的水巷口港,早年是琼州府的官渡和繁荣的埠头,尤其是清咸丰八年(1858)“天津条约”后,海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水巷口港变得喧闹而繁华。

从上次奇葩地名文章里,很多朋友有提到北门口么井,小编特地询问了住在周围的老一辈海南人,都说那口井早已经被填埋了,因为当时修路扩建而这座井水又占在大马路上,政府为了马路建设以及过往行人安全就把其填埋,现已经找不到当初井水存在的痕迹了。

(这是当年北门头么井所在的大概位置)

7

“佛祖不入巷”

位于园内里,巷口有一拱门

海口行袍(土地神生日)时需要将神像(佛祖)抬来游街,此巷太窄,进不去,故得名。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早前这条巷子有北海外来人口居住在此,他们爱烹制狗肉食用,所以当行袍(土地神生日)时,神像(佛祖)因忌狗肉所以抬来此巷就是不愿入内,所以得名为“佛祖不入巷”。

8

西天庙

龙华区义兴街75号

西天庙是纪念性的建筑物,祀。他与邱浚、海瑞、张岳崧等人被后人并称为“海南四绝”但他怀才不遇,入仁二十多年来,一直徘徊在高州府、临江府、邵武府同知之职,一官未徒,终年85岁。王佐为官期间,清正廉洁,为人所乐道。其为民办事的政绩,邵武府志有有所记载。他博学多才,为后人留下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后人建庙宇纪念他。

在西庙附近,摆着许多小吃摊,这都是摆了多年的老字号海南小吃,有甜薯奶、耙仔(ga lao bua)、腌菜、炸番薯炒田螺猪血汤等等海南特美食。想体验海南地道美食的可不能错过这个地方哦。由于西庙地方不好找,最好找海口当地懂路的人带你过去,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小吃只有海南话叫法,你如果不懂海南话,那就只好用手指指着小吃来点咯。

9

草芽巷

北起忠介路,南至琼山纺织厂

草芽巷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呈南北走向,北起忠介路,南至琼山纺织厂。街巷长250米,宽4米,原为石板路,可惜的现在已改成水泥路面。草芽巷因清代海南人入翰林的第一人吴典而远近闻名,吴典为清代进士,曾任琼台书院掌教,吴典故居就在草芽巷。

从忠介路步行至草芽巷口,可见一段古城墙,历经数百年风雨现只存一小段并不完整的古城墙,是府城西城墙,长不过二十多米,高约3米,墙壁上长满杂草,城墙上面建有民房,城墙的尽头还有一小土庙。这里是海口府城仅有大两处古城墙之一,建于明代,其历史价值应该很高,但缺乏保护,虽然是琼山重点保护单位但未见任何保护措施,和鼓楼古城墙一样面临消失的危机,这是许多文物面临的现实问题。

10

司令台

海口人民广场

承载了几代海口人集体记忆的地标——海口人民广场,从上世纪50年代便存在,历经解放初期、见证海南大特区社会经济发展潮起潮落的海口人民广场,建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经过海口军民的大奋战,在海口市大同东路的一大片沼泽地上建成的。后来海口市的大型文体活动,政府组织的大型会议等,都在这里举行。据老一辈海南人说,司令台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还在这开大会做过检阅,后来庆祝粉碎“四人帮”海南十多万人集会在海口人民广场为了庆祝粉碎“四人帮”,当时人头攒动,红旗招展,场面十分壮观。

在海口,体育氛围最浓的,应该也要数海口人民广场周遭了。多少年来海口人民广场,以各种姿态,站在几代海口人的记忆里… 而从建成起,它便成了附近的海口十一小等几所小学上体育课和开校运会的地方,也是我小学上体育课的回忆。而现在海口人民广场正在进行椰树门广场改造工程,那人民广场以后还能再为人民服务吗?

隐藏在城市里的老街老巷,无论是这里的巷弄宅院,还是生活的居民,都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历史。继上一篇后台还有很多大家提供的老地名,比如:闸门—振东街,城脚—大东路,东门—新民东路,西门—新民西路,关厂坊,关上——义兴街,富兴街等一带,龙巷—龙兴坊,这些隐藏在城市里的老街老巷,生活的居民,我想都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历史。

家里的啊Vo就笑眯眯的跟我说:那时候的海口就只有五大马路:博爱路解放路新华路,中山路,得胜沙,我们恋爱时没有走过解放路那么就不算是谈恋爱鲁。

而当我们看惯了海口城市繁华的烟火,厌倦了都市钢筋水泥的冷漠,别忘了偶尔回到老街区,穿梭在人声鼎沸的老街道上,听听那些熟悉的叫卖声、吆喝声,感慨岁月穿梭,情怀依旧。

对于海口这些古老的街巷

你还有哪些深刻的记忆?

编辑:花花 | 椰城出品

Hash:1d93d20faec1a952d8b6bd5f2c9419e23595082d

声明:此文由 椰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